学科分类
/ 12
2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分析安徽省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问卷询问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BMI、腰围和血压值。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和血脂四项(TC、TG、LDL-C和HDL-C)。使用复杂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的基于设计的方法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 404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0.5%,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36.5%)高于女性(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7%、12.2%、5.3%和1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09,95%CI:1.000~1.018)、女性(OR=0.501,95%CI:0.397~0.63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28,95%CI:1.257~2.374)、饮酒量3级(OR=0.711,95%CI:0.536~0.943)、中心性肥胖(OR=1.868,95%CI:1.547~2.257)、BMI(OR=1.141,95%CI:1.098~1.186)、高血压(OR=1.259,95%CI:1.077~1.473)和糖尿病(OR=2.025,95%CI:1.446~2.835)均为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2015年安徽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水平高,应密切监测和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 标签: 血脂异常 相关因素 横断面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牙体缺损的老年患者临床中采用预纤维桩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将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8 6例患有牙体缺损的老年患者随机 分成两组,每组 43 例患者 ;分别在口腔修复中接受常规修复(常规组)和预纤维桩修复(实验组),对比两种口腔修复方法对老年牙体缺损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 结果 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患者的口腔修复评分和 满意度评分较高 , 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组间 差异 具有统计学 意义( P< 0.05)。结论 预纤维桩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老年牙体缺损患者的口腔修复效果,同时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牙体缺损 预成纤维桩 口腔修复 满意度评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成都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成功率,分析可能导致儿童根除失败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经碳13尿素酶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且需要根除治疗的患儿临床数据,包括疾病人口学数据、根除方案、可能导致根除失败的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74例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且需根除治疗的患儿(男性514例,女性460例,<6岁402例,6~9岁371例,≥10岁201例)。所有患儿根除成功率69.82%(680/974),首次根除成功率64.99%(633/974);失败后家长同意继续根除治疗116例,最终成功率40.52%(47/116);因溃疡行根除治疗成功率72.00%(18/25)。共完成1135次根除,成功率59.91%(680/1135),6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70,P=0.07)。2012至2015年都地区儿童根除以含甲硝唑根除方案为主,根除成功率63.49%;2015年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诊治专家共识出版后,2016至2019年首选克拉霉素方案,根除成功率提高至7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P=0.001)。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是影响儿童根除率的主要因素[优势比=3.921,95%CI(1.249~12.305),P=0.019]。结论成都地区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总体根除成功率尚未达到80%,初次根除选择克拉霉素三联方案能够提高成功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是影响成功的主要环境因素。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根除 儿童 成都
  • 简介:摘要:该项目为大跨度下承式钢箱系杆拱桥,为确保桥梁的体系转变后符合设计初衷,需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计算模型,通过监控计算和仿真分析,对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内力和位移进行有效地分析,计算和预测,控制大跨度拱桥的最终线形在设计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从而保证桥梁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 标签: 钢系杆拱桥 施工监控 Madis 有限元分析 仿真计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膜孔多肽(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活性氧簇(ROS)和溶酶体的影响,并了解其作用巨噬细胞后的胞内定位情况。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rMpf,体外作用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流式细胞术分析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ROS和溶酶体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胞内定位情况。