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结合荣格分析心理学相关理论概念.使用庭疗法对一名遭受情感创伤的青年进行心理治疗.并对其庭作品中呈现的象征和原型心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庭作品展现了该青年的情感刨伤和心理问题,反映了心理的成长历程。庭疗法在治愈情感创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情感创伤 箱庭疗法 分析心理学 个案研究.
  • 简介: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13岁受虐男孩(小N)实施了25次的庭治疗,研究了该儿童庭治疗过程的特点及庭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个案的庭治疗经历了问题呈现、自我调适、对抗斗争和问题解决四个阶段;庭治疗过程中,个案所使用的玩具数量及种类从贫乏单一转向丰富多样;经过庭治疗,个案的抑郁、焦虑情绪得以较大缓解,自我意识得到提高,同伴关系显著改善,学业成绩也得到较大提高。

  • 标签: 儿童虐待 箱庭治疗 个案研究 治疗过程 治疗效果
  • 简介:本文作者于1998年将庭疗法介绍到中国,立足于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园林盆景艺术的精髓,探讨庭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建立了庭治疗室,开展心理临床实践,并在上发表国内第一篇"庭疗法"的综述文章、个案报告和基础研究报告,其专著亦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期间还成功地培养了一批从事心理咨询及庭疗法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庭疗法在心理临床中的有效性已得到了验证,在中国心理学临床应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得到发展.

  • 标签: 箱庭疗法 心理临床 应用 发展
  • 简介:历代学者多用"获麟绝笔""获麟乃书"指向"西狩获麟"及《春秋》文本的结束,指出孔子书写《春秋》与"麟"的关系。《春秋穀传》未曾出现关于"绝笔""始书"等有关书写的词汇,但范宁以降的《穀》家多以"文成麟至"诠释《穀》"西狩获麟"义,然而这种诠释并不能从《穀》传文体系中获得依据。就传文而言,其要点在于诠释"麟"而不是"获麟",其目的在于论证"麟"之于"中国"的意义,用"不使麟不恒有于中国"诠释"麟"之于"中国"的象征与永恒。传文虽然没有提及孔子及其书写,但从《穀》的诠释中,仍可以看出孔子撰写《春秋》之所以在"西狩获麟"搁笔,饱含孔子对中国文化与未来的期许与守望。

  • 标签: 《春秋穀梁传》 西狩获麟 中国 孔子
  • 简介:近年来,庭研究在心理咨询实践和实证研究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庭研究领域的热点是融合以上两方面的研究,使其互相补充,共同推进庭疗法有效地融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主流.

  • 标签: 心理咨询 实证研究 箱庭疗法 咨询者 来访者
  • 简介:楷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代表性画家。他在作品中充分运用"减笔"、"大写意"的绘画技法,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他的这种风格,恰巧与文人画的"逸品美学"有所契合。楷的画风不仅对当时的画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给后世的写意画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写意人物画 梁楷 “逸” 创新精神 南宋时期 绘画技法
  • 简介:关于真谛三藏文献中所说的安郡,有化郡、南安郡之误写等说法。从唐初杨炯文集中找到的安郡的用例,可以坐实“安郡”就是现在的泉州,其成立的时间在南齐末,而不在朝。天嘉五年(564)底,陈朝改称安郡为南安郡。真谛三藏于陈天嘉二年(561)从晋安郡的“南越”乘小舟到达安郡,天嘉三年九月,真谛离开安郡。真谛三藏在安郡接近两年时间,在建造寺翻译出《解节经》1卷、《金刚经》1卷并且编译出《解节经疏》4卷、《金刚经疏》10卷。

  • 标签: 真谛三藏 梁安郡 建造寺 佛典翻译
  • 简介:探讨庭疗法对社交恐怖症青少年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治疗过程。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患有社交恐怖症的女性青少年进行14次庭治疗,结果发现:庭疗法能改善其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缓解其在社交场合的情绪反应,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健康的人格发展。

  • 标签: 箱庭疗法 社交恐怖症 青少年心理治疗 个案研究
  • 简介:文人士夫与佛教之交游,乃佛教传入中国后历朝历代的普遍现象。在中国重文的社会氛围里,士夫信佛,甚至成为斯“道”可信的一个标记。南宋志磐曾指出:

  • 标签: 交游 天台宗 范例 唐代 梁肃 佛教传入
  • 简介:基于初始庭作品的视角,考察父母婚姻问题对子女心理成长的影响及表现。采用实验组VS对照组研究设计,对两组共60名被试的初始庭作品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大学生相比,实验组大学生的庭作品在玩具选择类别和数量、庭场景和主题、动沙方式和制作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初始庭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验组被试内心不够丰富、防御性强、自我不够稳定、创伤感比较突出等心理特点。

  • 标签: 婚姻不忠 箱庭作品特征 初始箱庭
  • 简介:世人常怨当今国人不出哲学家,但殊不知,不是世上真无哲人,而是缺乏报道哲人之媒介。媒体的眼光总是聚焦于演员明星、有权有钱的所谓成功人士,而真正的哲人常常唯有学识与思想,在普遍地以"娱乐至死"的手段来赢利的媒体界谁还能对一个真正学者的学识和思想感兴趣呢?!不过,不久前与我们永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存秀(笔名:志学)先生,微信和报纸对他的不幸离世,却出人意料地做了大幅的报道和追悼。

  • 标签: 志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治学 人生 怀念 自由
  • 简介:'群众领袖'习仲勋领导创建的南苏维埃政权,开创了陕甘苏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先河,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习仲勋在南苏维埃时期以发展群众生产、改善群众生活的工作目标,以团结教育群众、关心爱护群众的工作方式,以解决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化解党群矛盾的工作重点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习仲勋在南苏维埃时期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对当前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

  • 标签: 习仲勋 南梁时期 群众路线 实践启示
  • 简介: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他的著名篇章《论学者的使命》,明确提出:"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

  • 标签: 为社会服务 《论学者的使命》 思想遗产 奋斗 真理 呐喊
  • 简介:志学先生的近著《自由之路——志学文选》所收录的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的,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的最著名的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有精确的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的思想来理解,学者的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的高度贯彻自由的理念和阐明永恒的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的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后存在多个不同的文本形态。第三笔记本最初发表时,被误认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基于赞诺夫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所作的说明,以及20世纪20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发展,从'《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文献研究推进的产物,而且反映了当时辩证唯物主义形成史研究的理论要求。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为代表,这一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同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以及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现实分析的考察紧密关联。

  • 标签: MEGA 梁赞诺夫 辩证唯物主义 《神圣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