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采取丙戊酸钠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采取卡马西平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实验组的疼痛积分为(0.21±0.05)分,对照组为(1.36±0.81)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5.5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叉神经痛中应用丙戊酸钠,可增强疗效,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

  • 标签: 丙戊酸钠 三叉神经痛 疗效比较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卡前列素氨丁醇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接收的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产妇88例,均分两组,对照组在分娩后进行缩宫素肌肉注射、米索前列醇纳肛,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产妇卡前列酸丁醇,对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记录。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术后2h与24h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卡前列素氨丁醇对高危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进行预防的效果更加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产后出血 剖宫产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实施联法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72例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宫腔纱布填塞+缩宫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联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h、治疗后24h平均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子宫切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实施联法进行治疗,减少了患者产后出血量,以及感染、子宫切除等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难治性 宫缩乏力性 产后出血 三联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维模式在院前急救护士业务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3月参与常规培训急救中心护士18例为对照组,并于2017年4月~6月以维模式培训进行再次培训,设为实验组,对比培训前后护士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和认知情况。结果维模式培训后,护士的现场评估、评估与管理、颈托使用、脊柱板、初始检查、快速创伤检查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5;18名护士均对此次培训表示满意。结论维模式的培训对院前急救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水平的加强具有显著作用,有利于提高急救护士的思维判断能力和综合性反应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三维模式 院前急救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伤后副角骨综合征的影像表现于CT随诊结果。方法选取关节外伤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X线、MRI检查与CT检查影像诊断。对外伤影像的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CT随诊,对副角骨的退行性改变以及临床结果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在50例患者当中,副角骨的周围软组织发生肿胀共50例,发生积液共30例,患者副角骨发生骨髓水肿共27例以及11例发生周围筋膜增厚。对外伤患者1年后进行CT随诊结果表明,骨髓水肿患者中,发生副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24例;积液患者发生副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15例;周围筋膜增厚患者发生副角骨增生以及囊变共有6例。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副角骨骨髓水肿与在外伤1年后,患者副角骨发生增生以及囊变存在相关性。结论MRI在副角骨综合征的诊断上具有相对较高的价值。在踝部发生急性外伤后,患者的MRI显示发生骨髓水肿,即强烈地预示在外伤的1年后,患者副角骨发生增生以及囊变等改变。

  • 标签: 外伤 副三角骨综合征 影像表现 CT随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应用卡前列素氨丁醇和缩宫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分娩的46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应用缩宫素和卡前列素氨丁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h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卡前列素氨丁醇治疗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显著,相比于单用缩宫素,患者的各项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降低产后出血率和出血量,提高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产后出血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缩宫素 效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维重建在肋骨骨折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03月至2018年01月在我鉴定机构鉴定肋骨骨折的患者70例,70例患者均分别行螺旋CT维重建、X线、普通CT检查。比较分析种方法对肋骨骨折临床鉴定的价值。结果本次研究的70例患者,经各种检查确定为骨折的肋骨共计167根,经计算,螺旋CT维重建、普通CT检查、X线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98.80%(165/167)、95.80%(160/167)、74.85%(125/167)。螺旋CT维重建的检出率与普通CT检查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螺旋CT维重建、普通CT检查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经螺旋CT维重建,普通CT检查的图像清晰度要明显优于X线检查,p<0.05。结论螺旋CT维重建能显著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螺旋CT三维重建 肋骨骨折 法医 临床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术式在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2016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经由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异位妊娠的患者共计5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不同术式下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情况。结果B组患者术前平均出血量明显低于A、C组患者,C组患者盆腔手术史发生率明显低于A、B组,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C组患者,C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高于A、B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患者术后最高体温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术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手术方案,提高干预效果。

