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方法挑选50例于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来我院行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展开禁食、留置胃管、外营养等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为患者实施肠道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测量情况,手术前,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水平差异对比不明显P>0.05,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均低于观察组,数据差异对比明显,有统计学对比价值P

  • 标签: 胃癌 胃切除术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脑轴是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功能障碍可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风险,改善肠道功能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但其调控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围绕脑轴中肠道对脑功能的调节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脑肠轴 迷走神经 肠神经系统 肠道微生物
  • 简介:摘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病,其临床诊断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标准,需要结合我国国情。目前尚无有效治愈IBS的方法,减轻临床症状、缩短发作期、改善生命质量为个体化综合治疗的主要目标。提高IBS患者对该病的认知和避免饮食等诱发因素是基础治疗的有效手段。需不断认识上市的新药如利那洛肽、鲁比前列酮等在IBS治疗中的效果,并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探索这些新药对我国IBS患者的疗效。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诊断 治疗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鼻营养管内营养支持 干预方法实行于 胃癌手术治疗 患者 中对 其 身体机能康复 构成的影响状况 。 方法: 该文调查样本资料源自于 2018 年 02 月 --2020 年 03 月 本医院 予以手术治疗干预的 68 例胃癌患者 临床资料,凭借随机数字表方法予以构建两个组别,所构建组别归入例数 34 例,试验组选用鼻营养管内营养支持干预方法 , 参照组选用外营养支持干预方法 , 记录术后下床运动所用天数、拔掉尿管所用天数、拔掉腹腔引流管所用天数、拔掉胃管所用天数、白蛋白指标结果、前白蛋白指标结果、转铁蛋白指标结果 。 结果: 试验组 术后下床运动所用天数 、拔掉尿管所用天数、拔掉腹腔引流管所用天数、拔掉胃管所用天数 比较 参照组统计相关内容情况 降低 ( P<0.05 ) ;试验组术后七天白蛋白指标结果、前白蛋白指标结果、转铁蛋白指标结果比较参照组统计相关内容情况升高( P<0.05 ) 。 结论: 为胃癌手术治疗患者提供鼻营养管内营养支持干预方法有助于促进其身体机能尽快康复 。

  • 标签: 鼻肠营养管 肠内营养支持 胃癌手术 身体机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外营养与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及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给予内营养治疗)和对照组(43例,给予外营养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神经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并对比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及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P、ALB、BMI指数均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TP、ALB、BMI指数优于对照组[(61.01±1.31)g/L、(34.04±1.09)g/L、(20.46±1.63)kg/m2比(56.92±0.08)g/L、(29.53±1.03)g/L、(17.65±1.02)kg/m2](t=8.921、9.087、9.103,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LC、IgM、IgG、HLA-DR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淋巴细胞计数(TLC)、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指数均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TLC、IgM、IgG、HLA-DR指数均优于对照组[(1.32±0.08)×109/L、(1.93±0.03)g/L、(10.62±1.03)g/L、(70.05±1.02)%比(1.15±0.01)109/L、(1.45±0.02)g/L、(9.02±0.03)g/L、(66.46±1.63)%](t=7.213、7.093、7.903、7.392,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感染、管道堵塞、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5%、2.33%、4.65%、6.98%、11.63%比18.60%、9.30%、16.28%、44.19%、20.93%)(χ2=8.023、8.261、8.321、8.632、8.732,均P<0.05);观察组格拉昏迷指数(GOS)评分优于对照组(67.44%比37.21%、32.56%比62.79%)(t=8.821、8.932、9.632、9.932,均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应用内营养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营养指标,改善免疫指标,提高胃肠功能恢复指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危重症 肠道营养 胃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 神经内科 免疫指标 胃肠功能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内营养俩和外营养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共计 60例,选取时间为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间,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接受外营养支持的 30例设为参照组,接受内联合外营养支持的 30例设为实验组,并分析者两组治疗前、后的感染指标以及免疫指标。结果 从治疗前的感染指标以及免疫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从治疗后的感染指标以及免疫指标上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采取内联合外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重症急性胰腺炎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性别在健康成年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中的相关联系。方法 : 本次研究对象共 2684例,均为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健康成年人,时间为 2018年 4月 -2020年 5月,在相关检测方法的应用下,确定 HP感染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进行整理,分析患者 HP感染特点。结果:在不同年龄段男性受检者 HP阳性率的比较上来看,数值差异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女性受检者 HP阳性率的比较上, 51-60岁、≤ 30岁分别为女性 HP阳性率最高、最低的两个时间阶段,对应概率值为 55.24%、 26.78%,同其他各年龄段相比较,对应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针对同一年龄段的男女,无论处于任何年龄段, HP检出率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性别上的差异,对健康成年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无太大关联,与男性相比较,女性年龄上的差异,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具有明显的关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概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

