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8 个结果
  • 简介:安贺拉组结膜杯状细胞MUC5A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略),对照组结膜杯状细胞为2级,安贺拉组杯状细胞密度也大于对照组

  • 标签: 免疫病理学 兔干眼症 安贺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骺板损伤后骨桥形成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为治疗儿童骺板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4周龄实验用大白兔20只,用直径4.5mm的克氏针制作右侧股骨远端骺板中央型骺板损伤模型,左侧作为正常对照侧;将幼随机分成五组,每组4只,分别于术后第3天、1周、2周、4周、8周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骺板损伤区组织和正常对照侧组织中bFGF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FGF在实验侧骺板损伤区组织中呈阳性表达,第4周达到高峰,第8周阳性率降低,与正常对照侧比较,在术后第3天、1周、2周、4周及第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实验侧骺板损伤区及邻近组织均有阳性表达,第2周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侧比较,术后第3天、1周、2周及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骺板损伤后骨桥形成过程中bFGF和VEGF都呈较高水平的表达,提示bFGF和VEGF与骺板损伤后骨桥形成密切相关,是促进骨桥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骺板 骨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葛根素与普伐他汀合用治疗新西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暂时阻断冠状动脉的方法制备缺血/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普伐他汀、葛根素以及普伐他汀与葛根素联用组。普伐他汀的给药方式为实验前3h灌胃,葛根素的给药方式为损伤后10min腹腔内注射。术后2h测量心肌梗死面积;检测动脉血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浓度以及梗死区内皮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结果葛根素与普伐他汀合用能显著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浓度,增加梗死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以及内皮型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比值,作用较单独使用葛根素或普伐他汀显著。结论在使用普伐他汀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葛根素对新西兰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优于二者单独应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具有保护性作用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合成有关。

  • 标签: 缺血再灌注 葛根素 普伐他汀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一氧化氮合成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补骨脂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0只,雌雄各半,体重在2.5-3.0kg。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造模组20只,用改良的马血清加甲基强的松龙的方法诱导制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造模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10只,治疗组给予补骨脂提取液连续8周。8周后剖出股骨头,甲醛固定、EDTA溶液中脱钙、酒精逐级脱水,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组别的骨小梁形态及面积分数。结果造模8周后,对照组的骨小梁面积分数较模型组及治疗组高。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会造成骨小梁形态破坏,中药补骨脂对骨小梁的破坏有修复作用。

  • 标签: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补骨脂 骨小梁面积分数
  • 简介:  结膜杯状细胞计数方法,加20 μL非免疫动物血清于室温孵育5 min,上皮细胞角化以及杯状细胞密度

  • 标签: 免疫病理学 兔干眼症 安贺拉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复方中药艾迪注射液瘤内注射治疗移植性VX2肝肿瘤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移植性肝VX2肿瘤模型28只,随机分为3组,即艾迪注射液组(12只)、无水乙醇组(PEI组,8只)、生理盐水组(8只)。全部动物在接种2周后每隔3天向肿瘤内注入治疗药物,注射4次后处死动物。于术前术后耳缘静脉抽血行血生化检查,同时行64排螺旋CT扫描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肿瘤增长率及肿瘤坏死率,以及进行组织细胞学与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各实验组病灶均进行性增大,但艾迪注射液组肿瘤增长率及坏死率最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水乙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UNEL法检测显示艾迪注射液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无水乙醇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艾迪注射液组肝肾功能及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

  • 标签: 肝脏 VX2 模型 动物 艾迪注射液
  • 简介:目的分析肝VX2肿瘤射频消融(RFA)后不同区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48只肝移植VX2肿瘤,建立动物模型,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6)。对实验组行RFA,分别在术后即刻、1天、2天、1周、2周、3周各处死7只实验,留存肿瘤标本,进行HE染色、VEGF检测、AnnexinV-FITC/PI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带的VEGF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RFA术后针道炭化区、热凝固区和消融边界区平均VEG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针道炭化区、热凝固区及边界区术后即刻与其他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针道炭化区及热凝固区VEGF在术后即刻达高峰,术后1天-3周呈整体下降趋势,消融边界区VEGF在术后即刻到1周呈上升趋势,2周后下降。术后针道炭化区、热凝固区和消融边界区平均肿瘤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区带细胞凋亡率均在术后1天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结论RFA后针道区和热凝固区内肿瘤细胞VEGF下降和肿瘤凋亡显著,而消融交界区仍可能有存活的肿瘤细胞;在RFA后第3周时,残留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可恢复到术前状态,此时宜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标签: VX2肿瘤 射频消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介导药物靶向释放技术治疗VX2肝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利用3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肝VX2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均分为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组(US+LMLH组)、超声定位辐照血卟啉组(US+HP组)、超声定位辐照空白脂质微泡组(US+MB组)、单纯载血卟啉微泡组(LMLH组)、单纯血卟啉组(HP组)、单纯超声辐照组(U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治疗前后用二维超声、CDFI及CEUS观察肿瘤大小、回声及血流灌注情况,计算肿瘤体积大小及生长抑制率;同时观察不同处理组肝内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US+LMLH组肿瘤内部呈混合回声,CDFI及超声造影显示肿瘤的滋养血管明显减少,生长抑制率高于其他各组;在肝内及远处转移方面,US+LMLH组较少转移,明显优于其他各组;超微结构显示US+LMLH组细胞膜破坏,线粒体明显肿胀。结论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能有效激活血卟啉,具有较强的体内抑瘤效果。

