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地方志的“越境”问题,我在《新疆地方志》1990年第二期曾就《文艺志》所遇到的问题谈了几点看法,引起同行们不同的议论。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联着当前的修志工作,由于受到这些议论的教益,感到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我们知道,新疆从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建立西域都护府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新疆之“境”在历代的伸缩变化既多且大。为具体说明变化的实况,现抄引几段史料:“前汉西域都护统属地区:1.乌(禾宅):在阿富汗之巴达克山。2.难兜:在巴达克山西。3.大宛:在今费尔干。4.休循:在捐毒之西山中。”(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第一章第五节)

  • 标签: 新疆地方志 巴达克山 修志工作 西域都护 中国经营西域史 难兜
  • 简介:本文对甘肃境内一般被认为是汉语的唐汪话的个别语音进行了分析;记录了留存在唐汪话中的东乡语词,介绍了仿造词、词义扩展的词和摹拟词;认为唐汪话是在甘青一带汉语已经受到阿尔泰语系语言严重影响,语法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基础上,受到东乡语底层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已有四百年左右的历史;认为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分水岭,东乡语对唐汪话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普通话对唐汪话的影响日益加深,并介绍了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影响的具体表现,指出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强烈、持续的,是一个大的、不会逆转的趋势。

  • 标签: 唐汪话 语言接触 语音 词汇 语法
  • 简介:试论江西商代文化的几个问题杜金鹏(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正式拉开了我国商代考古学的帷幕。从那以后,迅速积累起来的考古发现,首先使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的面目初步显露出来,接着,中原以外若干地方的商文化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学术界对于江西商代...

  • 标签: 商代文化 新干大墓 商文化 青铜礼器 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
  • 简介:<正>在参加《昭明文选译注》的工作中,我译注了陆机的一部分诗。陆机的诗除个别篇章外,没有今注。古人对陆机诗的理解又有分歧。因此我做了一点考辨,现不揣浅陋,写出来以求教于方家。《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阊阖既闢,承华再建。”六臣本吕延济注:“阊阖,天门也。闢,开也。言晋受命自天,故天门开也。承华,太子门名。言太子经废复立,故云再建。建,立也。”按:“言太子经废复立,故云再建”一句有误。太子,指愍怀太子。他是惠帝长子,名遹,原为广陵王。在永熙元年(290)被立为太子。在元康九年(299)十二月被废为庶人。在永康元年(300)3月被贾后害死于许昌。同年四月,赵王伦矫诏废贾后为庶人,贾后不久就被杀。惠帝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册复太子。

  • 标签: 陆机 太子 六臣本 贾后 惠帝 入洛
  • 简介:一、迪化宝新局最后的铸币光绪十二年(1886年),新疆巡抚刘锦棠为使天山南北两麓钱币统归一律,决定成立“迪化宝新”钱局,改铸红钱。从传世至今的宝新局红钱上能看到,开炉初至后期(至少在光绪三十二年前),宝新局铸币质量都比较好,轮郭凸显,币文清晰,重量标准。但最后由于原料用尽,以及全国广铸铜元的影响,宝新局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炉。

  • 标签: 铸钱 库车 新疆巡抚 光绪 刘锦棠 铸币
  • 简介:研究古苏国地理及其疆域,应区别古温国与古苏国.古有苏与古温国没有关系,不能把古温邑说成古苏国始封地苏城.古温国在温邑.但苏、温二国关系密切,渊源流长,西周苏忿生封于温,则将苏国与温国合并为一苏国,其分封地望,应在今河南温县上苑村、古城村一带,为古温邑.

  • 标签: 有苏 古温国 温邑 古苏国
  • 简介:洪瞎是南宋官员,南宋初,他奉命出使金,被扣留近十五年,始终不忘使命,后得以归国。讲述其见闻的《松漠纪闻》一书记载了北方民族的若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是研究金代历史的必备史料。本文运用文献学史料比勘的方法比较《松漠纪闻》与《金史》、《辽史》、《大金国志》等史书的异同,通过与《金史》、《辽史》、《大金国志》的比较,探讨《松漠纪闻》记载的正误。