结果低浓度(4 μg/ml)rMpf作用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后,其存活率、胞内ROS和溶酶体无明显变化。20和60 μg/ml rMpf作用J774A.1巨噬细胞后,细胞存活率、ROS和溶酶体均明显下降。此外,rMpf能进入J774A.1巨噬细胞并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Mpf能进入细胞质和细胞核,并且抑制胞内ROS水平、破坏溶酶体最终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受损。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创伤弧菌溶细胞素及类似膜孔毒素的细胞毒性结构域功能和分子致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创伤弧菌 溶细胞素膜成孔肽 活性氧簇 溶酶体 细胞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polypyrimidine tract binding protein, PTB)在正常人和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骨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4例齿槽嵴裂患儿术后废弃骨髓血,原代分离培养人BMSCs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TB在诱导分化7 d和14 d的表达水平;应用shRNA技术对人BMSCs中PTB的表达进行敲减,茜素红染色和荧光定量PCR评价其对成骨分化的影响;体外分别应用浓度为10 ng/ml和40 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处理人BMSCs,荧光定量PCR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其对PTB表达及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人BMSCs经PTB敲减后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10只6个月龄雌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荧光定量PCR检测其BMSCs中PTB的表达变化。各项定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MSCs骨诱导分化7 d和14 d PTB表达显著升高,敲减PTB并成骨诱导14 d后,骨标志基因RUNX2和ALP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0.74±0.15和0.29±0.18倍(t=3.490、P=0.039,t=7.983、P=0.004),且茜素红染色阳性的矿化结节形成减少。10 ng/ml TNF-α(t=3.528, P=0.039)和40 ng/ml TNF-α(t=4.306, P=0.023)均下调BMSCs中PTB表达,并抑制成骨分化。敲减PTB后BMSCs细胞内ROS含量(720.7±129.7)较对照组(1 204.0±300.1) 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72, P=0.040)。相比于假手术组(0.001 66±0.000 18),卵巢切除骨质疏松模型大鼠BMSCs中PTB的相对表达量(0.001 25±0.000 12)显著降低(t=3.217, P=0.032)。结论PTB的表达可促进BMSCs骨分化,PTB敲减介导的ROS含量下调是其调控BMSCs骨分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RNA结合蛋白 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 成骨分化 活性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2周龄清洁级成熟雄性SD大鼠48只,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GF组、BFGF组、NGF+BFGF组、对照组4组,各12只;每组大鼠按观察时间点不同随机分为术后2周及术后4周2个亚组,每亚组6只。48只大鼠均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并行1 mm克氏针髓内内固定。术后第3天于骨折断端周围局部经皮注射给药:NGF组注射NGF 0.8 μg+0.3 mL生理盐水,BFGF组注射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NGF+BFGF组注射NGF 0.8 μg+BFGF 1.2 μg+0.3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0.3 mL生理盐水;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术后2周、4周分别行X线摄片,并采集各组大鼠股动脉血液标本后,采用颈椎离断法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左胫骨骨痂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将骨痂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点;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计算切片中骨组织的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IOB)、骨小梁宽度(TW)、骨小梁面积百分比(TV);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血清中骨形成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结果(1)术后2周、4周X线摄片: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快,以NGF+BFGF组愈合最快。(2)ELISA检测: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术后2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110.02±1.92)、(140.87±2.22)、(136.12±1.23)、(187.44±0.90)ng/mL,术后4周骨痂组织中ALP的含量分别为(91.23±1.47)、(106.62±1.64)、(104.83±1.05)、(130.59±1.18)ng/mL;各观察时点4组间比较,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织学观察:不同时间点上NGF、BFGF、NGF+BFGF三组大鼠在骨痂的生长、骨小梁形成均较对照组明显,且NGF+BFGF组优于其他组。骨小梁形态学指标测量显示,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对照组、NGF组、BFGF组、NGF+BFGF组大鼠骨痂内骨小梁IOB、TW、TV均呈上升趋势,NGF+BFGF组最高;组间两两比较,除NGF组与BFG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蛋白芯片检测:不同时间点4组间比较,除VEGF含量在术后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术后2周及BMP-2、IGF-1术后2周、4周时,NGF组、BFGF组、NGF+BFGF组均高于对照组,NGF+BFGF组含量最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8.285、368.060、2006.017、33.332、292.643,P值均<0.05)。结论NGF及BFGF均能促进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且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能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BMP-2、IGF-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骨折愈合 骨痂 大鼠 胫骨骨折 神经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局部注射 蛋白芯片