  • 标签: 超声检查 微泡 血卟啉 声动力疗法 肝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穿通伤早期眼角膜上皮基底膜(EBM)的修复和再生过程。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建模后1、3、5、7、14、21和30 d组,每组6只,均取右眼建模作为实验眼。另取6只未经任何处理的新西兰白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2.0 mm环钻建立角膜环钻穿通伤模型。建模后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Image J软件测定角膜荧光素着色面积评估上皮愈合情况,Fantes分级量表评估角膜混浊程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角膜上皮和基质修复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BM再生情况。结果角膜穿通伤后各组角膜荧光素染色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398.88,P<0.01),其中建模后1、3、5、7和14 d组角膜上皮荧光素着色面积分别为(4.00±0.10)、(3.11±0.10)、(2.00±0.06)、(0.90±0.04)和(0.67±0.03)mm2,角膜上皮荧光素着色面积逐渐缩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后21 d和30 d组均未见角膜上皮荧光素着色。建模后1、3、5、7、14、21和30 d组角膜混浊程度评分分别为3.44±0.53、0.67±0.25、1.33±0.50、2.11±0.60、2.44±0.53、3.22±0.44和3.78±0.44,建模后1~5 d角膜混浊评分下降,建模后5~30 d角膜混浊评分逐渐升高,各组角膜混浊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82,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角膜伤口区开始由纤维斑块填充,建模后3 d组单层上皮覆盖,建模后5 d组大量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填充,建模后21 d及30 d组前部基质中胶原纤维排列紧密。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伤口区由肌成纤维细胞及不规则胶原纤维填充,建模后21 d角膜基质开始重塑,EBM于建模后21 d和30 d开始不完全再生。结论角膜穿通伤后角膜纤维化启动并逐渐加重,EBM不完全再生。

  • 标签: 上皮基底膜 角膜损伤修复 穿通伤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荧光蛋白标记方法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病毒和质粒转染两种方式进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G418筛选培养3周后,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和贴壁率的变化.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N1、真核表达载体pDsRed2-C1均可以成功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G418筛选培养后,细胞表达明显的荧光蛋白,其阳性率增加.pLEGFP-N1标记组细胞倍增时间为(34.9±1.2)h,pDsRed2-C1组为(36.1±1.4)h,未标记组为(33.8±0.5)h,3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无明显影响,合理应用不同荧光蛋白及其表达载体将成为深入研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有力工具.

  • 标签: 荧光蛋白 骨髓基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体外增殖
  • 简介:目的:在颅骨缺损中区植入组织工程骨,观察其成骨和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取髂骨,获取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将获得的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与藻酸盐复合,制备成盘状组织工程骨,植入颅骨缺损区,单纯藻酸盐植入作为对照组,8周后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其成骨和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酸钙复合物植入组,有明显的新骨形成,而对照组无骨形成。结论:藻酸钙/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可用于修复非受力区、范围较小的骨质缺损。

  • 标签: 组织工程 修复 骨髓基质成骨细胞 藻酸盐
  • 简介:目的:研究加替沙星温敏型凝胶及离子敏感型凝胶的体外释药特性、机制及在家兔房水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无膜溶出法考察凝胶的体外溶蚀及药物释放;局部滴入加替沙星凝胶剂或滴眼液,以HPLC法测定眼房水中的药物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凝胶溶蚀与药物释放速率均随着振荡频率和释放面积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给药后8h内,温敏、离子敏感凝胶组与滴眼液组房水中药物峰浓度分别为(1.38±0.11)μg·mL-1、(1.19±0.20)μg·mL-1及(0.50±0.06)μg·mL-1,达峰时间分别为2.0h、1.0h和1.0h,AUC0-8h分别为(5.61±0.25)μg·h·mL-1、(4.50±0.19)μg·h·mL-1和(1.29±0.22)μg·h·mL-1。结论:凝胶溶蚀与药物释放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药物的释放主要由凝胶溶蚀决定。加替沙星凝胶剂较滴眼液可显著提高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及生物利用度并延长了作用时间。