  • 标签: 《松漠纪闻》 《金史》 《辽史》 北方民族 社会状况 文献学
  • 简介:<正>皖西古城寿春的历史地位,向为旧史家所重视,司马迁和班固曾在他们的著作中写道:“郢之后徒寿春,亦一都会也。”“寿春、合肥受南北潮(或云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在这里,两人主要是从经济、交通的角度,指出秦汉时期寿春的经济都会地位。对此,本文不拟多加评述,我只想就春秋、战国时期这座古代城市的形成谈一些看法。

  • 标签: 寿春城 历史地位 秦汉时期 古代城市 公元前 司马迁
  • 简介:附件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文组成内芯的整体结构。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地方志书附件整体上设置、内容、体例形式等,已趋于科学完备。但仍存在某些问题,如主编不作序、凡例里问题多、图照呈泛滥趋势、不该作附的事物作了附、英文目录待商榷、附体裁概念不清等。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与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商榷,以期有所裨益。

  • 标签: 地方志书 主编 凡例 图照
  • 简介:照片入志,是新编社会主义方志的一个鲜明特点。翻阅各地的各级志书,除确无必要者外,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照片进入志书。这种普遍性,反映了其必然性,也就是说,照片入志是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客观要求。

  • 标签: 志书 方志 照片 必然性 普遍性 收录
  • 简介:城市治理转型的当下,行政综合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日益成为考验政府治理智慧与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城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及改革工作已经推行了十几年,各地在执法机构设置、执法权限划分整合、执法队伍素质提升和执法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提升了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及效能的提升。但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的基本内涵及现状入手,对于现阶段各地综合执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加以剖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我国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科学完善建言献策。

  • 标签: 城市 综合行政执法 改革
  • 简介: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历史学家从两个方面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一方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去研究、了解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人文成果,加深对环境伦理和自然哲学的认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就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在加强环境伦理的研究中,我们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还应注意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现实相结合,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伦理 历史思考
  • 简介:<正>广西土官民族成分问题不解决,存在一千多年的广西土官制度和自宋以后的广西壮汉民族关系的历史就得不到正确的阐述。为此,1963年我发表了《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初探》(《民族团结》1963年2、3月合刊),1981年又发表了《广西土官民族成分再探》(《学术论坛》1981年2期)。随后又发表了《广西土官制度的渊源》(《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1982年2辑)和《过去土属地方修志应注意的问题》、(《广西地方志)1987年4期)两文,大量的史料说明广西西部的土官绝大部分都是“土酋”,是壮族的上层分子。

  • 标签: 广西西部 民族成分 外来说 土官制度 狄青 土司
  • 简介:本文认为,召公为文王庶子,与周公、武王是同辈兄弟,他对周初历史的贡献,一是缔造并发展了周公思想,二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大墓的嵞怪魇强耍皇钦俟

  • 标签: 召公 周公思想 1193号大墓
  • 简介:根据刘家和先生的观点,自殷、周之际至司马迁作《史记》的这段时间是中国古典史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以史为鉴"、"以史为法"和"以史立言"这样三个阶段,分别以《尚书》、《春秋》和《史记》为代表。本文目的在于,根据刘先生的这一分期框架,分析和探究中国古典史学中的"求真"问题,然后在与西方有关历史客观性理论的比较视野下,挖掘其对当前有关历史客观性或真实性观念的重建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中国古典史学 求真 《尚书》 《春秋》 《史记》
  • 简介:在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藏文记载的历史,至少有一千三百多年。藏文典籍之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仅国内而言.就有六十万函.以现有的编目力量,需要几代人努力才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藏文典籍的分编尚不统一,而尚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到实践,这一问题已经到了非提到议事日程上不可的时候了。

  • 标签: 藏族 藏文典籍 分布 分编 北京 大藏经
  • 简介:本文针对当前国力综合评估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基本国力要素选取、定性指标量化、综合国力指标构建的新思路和具体作法,并结合世界部分国家的情况进行综合国力评估试验,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

  • 标签: 国力 国力要素 总体国力 综合国力
  • 简介:本文以《文馆词林》为例,从音韵的角度,分八个方面探讨了古写本韵文校点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音韵 韵文 《文馆词林》
  • 简介:南朝六代,从孙吴建国到陈朝灭亡,历时三百六十七年,刘宋正据此历史阶段当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正因如此,笔者想以研究刘宋政权货币为切人点,以求举一反三达到研究六朝货币之效果。现试对刘宋政权货币几个方面作粗浅探析。

  • 标签: 南朝 刘宋钱币 古钱币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