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白质病伴共济失调是一种由CLCN2基因变异引起的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小脑性共济失调、头痛、认知障碍等,其头颅磁共振改变具有明显特征,目前报道的病例较少。现报道1例我院近期收治的48岁女性脑白质病伴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供临床诊治参考。

  • 标签: 脑白质病 共济失调 氯化物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由IQSEC2基因变异所致的X连锁精神发育迟缓患儿,并分析IQSEC2基因的致病变异。方法先证者为男性,1岁6月龄,以"精神发育迟缓伴双眼内斜视"为主要表现。提取患儿及其双亲外周血DNA物,应用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法检测相关基因变异,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对可疑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经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患儿IQSEC2基因第12外显子存在一个c.3163C>T (p. Arg1055*)杂合无义变异,该变异为国内未见报道的新发变异。c.3163C>T(p.Arg1055*)变异经Mutation Taster、PROVEAN、SIFT等变异预测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为有害变异,并经HomoloGene及BLAST系统分析IQSEC2基因编码蛋白第1055位Arg在哺乳动物及无脊椎动物中均高度保守,该氨基酸的提前终止编码可严重影响PH结构域(951-1085)的形成进而导致IQSEC2蛋白完整性严重破坏。同时经UCSF chimera软件对蛋白3D结构建模分析发现,该氨基酸的提前终止编码可导致编码蛋白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及无规卷曲等蛋白二级结构丧失,空间结构严重变形,原有功能丧失。结论IQSEC2基因c.3163C>T(p.Arg1055*)变异可能为该患儿罹患X连锁精神发育迟缓的致病原因。

  • 标签: IQSEC2基因 X连锁全面发育迟缓病 新发变异 无义变异
  • 简介:C-erbB-2是近年发现的与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的基因,它的表达状况与多种肿瘤的临床意义有关,C-erbB-2基因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已倍受关注,但该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临床价值还有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贲门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临床资料了解C-erbB-2基因蛋白表达的预后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04例贲门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蛋白表达的状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贲门癌组织中C-erbB-2基因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及细胞膜,其癌组织的阳性率为55.8%(58/104),其中弱阳性率为20.2%(21/104),强阳性率为35.6%(37/104)。C-erbB-2基因蛋白过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PTNM分期密切相关。结合随访资料分析表明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与预后有关,C-erbB-2基因蛋白强阳性表达者预后差。C-erbB-2基因蛋白表达阴性及弱阳性组1、3、5a的生存率分别为83.2%、35.5%、24.5%,而C-erbB-2基因蛋白表达强阳性组1、3、5a的生存率分别为50.0%、31.7%、21.4%。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erbB-2基因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浆膜是否受累及食管是否受累均无关。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也无关。结论:C-erbB-2基因蛋白强阳性表达者与病变的进展及预后呈负相关。认为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C-erbB-2基因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有助预测贲门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C-ERBB-2基因蛋白 贲门癌 基因表达 细胞增殖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职业噪声暴露人群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2基因4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2006年~2015年间建立的河南省某钢铁厂6 297名噪声暴露队列研究人群中筛选接触噪声工龄≥3年、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者作为听力损失组;并按照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且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场≤25 dB,且纯音听力测试高频平均听阈<35 dB者作为对照组,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286人。调查研究对象一般体格检查和基本信息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现场噪声测量。采用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TM)法检测PON2基因的4个SNP分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单个SNP与NIHL之间的关系。结果听力损失组平均年龄(40.5±8.0)岁,平均工龄(18.9±9.1)年,双耳高频平均听阈位移(hearing threshold level,HTL)(51.9±9.0)dB,噪声暴露强度范围80.2~93.9 dB(A),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范围86.7~108.4 dB(A)·年;对照组平均年龄(39.8±8.1)岁,平均工龄(18.3±8.8)年,双耳HTL(11.7±10.7)dB,噪声暴露强度范围80.1~93.9 dB(A),CNE范围87.9~107.9 dB(A)·年。吸烟在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92 dB的高噪声暴露强度下,rs7785846(CT+TT)基因型是发生职业性噪声聋的危险因素,是野生纯合型(CC)的2.74倍(95%CI: 1.09~6.89,P<0.05)。结论PON2基因的rs7785846(CT+TT)基因型携带者在高噪声强度的暴露下听力更易受损伤。