  • 标签: 加替沙星 温敏凝胶 离子敏感凝胶 体外释放 药动学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膝骨关节炎模型血清和关节液中TNF-α、IL-1β的含量,观察软骨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小白菊内酯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40只,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A组);其余的32只采用右后肢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法,建立OA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口服对照组(B组)、模型关节腔注射对照组(C)、小白菊内酯口服组(D组)、小白菊内酯关节腔注射组(E组),每组8只。B组和D组分别予生理盐水、小白菊内酯灌胃,C组和E组分别予生理盐水、小白菊内酯关节腔注射,连续治疗6w后,测定各组治疗前后血清、膝关节液TNF-α、IL-1β表达水平。所有实验动物在8w处死,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关节软骨的病理组织改变。结果与模型组(B组、C组)比较,D组、E组关节液及血清中的TNF-α、I-1β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E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D组(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病理显示有关节软骨破坏,病理积分升高(P<0.05);D组、E组病理改变较B组、C组显示关节软骨有所修复,病理积分降低(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可减轻动物模型的关节炎症,其关节腔给药的抗炎疗效优于口服给药,抑制血清和关节腔TNF-α、IL-1β的分泌,可能是小白菊内酯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小白菊内酯 膝骨关节炎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病理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IMRLG)定位VX2舌癌哨位淋巴结(SLN)及判断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大白兔16只,采用VX2瘤组织块植入左侧舌缘,建立舌癌移植瘤模型。21d后,于荷瘤双侧舌缘肿瘤黏膜下注射Dextran-DTPA-Gd造影剂各0.2mL,后分别于15、30、45、60min,4h,24h行IMRLG检查,计算增强前、后不同时间淋巴结的信号强化率(E%);定位SLN,观测淋巴管走行、淋巴结信号强度及形态等特征。24h后,全麻下于相同部位注射亚甲蓝行淋巴染色,解剖颈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舌癌移植瘤模型14只(14/16),淋巴转移12只(12/14),双侧淋巴结在磁共振增强扫描后相同时间信号强化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30枚淋巴结,其中IMRLG诊断癌转移淋巴结15枚,病理诊断转移13枚,诊断阳性率为86.7%(13/15),2种诊断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IMRLG定位SLN与亚甲蓝染色位置一致。结论:Dextran-DTPA-Gd间质磁共振淋巴造影可有效定位VX2舌癌SLN,为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提供依据。

  • 标签: 舌癌 哨位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淋巴造影
  • 简介:目的:观察龟鹿二仙胶汤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确定影响BMSCs增殖的最佳中药血清浓度。方法:经前期体外分离、纯化、培养获得BMSCs,运用不同浓度的龟鹿二仙胶汤中药含药血清对获得的BMSCs进行药物干预24、48、72h后,采用MTT、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等方法,研究龟鹿二仙胶汤对BMSCs增殖的影响。结果:MTT比色实验显示,龟鹿二仙胶各浓度组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BMSCs的能量代谢,促进BMSCs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且以15倍药物浓度组为最佳。免疫组化结果证实,龟鹿二仙胶汤含药血清可通过促进PCNA表达来控制DNA复制,以15倍龟鹿二仙胶汤药物浓度血清培养时BMSCs表达致密的棕褐色颗粒最多,其他浓度组及TGF—β3组较多,空白对照组则最少。FCM结果显示,二仙胶汤药物血清能显著提高BMSCs增殖指数,且以15倍药物浓度龟鹿血清培养时最明显。结论:龟鹿二仙胶汤刺激BMSCs增值与药物浓度有关,低浓度龟鹿二仙胶汤就能显著刺激BMSCs增殖,无论是48h、72h测验均为15倍药物浓度时具有显著的增值作用,而更高浓度龟鹿二仙胶汤则表现为促进BMSCs增殖作用减弱。

