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盛行。由于国人不能严格区分"种族"与"民族",他们提倡和践行的是一种种族色彩鲜明的种族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主张"种战"的泛黄种主义和倡导"排满"的大汉族主义。在"种战"与"排满"的喧嚣声中,种族话语大量渗透到清末的"排满"文学中,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 标签: 种族 民族主义 中国近现代文学 种族话语
  • 简介:10月19日至21日,“民国广东与中国现代”全国学术研讨会第八届会议在肇庆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及花城出版社、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中山大学学报》《网络文学评论》等省内外40多所高等院校、创研机构、出版社的70多位长江学者、博导教授、编辑专家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全国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文学 肇庆学院 中山大学学报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按照传统的分法中国现代指20世纪初至1949年建立新中国的30几年间的文学,本文就研究那些年代的维吾尔文学。这个时代的文学以强烈的群众性及革命性区别于早期产生的任何时代的文学。本文总结了维吾尔现代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主要特点,指出了其鲜明的特色。

  • 标签: 维吾尔现代文学 时代精神 内容与形式 特色
  • 简介:文学作品,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史”的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它出现或者引起关注时的面目。中国现代作品,由于处在新旧时代的急速交替阶段,其创作者基本上都横跨不同的时代,使得绝大部分作品均被正常(作者本人自觉自愿)或非正常(受制于作者意愿以外的因素)地改动过。近十多年新印的容易找到的这类作品,除原本影印外,都或多或少地不具备文献性质。而对于严肃的教学和研究者,查阅属

  • 标签: 现代文学作品 新旧时代 啼笑因缘 中国现代文学史 《围城》 文献价值
  • 简介:摘要:近现代中的“抵制日货”叙事是时代的产物,在精神层面与“保国权而‘救亡’”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构,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救亡色彩,其话语密度、情感强度伴随中日冲突的加剧而不断增强,叙事意图也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逐步走向抗争日本军国主义,并最终汇入到抗战文学的大潮中。然而,由于创作者的来源构成较为复杂,很多人在文坛上寂寂无名,且众多文本理念先行,文学浓度有限,使得这类文学现象被长期忽略,至今仍未正式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即意图钩沉这一独特的文学景观,呈现其话语建构及意义阐释的三种维度,并择其要者进行分析。从中日关系及物质交流的角度探勘史料,发掘此类带有政治属性的文学景观,能够唤起历史中的集体记忆,发现中国近现代与日本的独特交叉点、问题点,进而拓展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

  • 标签: 近现代文学 “抵制日货” 叙事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冲击,但是在我国的现代中,传统文化却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发扬。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的启迪角度、我国现代对传统文化的诠释角度和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中进行继承与发展角度,对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 标签: 传统文化 现代文学 继承 发展
  • 简介:在近十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史中,《中国现代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它不仅吸收并总集了现代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表现了著者独特的思想眼光,它问世于现代研究的低谷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它预示着旧的文学史观的结束,并为全新的文学史著作的出现奠了基石。本文从现代的总体面貌、现代的发展进程、作家的师承关系与文学流派三个方面分析评介该著所揭示的现代的特点和规律。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史 师承关系 思想启蒙 新感觉派 十年 象征派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研究的新阶段,也是当时人文知识界关注的事件,并关联着一代新学人的登场。本文从文学史叙事、知识范式、制度性建构这三个层面,来展开对这一文本的分析。这一探讨方式,试图完成的是特定文本与知识生产体制关联的不同侧面,即一个文学史文本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主流表述与其时的知识范式、一种观念形态与其得以成型的制度空间,从而力图整体地勾勒出现代学科体制的大致轮廓。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学科体制 现代化 文学史 知识范式 学位制度
  • 简介:在辽宁现代发生期,除了大量小说、诗歌涌现之外,文学批评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很多评论家写作之余针对当时的文学现象、创作心得,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的新旧交锋等等展开讨论与批评,不乏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文章。其中以穆儒丐发表得最多,很多已经涉及到文学理论的高度。作为编辑和作家,他的批评见地深入浅出,对读者和作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现代 发生期 文学批评 穆儒丐
  • 简介: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阐述了现代性的“流体”特质,显示出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在这一理论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现代品格的“流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的分离、文化立场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变异、文学空间的不断分裂、时空意识的错位、道德意识与审美品格的分化。“流动性”正是转型期文学现代品格的一种表征。

  • 标签: 齐格蒙特·鲍曼 流动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简介:文学艺术发展史的视角看,在任何时代与地域,载道作为一种审美传统和认识论体系,都应该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然而在其历史流变中,愈发溢出其元认知,甚至招致非议,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几乎被取消合法性。吊诡的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反抗"载道"开启,却行载道之实。由此,中国现代切实有一个载道传统,而延安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梳理这个传统脉络,有必要考察延安文艺,从而更为全面地理解载道文学的价值.

  • 标签: 载道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 延安时期 延安文艺 流变
  • 简介:象征主义思潮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为中国作家开辟了新的视域,但作为一种畀质的文学思潮进入中国现代,呈现出历时与共时结合,吸收与反拨多元融合的复杂态势。本文着重以鲁迅、戴望舒为例,谈谈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对象征主义的艺术融合,从而代表了中国现代作家对象征诗艺的运用已经超越了单纯借鉴和模仿的层面,向更为圆熟的艺术创造发展。

  • 标签: 现代文学 象征主义 吸收 艺术融合
  • 简介:完全学分制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普遍施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现代》课的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做到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课外学习习惯;改革考试考核制度,引入过程性评价体系。

  • 标签: 完全学分制 《现代文学》 教学
  • 简介: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过程有无关系,其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另一方面,试图透过一位经历大时代变化的华裔学人的学术心路,了解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政治,从而思考现今学人在障碍更多的学术路途上,应如何开展步履,向前迈进。

  • 标签: 陈世骧 抒情传统论 现代文学 文化政治 《文赋》 “秩序”
  • 简介:现代小说常给人以荒诞的印象,似乎与历史的求实态度相去甚远。然而,后现代大师们却常常利用后现代小说的独特写作技巧,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方式,真实地向人们展现历史。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 标签: 后现代小说 历史 真实性
  • 简介:现代的萌生、发展同报刊密切相关,文学革命的发难文章、胡适新诗、鲁迅《狂人日记》、随感录、易卜生话剧与安徒生童话的白话翻译等新文学标志性作品都刊载于《新青年》杂志,而后,许多作品也是首先刊载于报刊,然后再结集出版。可以说,以报刊为重要载体的传播方式是现代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标志之一。唐瞍、王瑶等学术界前辈早年倡导的报刊研究,近年来蔚然成风,研究成果陆续面世。刘增人等纂著的《中国现代期刊史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以下简称《史论》),

  • 标签: 《史论》 文学期刊 中国 刘增人 《新青年》杂志 新华出版社
  • 简介:1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1月新辟专栏,刊发现当代学者、作家有关鲁迅的文章.其中有林贤治、高建平、王朔、冯骥才、王富仁、黎湘萍、陈村、孙歌、孙郁、陈思和等.

  • 标签: 2000年 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理事会议
  • 简介:一九八○年五月,由海南师专主办的中国现代学术讨论会,在海口市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吉林、内蒙、安徽、北京、上海、广东、山东、云南等地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共三十余人。会上交流了学术论文十九篇,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 标签: 学术讨论会 现代文学 学术论文 一九 十年 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