  • 标签: 听力损失,噪声 易感性 对氧磷酶2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目的:研究肝细胞X受体α(liverXreceptorα,LXRα)基因对HepG2肝细胞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特异性LXRα小片段干扰RNA(siRNA)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染人HepG2肝细胞,同时行HepG2肝细胞LXRα的激动(T0901317)实验,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干扰和激动前后的LXRα以及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ATP结合盒(ABC)G5、ABCG8、ABCA1mRNA的表达。结果:LXRαsiRNA干扰24h后,HepG2实验组LXRα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LXRαmRNA表达抑制率为86.06%。实验组ABCG5、ABCG8和ABCA1mRNA表达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有下降趋势(P〉0.05)。HepG2加入激动剂(T0901317)48h后,实验组ABCG8和ABCA1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但ABCG5基因表达仅有升高趋势(P〉0.05)。结论:RNA干扰使HepG2肝细胞LXRα表达受抑制,继而有使靶基因ABCG5、ABCG8、ABCA1表达降低趋势;人工合成配体T0901317与LXRα结合,使其活性增加,上调了ABCG8、ABCA1和ABCG5mRNA的表达。提示LXRα可调控HepG2肝细胞的胆固醇代谢基因

  • 标签: 肝X受体Α 胆固醇代谢 RNA干扰 激动剂 胆石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KCNV2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及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3个KCNV2基因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家系。采集病史及眼科检查结果,包括视力、色觉、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FA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和视网膜电图(ERG)。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5 ml并提取DNA。利用二代测序(NGS)靶向捕获技术,确诊KCNV2基因变异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并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检测。结果本研究中共确定3例来自不同家系的中国汉族KCNV2基因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其中2例患者携带复合杂合变异,1例近亲患者携带纯合变异。共确定5种新发致病变异包括p.T121M、p.R244C、p.C199Y、p.M250R和p.L171Pfs*201。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5岁、16岁和2岁,均有双眼视力低下和畏光症状,2例患者存在色觉障碍和眼球震颤,呈牛眼征、金箔样反光等特征性眼底表现。FAF显示黄斑区低荧光伴或不伴周围高荧光环,OCT示黄斑区视网膜变薄,感光细胞层萎缩,年龄较大的患者萎缩范围相对较宽,视野显示中心暗点伴或不伴周边视野缺损,ERG显示视锥系统严重受累,表现为明适应反应振幅严重降低,峰时延长,视杆系统受累情况各异,但均可见暗适应特征性a波基底宽大。结论KCNV2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具有特征性ERG表现。中国患者ERG表现及基因型与国外患者不同。

  • 标签: KCNV2基因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基因突变 二代测序 视网膜电图
  • 简介:【摘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导致智力及体格发育障碍,其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CH主要由甲状腺发育异常引起,近年来CH患病率逐渐增加,且以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性患儿升高为主。DUOX2基因调控在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起关键作用,其基因突变对CH发病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DUOX2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对于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处理及遗传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DUOX2基因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DUOX2 基因型 表型
  • 简介: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JAK2V 617F基因突变为MPN诊断的主要依据。既往研究显示MPN患者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是互相排斥的,但近年来两种基因双突变病例时有报道。文章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BCR-ABL融合基因与JAK2 V617F突变双阳性的MPN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增殖性肿瘤 BCR-ABL融合基因 JAK2 V617F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个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的致病基因变异类型,明确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415个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序列检测,使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胎儿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DNA中检测到与X染色体连锁耳聋2型(deafness X-linked 2,DFNX2)相关的POU3F4基因完全缺失变异,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级,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4),先证者母亲和胎儿均为POU3F4基因杂合缺失变异携带者,先证者父亲POU3F4基因拷贝数正常。结论POU3F4基因缺失变异是一个基因功能丢失变异,可能为该家系耳聋发生的遗传学病因,可用于指导家系进行产前诊断,胎儿产后听力正常,与产前诊断结果一致。

  • 标签: 非综合征型耳聋 X染色体连锁 DFNX2 POU3F4基因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儿童遗传性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12srRNA基因直接测序异常结果。方法分析48例GJB2、SLC26A4,GJB3、12srRNA直接测序法的异常结果。结果GJB2基因发现4个突变位点,包括79G>A、341A>G、109G>A和235delC,12sRNA发现三个突变位点,即1382A>C、1438A>G、1555A>G,SLC26A4和GJB3基因均未见突变;突变频率最高的突变位点是GJB279G>A和12sRNA1438A>G,其次是GJB2341A>G。结论GJB2和12sRNA基因可能是黑龙江省最常见的致聋基因,两个基因的热点突变与国内其它地方报道的有差异。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测序 GJB2 SLC26A4 GJB3 12srRNA
  • 简介:在人及高等有机体基因组中,有许多基因家族。有的基因家族成员多,有的基因家族成员少;有的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相似,有的基因家族成员功能各异。所谓多基因家族是指一类具有序列同源性及相似功能的基因;而基因超家族是指一类具有序列同源性而不具相似功能的基因。如果一类蛋白或基因具有共同起源的一个结构域,就属于一个基因超家族,同一个基因可归属于两个或多个基因超家族。