  • 标签: 龟鹿二仙胶汤 骨髓基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3 含药血清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研究固定期放疗对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实验动物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并植入牵张器,5d后开始骨牵引,速率为0.5mm/次,2次/d,连续10d,共延长下颌骨10mm,固定10周;B组实验动物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植入牵张器,进行骨牵张,牵张结束后固定10周,并在固定4周后开始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双侧下颌骨,5.4Gy/次,隔日1次,共5次,总剂量为27Gy;C组动物为对照组.固定期结束处死动物后,取各组动物牵张区新生骨痂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骨形态计量学分析、骨密度测定及三点弯曲试验测试牵引区抗弯强度.结果大体观察和X线检查显示所有进行下颌骨牵张的实验动物牵张间隙均有新骨形成,骨小梁沿牵张方向排列,骨密度较高;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实验动物牵张区均充满排列整齐的新生编织骨,B组可见较多的胶原纤维成发及软骨岛,新生骨小梁不及A组致密、成熟;骨形态计量学分析和机械力学分析结果显示B组的新生骨在骨密度和新生骨小梁数目上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新骨矿化程度方面,固定期放疗组较差,其机械强度也较低(P<0.05).结论在牵张成骨术的固定期进行放疗仍可以出现牵张区的新生骨形成,但软骨成分较多,机械强度较低.牵张成骨术用于颌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颌骨早期重建是可行的.

  • 标签: 下颌骨 修复外科手术 骨牵张 放疗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硫酸铝注射液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和肌肉注射后的全身吸收,以及注射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耳静脉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1mg/kg(以无水硫酸铝计)和股四头肌注射80mg/kg(以无水硫酸铝计),耳静脉采血,采用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铝浓度,并常规测定血生化指标。结果:静脉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后,硫酸铝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t1-2β为(1.08±0.46)h,AUC0→21h为(1.52±0.92)mg·h·L^-1(n=5)。股四头肌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后,血铝浓度略有升高,但不明显,不能进行药动学参数分析。采用梯形法计算AUC,平均AUC0→24h为(2.93±1.82)mg·h·L^-1(n=5),复方硫酸铝注射液肌肉注射后铝的生物利用度约为2.41%。血清生化指标除偶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和肌肉注射组肌酐水平缓慢下降,其余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复方硫酸铝注射液静脉注射后血液中清除速率快,局部注射后全身吸收量很低,是一种安全的新制剂。

  • 标签: 复方硫酸铝注射液 药物动力学 安全性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膝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探讨医用臭氧(O3)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家兔用伸直位固定左后肢膝关节制成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测量各只膝关节活动度,并做磁共振检查。之后将家兔随机分为3组(n=6):对照组(骨性关节炎组),透明质酸钠组(SH组),臭氧(O3)组。O3组向左膝关节腔内注入10ml35μg/ml的O3-O2混合气体;SH组向左膝关节腔内注射1%浓度的SH1ml,1次/周;对照组动物不做特殊处理。5周后再次做双膝关节活动度检查和MR检查,处死动物取膝关节股骨髁部位的关节软骨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关节软骨的一般形态、番红O染色行Mankin’s评分。结果关节活动度检查、磁共振检查与病理检查均显示解除制动后骨性关节炎继续发展,关节腔内注射O3或透明质酸钠均可延缓关节炎的发展,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用O3可减轻炎症,延缓软骨退化,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对骨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 标签: 臭氧 磁共振成像 骨性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评估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分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正常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油溶液构建LF组(n=118)、对照组(n=40),在注射第4、5、6、15周末进行LF组和对照组肝脏轴位扫描T1WI及DCE-MRI扫描,测量并计算各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返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扫描后取肝组织进行病理Scheuer纤维化分期。共获得肝纤维化模型组(LF组,n=118)和对照组(n=3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不同LF分期组间各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各定量参数与LF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比较各参数对诊断LF分期的价值。结果150只纳入本研究,F0期32只,F1期32只,F2期35只,F3期30只,F4期21只。Ktrans在F0与F2、F3、F4组,F1与F2、F3、F4组,F2与F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3组与F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ep在F0组与F2、F3、F4组间,F1组与F2、F3、F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在F1与F0、F2、F3、F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与LF分期呈正相关(r=0.730,P<0.0001);Kep与LF分期呈负相关(r=-0.617,P<0.0001);Ve、Vp与LF分期间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Ktrans诊断效能最高,在诊断F0 vs. F1~F4、F0 vs. F1~F2、F0 vs. F3~F4、F1~F2 vs. F3~F4的AUC分别为0.897、0.863、0.942、0.809;而Kep相应AUC分别为0.820、0.787、0.864、0.768。结论Gd-EOB-DTPA DCE-MRI定量评估对肝纤维化分期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其中Ktrans显示出最佳的诊断效能,Kep次之。

  • 标签: 肝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容积转运常数 返流速率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