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8 个结果
  • 简介:诉权是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追诉的权能,公诉权从诞生开始,其先天具有的法律监督性质便与公诉人的角色定位具有一致性,公诉权的法律监督性质与维护审判权威也具有一致性,公诉权的法律监督性质与被告人行使辩护权则具有协调性,由此可知,将我国检察机关定性为法律监督机关而非公诉机关具有宪政的必然性和中国的现实合理性。

  • 标签: 公诉 法律监督 一致
  • 简介:学界对行政诉权论之研究对象、现实意义与学理地位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已导致我国的行政诉权研究迟滞不前、避重就轻,亟待澄清。在研究对象上,行政诉权论应围绕“行政诉讼当事人请求法院依法公正审判的程序权利”进行。在现实意义上,行政诉权论之研究攸关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权的依法运行、实质性解决行政纠纷、维护公共利益与行政法律秩序、塑造公民人格意识与国家法治底蕴。在学理地位上,行政诉权论处于行政诉讼法基础理论之轴心地位,借助其与行政诉讼目的论、标的论、类型论在研究层面上的勾连,将有利于推动行政诉讼法学科内部“荣辱与共”之理论发展趋势的形成。

  • 标签: 行政诉权 轴心地位 行政诉讼目的 行政诉讼标的 行政诉讼类型
  • 简介:关于检察机关行使民事公诉权的问题.理论界存在赞成和反对两种不同观点。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可行性。且与法律监督权并不矛盾。

  • 标签: 人民检察院 民事公诉权 监督权
  • 简介:公诉撤回权并非是一种当然的权力。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法律中都没有规定这项权利。公诉撤回制度与我国的国家赔偿等法律制度相冲突,在实践中导致检察机关侵犯被告人人权的事件屡有发生。我国通过司法解释建立起来的公诉撤回制度应当被废止。

  • 标签: 撤诉制度 公诉权 人权
  • 简介:摘要:伴随我国城乡规划及建设的持续推进,部分地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行三旧改造各项政策,所创造的土地权益相对较多,导致新老业主相互间权益冲突明显加剧,逐渐催生较多的法律纠纷,针对此方面案件当中,城乡规划许可所涉及的利害关系人相互间诉讼权利方面问题最为突出,对当事人法律维权方面可能性有决定作用。鉴于此,故本文主要探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利害关系人相关诉权保护,旨在为业内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城乡规划 关系人 利害 规划许可 诉权保护
  • 简介:本文所分析的11个案例摘录自《刑案汇览》,涉及到老疾收赎、存留养亲、情有可原等大清律例条文规定。通过对这些案例的上诉裁决的剖析,具体考察了清代成案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清代诉讼过程中判例和制定法的关系、官员审理判决案件时的推理论证过程和所运用的技术、以及遵照先例与实现实质正义和遵守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诉讼程序 清代 裁决 上诉 《刑案汇览》 国家意识形态
  • 简介:长久以来,对新加坡扣船的条件和相关证明标准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当事人在扣船案件中经常产生争议。在介绍新加坡扣船案例——the“BungeMelati5”案的基础上,回顾了新加坡扣船应适用的法律条文规定,结合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和新加坡上诉庭2008年所作重要扣船判例the“VasiliyGolovnin”案,厘清了新加坡上诉庭在本案判决中阐述的索赔人在新加坡申请扣船应采取的五个基本步骤及其相应的证明标准。最后,对新加坡扣船应履行的披露义务和错误扣船损害赔偿责任认定标准进行了简要讨论,并得出结论:出于维护全球扣船中心的地位和避免法院陷入大量无依据扣船案件的泥潭的目的,新加坡法院通过这些案例对扣船争议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平衡。

  • 标签: 扣船 海事管辖权 非必然败诉案件
  • 简介:死刑被告人上诉期间对于其他未被判处死刑而放弃上诉的共犯来讲,  被告人被判死刑的上诉期间不应侵犯其他放弃上诉共犯的法定期间,那么应认定死刑被告人上诉期间构成对其他共犯超期羁押

  • 标签: 上诉期间 共犯 属于超期羁押
  • 简介:检察官在审判中不仅作为国家公诉人,以至于认为检察官同时承担公诉和诉讼监督双重诉讼职能,代表国家并依照法律规定所行使的诉权

  • 标签: 后果诉权 检察官自主 法律后果
  • 简介:以至于认为检察官同时承担公诉和诉讼监督双重诉讼职能,检察官在审判中不仅作为国家公诉人,代表国家并依照法律规定所行使的诉权

  • 标签: 后果诉权 检察官自主 法律后果
  • 简介:摘要诉讼时效是一种期间规定,对其性质的理解主要存在“胜诉权说”与“诉讼时效抗辩权说”两种观点。应当认为“胜诉权说”不符合诉讼时效的本质规定,也不应当属于诉权的一部分,应当予以摒弃,“诉讼时效抗辩权”体现了债权请求权是一种相对权,惩罚请求权行使一方的同时,也能保护另一方的权利,达到法律平衡的状态,应当得到提倡。

  • 标签: 胜诉权 诉讼时效 诉权 抗辩权 法律平衡
  • 简介:摘要:诉讼时效是一种期间规定,对其性质的理解主要存在“胜诉权说”与“诉讼时效抗辩权说”两种观点。应当认为“胜诉权说”不符合诉讼时效的本质规定,也不应当属于诉权的一部分,应当予以摒弃,“诉讼时效抗辩权”体现了债权请求权是一种相对权,惩罚请求权行使一方的同时,也能保护另一方的权利,达到法律平衡的状态,应当得到提倡。

  • 标签: 胜诉权 诉讼时效 诉权 抗辩权 法律平衡
  • 简介:以至于认为检察官同时承担公诉和诉讼监督双重诉讼职能,检察官在审判中不仅作为国家公诉人,代表国家并依照法律规定所行使的诉权

  • 标签: 后果诉权 检察官自主 法律后果
  • 简介:作为行政诉权论的重要一环,行政诉权之本质既与诉讼目的息息相关,又对诉权内容及诉权要件产生直接影响。学理上,行政诉权之本质未能达成共识。各学说因诉讼目的论基础或研究视阈上的差异,仍缺乏统一评判标准。以法院的审查方式作为统一评判标准,可起到为各学说搭建共同对话平台的效果。根据法院在判断行政诉权要件时需以何种审查方式完成为标准,可将各诉权学说分别归入实质条件诉权说与形式条件诉权说两大阵营。因实质条件诉权说存在诉权认定结论与现实情况脱节、陷入未审先判的思维误区等缺陷,而形式条件诉权说则可确保诉权认定结论与现实情况相一致、切实化解“立案难”、强化客观法秩序维持之行政诉讼功能模式,故后者更可取。目前,形式条件诉权说阵营中的抽象诉权说、司法行为请求权说、宪法诉权说仍有不足,作为司法行为请求权说之修正版的“诉权层次论”应予提倡。

  • 标签: 行政诉权 行政诉讼 实质条件诉权说 形式条件诉权说 诉权层次论
  • 简介:公益诉讼制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国家维护公共利益的"失灵"和能力不足,公益诉讼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直接出场,促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之间理性及良性互动。公益诉讼的启动权应当属于权利,而不是权力或义务。民事公益诉权不能单纯授予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公民是启动公益诉讼的始源"动力";公民或社会组织发动公益诉讼,应当建立诉前通知国家行政机关或肇事源;公民或社会组织与国家机关都有权申请加入对方已经提起的公益诉讼。

  • 标签: 公益诉讼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性互动 原告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