  • 简介:摘要:伴随国内道路桥梁技术、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孔旋挖桩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种桩基施工技术也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市政道路领域的桥梁工程中,进而有效促进了国内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内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基于此,本文从市政工程出发,探讨了孔旋挖桩专业技术及其在道路桥梁中的有效应用,仅供参考。

  • 标签: 市政工程 成孔旋挖桩 道路桥梁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水凝胶膜板,研究其体外矿化性能及体内异位骨能力。方法从2周龄SD大鼠(SD大鼠均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骨髓中提取B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设置实验组T1、T2、T3水凝胶分别混合P3代BMSCs,终细胞浓度分别为1×108/L、1×109/L、1×1010/L,对照组C不混合细胞。在1、3、7 d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锭染色检测细胞的存活率,7、14、21 d茜素红染色观察各组的矿化以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体内实验将4组水凝胶分别植入18只8周龄SD大鼠臀后侧肌袋内,术后1、2、4周取材,组织学观察骨效果。两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流式鉴定细胞是BMSCs,并且在水凝胶中7 d存活率可达(92.43±0.73)%。体外培养14 d后实验组矿化结节的数量逐渐增多且T3[(211.33±17.16)个]高于T2[(56.67±7.64)个]和T1[(28.33±3.5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234,P<0.05),而对照组并无矿化结节的生成;7 d各组较高表达成骨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而14 d高表达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2周开始形成软骨细胞囊泡、成骨细胞等,而对照组无成骨分化倾向。结论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BMSCs三维培养的载体材料,复合水凝胶混合的BMSCs具有良好的矿化能力,在体内具有较好的异位骨能力。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三维培养 复合水凝胶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都市龙泉驿区2009—2018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风疹病例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相关疫苗接种率数据来源于四川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利用SaTScan 9.1.1软件,采用基于离散Poisson模型的时空扫描统计量Kulldorff方法,对龙泉驿区2009—2018年风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8年龙泉驿区共报告风疹病例229例,年平均发病率3.48 /10万;4至6月份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0.35%(184/229);发病年龄构成以15岁以下居多,占69.87%(160/229);职业构成以学生居多,占51.09%(117/229);龙泉街道平均发病率最高为5.81/10万。20例8~17月龄病例中,有免疫史的9例;8例18~23月龄病例中,0剂次7例、2剂次1例。结论龙泉驿区应加强风疹防控力度,并继续做好适龄儿童含风疹类疫苗(rubella cotaining vaccine,RCV)免疫,适时开展重点人群RCV免疫工作。

  • 标签: 风疹 流行病学特征 时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2种人工骨材料夹心法对下颌骨厚度扩展中骨的影响。方法中国实验用山羊9只,12~16个月龄,体质量15~20 kg,行双侧下颌骨外板截骨术后,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在双侧下颌骨分别夹心置入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在术后6、12、18个月3个时间点取材,每次3只山羊,分别取天然珊瑚石人工骨、珊瑚羟基磷灰石置入区2 cm大小骨质标本,行组织学检查(HE、甲苯胺蓝染色)、扫描电镜检测,观察下颌骨骨情况。结果3个时间点观察下颌骨术区均已骨性愈合,钛板、钛钉大部分或者全部被骨组织包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6个月天然珊瑚石侧骨化程度明显优于珊瑚羟基磷灰石侧,天然珊瑚石已经完全降解;术后12~18个月珊瑚羟基磷灰石侧骨明显增强,成熟程度也较术后6个月时更高,珊瑚羟基磷灰石在术后18个月完全降解。扫描电镜发现,术后6个月天然珊瑚石侧骨较珊瑚羟基磷灰石侧明显,术后12~18个月两侧骨无明显差别。结论天然珊瑚石和珊瑚羟基磷灰石夹心法在下颌骨厚度扩展中骨明显,夹心法是一种下颌骨厚度发育不良矫治的简单可行方法,为下颌骨厚度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夹心法 天然珊瑚 珊瑚羟基磷灰石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分化的作用。方法分离SPF级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浸提组、诱导组及浸提诱导组,MTT法检测对照组,浸提组的细胞增殖情况,对比分析各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对各组细胞诱导培养17天后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染色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浸提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浸提诱导组与浸提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在48 h及72 h与浸提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无钙结节点,浸提组及诱导组镜下肉眼可明显观察到红色区域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钙结节点,浸提诱导组所产生的钙结节点的数量、大小以及染色的颜色深度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结论3D打印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促进BMSCs向骨分化,对细胞毒性低等特点,适宜用作骨缺损的治疗。