  • 标签: 健康成年人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流行病学数据及临床资料,总结食源性肉毒中毒的影响因素、临床特征,减少误诊。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一起24人进食自制豆腐乳,导致14例群体性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事件,分析中毒的影响因素。研究14例肉毒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中毒患者均为A型肉毒中毒,误诊2例,饮白酒者的中毒发病率RR值为0.183(P=0.009)。中毒潜伏期中位数为2.0(1.0~3.0)d,10例复视、4例视物模糊为首发症状,9例继而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4例进展为呼吸困难、胸闷等。中毒患者都意识清楚、无感觉异常、无发热、无腹泻腹痛等,实验室检测及颅脑CT/MRI无特征性异常。注射肉毒抗毒素治疗,8.0(7.0~8.5)d后好转出院,6月后随访,9例患者仍有轻微视物模糊。结论食源性肉毒杆菌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对称性下行性弛缓性瘫痪,饮白酒降低食源性肉毒中毒发病率,尽早使用肉毒抗毒素治疗有效。

  • 标签: 肉毒杆菌毒素 急性中毒 群体性中毒 食源性中毒 临床特征 中毒影响因素 误诊 饮酒 肉毒抗毒素 弛缓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幽门螺杆菌耐药性机制分析及根据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进展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1日到2020年5月1日,消化内科收治的150例检测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对其Hp分离培养出的42株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75人和研究组75人,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用药,研究组的患者则根据药敏调整用药,分析两种方案的根除率。结果:在耐药率上,研究组的患者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药敏
  • 简介: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巨噬细胞后,巨噬细胞的死亡模式主要为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细胞凋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宿主细胞采取的免疫策略,能限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并迅速启动针对病原体的适应性免疫。而程序性的坏死则为细菌的增殖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对组织器官造成免疫病理性损伤。细胞的死亡模式在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就结核分枝杆菌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的机制,宿主细胞的死亡的机制,以及这些损伤与宿主细胞死亡模式之间的关联进行综述。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细胞损伤 细胞死亡
  • 简介:摘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s)是一类由单基因突变引起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缺陷,最终导致免疫功能降低、缺如或免疫调节功能失衡的疾病。PIDs患儿更易发生感染性疾病,由于不同病原菌感染宿主的免疫机制有所差异,不同类型的PIDs相对易感的病原学种类也不尽相同。目前多项研究指出,某些PIDs患儿更易发生卡介苗感染、重症结核病及非结核分枝杆菌重症感染。现就与分枝杆菌易感密切相关的主要PIDs进行概述,包括慢性肉芽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孟德尔遗传易感分枝杆菌病及高IgM综合征等,以期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此病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幽门螺杆菌( Hp)治疗中运用护理干预所起到的效果。方法:以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我院 2019.09-2019.11期间就诊的 50例(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 不实施护理干预)及观察组(25例 ,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服药依从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 Hp治疗有着较佳运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幽门螺杆菌 Hp 运用效果
  • 简介:摘要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率较高。目前研究表明,儿童H.pylori感染的特点包括耐受性的免疫应答和较轻的炎症反应,内镜下常表现为结节性胃炎,部分患儿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儿童H.pylori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复发性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与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生长发育等存在相关,并可与胃肠道微生态相互影响,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标签: 儿童 幽门螺杆菌 免疫反应 消化系统表现 胃肠外疾病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已被证实与多种胃肠疾病密切相关,如胃炎、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胃癌、消化道溃疡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报道及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某些胃肠外疾病相关联 , 本文就几种幽门螺杆菌胃肠外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肠外疾病
  • 作者: 许德田 郑捷 王秀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光医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医学院 200443;冰寒护肤实验室,上海 20044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 200020,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光医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医学院 200443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