  • 标签: 腹腔镜 异位妊娠 术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维重建技术在肋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17例胸部外伤患者,对其实施16层螺旋CT扫描,并将原始数据传输工作站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维重建技术检查,观察肋骨损伤情况,并统计多层螺旋CT对肋骨损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617例患者合计检出1380处肋骨骨折,骨折多位于4-10肋,其中5-7肋发生率最高;骨折类型包括粉碎性骨折、错位骨折、线性骨折、凹陷骨折及肋软骨骨折5种。结论多层螺旋CT维重建技术可清晰、直观的观察患者肋骨及肋软骨的受损情况,临床应合理应用维重建技术对胸部外伤患者进行诊断,这有助于提高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螺旋CT 三维重建 肋骨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黄体酮胶囊联合间苯酚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8例由于黄体功能不全所引起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黄体酮胶囊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间苯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症状消失时间、用药天数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孕酮(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用药天数、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水平均明显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血清P水平升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胶囊联合间苯酚治疗早期先兆流产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机体孕酮水平,具有较高的保胎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黄体酮胶囊 间苯三酚 早期先兆流产 临床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卡前列素氨丁醇应用于孕产妇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产后出血孕产妇6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34例,对照组应用缩宫素进行治疗,试验组应用卡前列素氨丁醇与缩宫素联合用药治疗,观察两组产后2h出血量和止血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4.11%相较对照组76.47%有显著优势,且产后出血量及止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卡前列素氨丁醇治疗孕产妇产后出血,可在短时间内止血,从而大大减少了患者的产后出血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产后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经阴道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价值,以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4日-2017年8月23日我院收治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43例,均行经腹部B超与经阴道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经阴道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准确率为95.35%,显著高于经腹部B超检查的76.74%(p<0.05),且经阴道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分型的准确率与术后病理检查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切口妊娠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子宫切口妊娠 经阴道三维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维重建技术的诊断检查,探究多层螺旋CT维重建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为日后临床上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DR平片检查及多层螺旋CT维重建技术分析的对比。结果病历显示80例患者总体骨折数共确诊了120处,经过DR平片检查共检出85处骨折,检出率为70.8%,采用多层螺旋CT维重建技术共诊断出113处骨折,检出率为94.2%。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维重建技术诊断创伤性骨折检出率较高,大大降低误诊率,能够为设计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创伤性骨折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由于盆底结构、形态及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粪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1。这些问题轻者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漏尿的困扰,严重时可造成日常活动受限、性生活受影响,甚至因脱垂器官的长期外露而磨损、糜烂甚至癌变。PFD现已成为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医疗问题和社会问题,已婚女性中发病率很高2,而且逐年上升3。PFD病因较为复杂,分娩是其独立首位因素4。维超声检查是评价PFD严重程度的简单、客观方法,不仅能清晰显示盆底结构,而且还能从形态和功能方面为女性PF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直观的影像学证据。本文就PFD的影像解剖基础及维超声在PFD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超声检查 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叉神经痛的效果观察。方法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46例叉神经痛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是否给予甲钴胺联合卡马西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23例)与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实验组在卡马西平治疗基础上联合甲钴胺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远期总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P<0.O5。结论对于叉神经痛患者给予甲钴胺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可有效缓解个体症状,远期疗效好。

  • 标签: 甲钴胺 卡马西平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第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调查并分析其药理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针对用药频率、药物剂型进行统计。结果研究时段内,我院第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与构成比较第一代与第二代低,较代复方制剂与第四代多高,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DDDS仅次于第二代。结论第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我院的使用良好,且其患者接受度较好,具有很好的应用趋势,对于改善我院用药结构,提升用药科学性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第三代 药理分析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02例原发性叉神经痛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奥卡西平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2周的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08%(4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9%(4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4,P=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7.84%(4/51),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88%(3/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0,P=1.00)。结论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具有良好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原发性三又神经痛 奥卡西平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HBsAg进行检测,探讨3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今后临床选择检测乙型肝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72例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258例各项检查指标排除乙型肝炎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分别用化学发光分析法(CM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金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完成后,对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合种方法的试剂成本,检测时间及操作过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分析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且灵敏度、特异度高,是临床术前、有创检查前、血透前及孕产妇筛查的首选。。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检测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胶体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