  • 标签: 胶原 羟基磷灰石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 标签: 骨移植 自体骨 骨缺损 引导性骨再生
  • 简介:摘要:影片主要讲述了 1982年出生在韩国的金智英在求学时、工作时、面对婚姻时遇到的种种困境。通过视听语言设计,封闭空间和色彩明艳度,戏剧性结构方式叙来展现女性困境,通过智英的四次人格发出抗议,对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重新思考,寻求解决的出路,追求和展现新时代女性价值,同时对男性和社会也提出相应的要求。

  • 标签:
  • 简介:【内容摘要】幼儿园的植物角是常识教育任务的一部分,是促进幼儿观察力发展、增长和丰富知识的途径之一。本文利用已有的植物角即“苗苗协奏圃”,通过认领、种植、观察、创意想象的途径,全面的引导幼儿以剪贴的形式将植物种植前的创意想象和种植后的再造想象以艺术的手法记录下来,从而提升幼儿观察、合作、语言等能力,同时也提高幼儿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标签: 苗苗协奏圃 创意剪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高糖培养的视网膜内皮细胞迁移及管道形成的影响,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及1.0、0.5、0.1 μg/ml丹酚酸B组。各组细胞加入5.5 mmol/L葡萄糖进行干预,1.0、0.5、0.1 μg/ml丹酚酸B组分别加入1.0、0.5、0.1 μg/ml丹酚酸B进行干预。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细胞加入5.5 mmol/L葡萄糖进行干预。模型组加入25 mmol/L葡萄糖干预;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25 mmol/L葡萄糖及0.062 5、0.125 0、0.250 0 μg/ml丹酚酸B进行干预。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数目,Matrigel实验分析细胞管总长度。通过SuperTarget与Swiss TargetPrediction筛选丹酚酸B的活性作用靶点;检索GAD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TTD数据库、DiGSeE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靶点;两者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ccelrys Discovery Studio Client 2.5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0.5、0.1 μg/ml丹酚酸B组细胞吸光度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实验、Matrigel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各剂量组迁移细胞相对个数、细胞管总长度减少(P<0.05或P<0.01)。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相互作用网络发现,丹酚酸B作用于46个靶点,8个信号通路。结论丹酚酸B可抑制高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体外管能力,并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

  • 标签: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丹酚酸B 网络药理学 视网膜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璀璨明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古诗文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审美教育。为了进一步挖掘古诗词的情感意蕴,使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学习到古诗词的语言美,领略到诗人的情感美。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小学语文 古诗词 审美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成都市含无细胞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DTaP)成分的联合疫苗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模块,收集2015—2019年都市报告的DTaP-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DTaP-Hib)以及DTaP-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DTaP-IPV/Hib)报告AEFI的病例,对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5—2019年都市接种含DTaP成分联合疫苗4 232 248剂,报告AEFI共8 234例,报告发生率194.55/10万剂,其中一般反应为7 897例(186.59/10万剂),异常反应为234例(5.53/10万剂);DTaP报告AEFI共4 240例,报告发生率为140.63/10万剂,DTaP-Hib报告AEFI共2 490例,报告发生率为399.09/10万剂,DTaP-IPV/Hib报告AEFI共1 504例,报告发生率为253.49/10万剂。基础免疫(1、2、3剂)报告发生率86.94/10万剂,加强免疫(4剂)报告发生率548.67/10万剂,加强免疫报告发生率高于基础免疫(P<0.001);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为主,报告发生率6.27/10万剂。结论成都市3种含DTaP成分疫苗的AEFI监测敏感性高,异常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

  • 标签: 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菌苗 接种 安全性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