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指出焦循《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突破“疏不破注”的成法,体现清学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2、因声求义,标示清人训诂所达到的高度;3、征引丰富,释词手法多样,展现训诂的综合性.

  • 标签: 《孟子正义》 词义 训释 成就
  • 简介: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 标签: 孔子 孟子 比较
  • 简介:人格何以尊严,如何赢得人格尊严,如何保持人格尊严,历来是中国哲人关注和探究的重大问题。孟子承前启后,以其独特的视角,以其高明睿智和理论勇气,首倡"天爵"、"良贵"思想,确信人皆有善端,都有尚善成圣的可能性,提供了人格平等的人性论依据;主张"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提倡超越权势利禄的独立人格;认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鄙夷自贱人格;确信"敬人者人恒敬之",倡导维护和赢得人格尊严;主张持"君子之守",养"浩然之气",努力养成"大丈夫"人格尊严。孟子以其自身崇高人格和留下的人格尊严的精辟论述,惠泽于后世,并为当代人格尊严教化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现实借鉴。

  • 标签: 人格尊严 天爵 良贵 君子之守 浩然之气 大丈夫
  • 简介: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他的人性论思想开启了后代儒学人性思想辨析的序幕;他的认识论“尽心”、“思诚”也为后来的程朱理学提供了土壤;他的人格理论“养浩然之气”更被后世的学者加以推崇、改造,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信条。

  • 标签: 养浩然之气 历史演变 现代意义
  • 简介: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治国方面,提倡仁政。《梁惠王》上下两卷作为劝谏君主在治国过程中施行仁政、实现"王天下"的历史名篇,充分体现出了关爱百姓的"保民"思想。

  • 标签: 孟子 仁政 王天下
  • 简介:孟子》一书中的偏正式复音词数量多,特征鲜明.文章拟从词性角度,对《孟子》中的偏正式复音词予以全面考察,并通过与《论语》的比较分析,探究偏正式复音词在先秦时的细微变化,以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 标签: 孟子 偏正式复音词 词性构成 论语
  • 简介:孟子·滕文公》篇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性善”与“称尧舜”总括了孟子思想之两端。“性善”是指人心良善的道德本质,是人之为人的根据,“称尧舜”指向的则是孟子最为关心的仁政问题。在孟子看来,性善与仁政并非是平行的两端,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正是性善构成了仁政的根基。从性善到仁政实现的过程中,处于枢纽性环节的则是孟子关于修身的思考。

  • 标签: 孟子思想 修身 异同 孟荀 道德本质 人之为人
  • 简介:孟子以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舍生取义”、“富贵不可淫,贫贱不可移,威武不可屈”的士大夫精神享誉中国2000多年。但从现代心理学和公认的价值观角度看,孟子的性善学说是传统中国社会(特别是宋明以来)虚幻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严重阻碍我国100多年前已开始而目前尚未完成的民族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建设。

  • 标签: 性善 虚幻 文化剖析
  • 简介:《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 标签: 荀子 孟子 《性恶》 《孟子外书》
  • 简介:孟子是先秦儒家伦理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其伦理教育思想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研究孟子的伦理教育思想对于重新认识新时代伦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实伦理教育的内容,改进伦理教育的方法,都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教育思想 伦理 现代价值 孟子 儒家 先秦
  • 简介:作为孟子思想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政治学说,是早期民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政论、社会分工论和历史观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其中的思想,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辩证看待.可以说,孟子的社会政治学说,把历史上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发展到封建统治阶级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

  • 标签: 孟子 民本主义思想 历史观 社会分工论 仁政论 中国
  • 简介:<正>十三经本《孟子疏》旧题宋孙奭撰,前人据《朱子语录》、《灌园集》已辨其伪,实为宋代乡间俗师所作.伪疏征引典籍多有与今本不合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经部·四书类》“孟子正义”条据《古逸丛书》所刻卷子本《琱玉集》证伪疏引《史记》数条原出《琱玉集》,证据确凿.伪疏附於十三经本下既久,历代刊刻印行相沿至於今,流传极广.阮元《十三经校勘记》、焦循《孟子正义》对伪疏疏文夺文误字虽

  • 标签: 十三经 孟子正义 举正 《史记》 注疏 标点本
  • 简介:摘要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对孔子、子思“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虽成熟的“仁政”理论出自孟子,但其受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影响是可以看到的,在上博简《从政》甲中有“不仁则无以行政”(第6-7简)己有“以仁行政”的思想提出,只是还没有形成“仁政”的思想体系。在此,我们结合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来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

  • 标签: 孟子。&ldquo 性善论&rdquo 仁政学说
  • 简介:论孔子和孟子的婚姻观张彦修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孟子曾多次谈及婚姻问题,认真考察便会发现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有一套较完整的婚姻观念,这套婚姻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根据《论语》和《孟子》,对他们的婚姻观予以粗浅的探索。一人类的婚姻,在任何...

  • 标签: 婚姻形态 一夫一妻制 婚姻观 孟子 孔子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简介:摘 要:社会的兴衰及民生是古今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位提出了“仁政”思想的大家,其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将“仁政”思想加以整合,并且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为后世中国社会发展所吸收和借鉴,也为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政策思路和文化资源。本文研究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尝试将孟子民本思想同我国现实结合,进一步探究其当代的价值意义。

  • 标签: 孟子 “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 简介:哲学解释学作为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不争的事实,其精神已渗透到当前教育理论书写与实践操作的各个方面。客观地说,哲学诠释学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其诠释原则对于消解教育场域中交往的单向化、同质化、肤面化等功不可没。但是,诠释理论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领域的无限制渗透也造成了教育场域内的过度诠释。这在教育理论构想上表现为诠释主体的失中心、诠释前提的错位、诠释意义的极端开放等。造成如上结果的的原因有二:其一,哲学解释学之诠释理论本身的偏激;其二,人们运用此理论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所有这些都导致了教育基本定位的偏差与教育交往中诸多关系的紊乱。克服过度诠释以回归教育之道有其必要。

  • 标签: 诠释 过度诠释 交往 文本 教育场域
  • 简介: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而《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 标签: “以意逆志” 孟子 《韩诗外传》 诗学
  • 简介:应该说分析法学区分法律和道德,  霍姆斯强调法律学习中的历史学习,霍姆斯主要论述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 标签: 展望霍姆斯 法律道路 道路诠释
  • 简介:儒家伦理政治的主要原则,董氏对伦理政治的制度精神高度重视,君、臣、民在政治布局中各得其宜

  • 标签: 再诠释 思想再 董仲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