  • 标签: 基因组 多基因家族 基因超家族进化
  • 简介:基因系指携带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人类基因分布于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Y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由1条双螺旋DNA分子构成。DNA分子含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鸟嘌呤(G)四种核苷酸,并按照碱基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结合形成碱基对。人类共有约30亿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排列形成的基因数目为10万左右。

  • 标签: 基因组学 DNA分子 脱氧核糖核酸 常染色体 碱基配对 碱基对
  • 简介: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是指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而现行高中《生物(选修)》(人教版)在第三章的第四节"基因工程简介"中对这一部分内容只是作了概念上的叙述,对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原理、过程并没有详细的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认知学习以及教师的授课、辅导都带来了困难,有部分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也是认识模糊.为此,本文就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的有关问题做一些浅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基因诊断 基因治疗 高中 生物 人教版 “基因工程简介”
  • 简介:摘要从生态学角度,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特殊生态系统。因此它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人类社会对外具有开放性,它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努力去达到一种平衡,对内—即作为核心的人—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人的活动基本只在一定的人类社会系统中进行,一般是通过对社会的改造而间接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作用。

  • 标签: 生态学 基因的建筑 以人为本 生态建筑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ongenital nephrogenital diabetes insipidus,CNDI)的认识以减少漏诊、误诊。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20年7月30日收治的2例同胞姐妹共患CNDI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先证者,4岁,烦渴、多饮、多尿3年余;妹妹2.5岁,烦渴、多饮、多尿2年余。临床诊断为“CNDI”,给予氢氯噻嗪治疗后症状改善。(2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及其妹妹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基因存在c.170A>C(p.Q57P)和c.211G>A(p.Vl71M)的杂合突变,母亲携带AQP2基因的c.170A>C(p.Q57P)突变。结论CNDI为罕见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产前诊断可指导优生优育。

  • 标签: 先天性肾性尿崩症 精氨酸加压素受体 AQP2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短肋多指综合征3型(short rib polydactyly syndrome type Ⅲ,SRPSⅢ)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明确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2015年8月和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患病胎儿(先证者)进行遗传性骨病226个相关致病基因检测。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双向测序验证分析。确定致病变异后,对家系1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2个SRPS Ⅲ家系均发现了DYNC2H1基因变异,其中家系1先证者携带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纯合变异,父母分别为携带者;家系2先证者DYNC2H1基因存在c.10606C>T(p.Arg3536*)和c.8954T>G(p.Val2985Gly)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2个家系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c.8954T>G(p.Val2985Gly)为首次报道的疑似致病性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胎儿(Ⅱ-7)未见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变异,孕妇选择继续妊娠,分娩后取脐带血行基因检测,结果与产前基因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YNC2H1基因变异是这2个家系的致病原因。

  • 标签: 短肋多指(趾)畸形综合征 系谱 胞浆动力蛋白类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产前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七氟烷(Sevoflurane)诱导神经元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探讨七氟烷脑保护机制。方法:将培养7d的新生Wistar大鼠海马神元随机分为5组:正常培养组(C组)、氧糖剥夺组(D组)、2%七氟烷+氧糖剥压组(S1组)、4%七氟烷+氧糖剥压组(S2组)、4%七氟烷+U-012+4%七氟烷+氧糖剥压组(U组)。C组和S2组神经元分别给予2%或4%七氟烷预处理60min后同D组处理。U组在神经元给予4%七氟烷处理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U-0126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后同S2组处理。收集神经元进行HO-1-mRNA和ERK1/2、Nrf2、AP-1和HO-1蛋白表达的检测,检测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凋亡率。结果:与C组比较,D组神经无HO-1蛋白表达增加(P〈0.05),ERK1/2,Nrf2和AP-1蛋白表达增加(P〈0.05),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与D组比较,S1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增加(P〈0.01),ERK1/2和Nrf2蛋白表达增加(P〈0.01),AP-1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经元存活率长高、凋亡率降低(P〈0.01).与S2组比较,U组神经元HO-1-mRNA和HO-1蛋白表达降低(P〈0.01),ERK1/2和Nrf2蛋白表达降低(P〈0.01),AP-1蛋白表达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神经元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1).结论:Sevoflurane通过ERK1/2/Nrf2信号通路诱导神经元HO-1-mRNA表达,抑制氧糖剥夺神经元的凋亡。

  • 标签: 七氟烷 ERK1/2 NRF2 AP-1 细胞信号转导 神经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口腔癌患者中选出50例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50例为健康组,对两组对象进行环氧化酶2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在COX-2的四个基因型(-1195A>G、8473T>C、-765G>C、1795G>A)分布方面病例组与健康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氧化酶2(COX-2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发生风险之间不具备相关性。

  • 标签: 环氧化酶2 基因多态性 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