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半月成形缝合术治疗盘状半月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行单侧膝关节镜下半月成形缝合术的盘状半月患者,47例随访超过12个月,评价半月撕裂类型和稳定性,其中稳定型34例、不稳型13例,根据撕裂、不稳部位使用FasT-Fix、MM-Ⅱ缝合器缝合,比较术前、术后和稳定型、不稳型盘状半月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结果盘状半月损伤关节镜下半月成形缝合术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21±11)°提高到术后(133±7)°,Lysholm评分由术前(72±7)分提高到术后(93±4)分、IKDC评分由术前(65±5)分提高到术后(86±7)分,稳定型和不稳型的术后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成形缝合术能够有效治疗盘状半月损伤,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合理缝合治疗不稳型盘状半月早期临床效果与稳定型盘状半月相同。

  • 标签: 半月板 胫骨 膝损伤 关节镜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膝关节镜下半月缝合术在半月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半月撕裂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在救治过程中施行膝关节镜下半月缝合术,通过全内缝合法予以垂直缝合,而半月前角撕裂伤者,通过可吸收线内外缝合法进行。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按照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进行评分,结果显示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半月撕裂伤患者施行膝关节镜下半月缝合术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适宜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半月板撕裂伤 效果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恒温氧气超声雾化联合睑腺疏通治疗睑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睑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患者80例,这些患者接受随机分组后在治疗期间分别配合恒温氧气超声雾化联合睑腺疏通治疗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均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恒温氧气超声雾化 睑板腺疏通 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黄斑厚度测量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应用。方法:纳入本院2022.1.1-2023.3.31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0例(参考2003年国际DR临床分期标准,将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20例纳入NDR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20例纳入NPDR组)、健康体检者40例(纳入健康组),均行OCT检查,测量RNFL、黄斑厚度。结果:NDR组较健康组下象限减小(P<0.05),黄斑厚度均增加(P<0.05),其他无差异(P>0.05)。NPDR组较健康组、NDR组RNFL厚度均减小,黄斑厚度均增加(P<0.05)。结论:伴随病变,DR患者早期视盘周围RNFL厚度逐步降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逐渐增加,实施OCT可对患者病变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观察。

  • 标签: O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黄斑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胆石性肠梗阻运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将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72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随机数字分为常规组35例患者,运用X线影像学进行临床检查,观察组37例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临床诊断,比较两组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诊断存在的临床意义。结果常规组手术后证实部位与手术前影像学诊断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检出率88.57%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胆石性肠梗阻患者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提高临床诊断率,存在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学习运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胆石性肠梗阻 诊断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期间,予以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探究。方法:研究起始时间自2022年4月开始,拟定临床分析计划,并收集研究数据,直至2023年4月截止,我院心内科临床诊治患者100例参与分析,将研究选取数据,以计算机表进行分组,每组患者50例,研究组予以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组予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分析两组诊断准确率、漏诊率,诊断疼痛情况、诊断费用等。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96.00%)比较对照组诊断准确率(100.00%)较低,且漏诊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断疼痛情况、诊断费用比较对照组诊断情况更优异,组间开展比较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期间,予以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操作期间患者疼痛程度较低,费用多数患者均能接受,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在针对胰腺癌患者展开临床分期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有效改善胰腺癌患者的检查诊断准确性,提供经验借鉴。方法择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66例经确诊的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全部患者组织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并将检查诊断结果与最终手术治疗后获取到病理检查结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涉及的66例胰腺癌患者中,经由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确诊有胰腺癌Ⅰ期患者10例,Ⅱ期患者8例,Ⅲ期患者20例,Ⅳ期患者28例;而在患者临床手术治疗环节结束后的病理组织检查过程中,则确诊有胰腺癌Ⅰ期患者9例,Ⅱ期患者8例,Ⅲ期患者20例,Ⅳ期患者29例。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胰腺癌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诊断,在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处置后的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背景之下,证实其具备较高水平的临床分期诊断确诊准确性,能够为临床医生尽早判断胰腺癌患者病程发展分期阶段构筑和提供稳定且充分的医学技术依据,在确保胰腺癌患者获取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基础上,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整体性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普及运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胰腺癌 诊断 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 简介:目的:结合病理表现,探讨分析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MSCT表现和病理资料。结果17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副神经节瘤1例。三类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具有各自的MSCT表现特征。结论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及术式的选择。

  • 标签: 纵隔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组织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老年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2例老年阑尾炎患者的典型MSCT影像表现。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和重建后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和并发症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和重建,结合临床和检验能明确诊断老年阑尾炎,有利于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 标签: 老年患者 阑尾炎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05月至2018年01月我院肺栓塞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将所获图像行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结果通过统计,一共显示出36支主肺动脉,12支发生栓塞;显示出90支肺叶动脉,32支发生栓塞;显示出360支肺段动脉,87支发生栓塞;显示出800支亚肺动脉,210支发生栓塞。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对肺栓塞患者的主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显示清楚,大部分亚肺段动脉能显示;同时对拴子的大小、数目、形态、密度也能进行观察,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有非常好的指导性意义,加之其无创安全,应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肺栓塞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影像表现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梗阻CT影像,将螺旋CT横断面图像设定为A组,螺旋CT横断面图像辅以多层面图像重建(MPR)后处理图像设定为B组,对两组在诊断肠梗阻的部位、病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与临床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两组均能确定肠梗阻的存在,A组能确定16例(55.17%)梗阻部位及17例(58.62%)梗阻病因,B组能确定26例(89.66%)梗阻部位及28例(96.55%)梗阻病因,B组诊断准确率不论在梗阻部位还是在梗阻病因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横断面图像结合MPR后处理,能大大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肠梗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后处理
  • 简介:目的利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探索儿童鼻咽部气道大小及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厚度。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来我院检查鼻咽部儿童的CT扫描图像,选择其中符合条件的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研究其鼻咽腔形态学特点,测量了儿童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及鼻咽部矢状径(N值),并计算二者比值。根据儿童年龄分为两组:A组1~7岁(n=42),B组8~14岁(n=31)。结果所有儿童正常鼻咽部气道矢状位均呈镰刀形,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后缘光整连续。A组及B组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均数大小分别为9.23±4.85mm和9.56±4.74mm;MN值范围两组分别为0.2~0.58和0.21~0.6;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MPR显示,1~14岁健康儿童鼻咽腔矢状位呈弓向上镰刀形,边缘光整,周围脂肪间隙清晰,A/N≤0.6。

  • 标签: 低剂量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儿童 鼻咽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核心,分别对其实施三组不同的诊断,即甲组(多层螺旋CT)、乙组(磁共振成像诊断)、丙组(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并对比。结果:三组对比结果显示,丙组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骨折诊出率相对更好;而甲组以及乙组诊断结果对比,其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骨折诊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可准确观察到患者的疾病发展情况,值得推荐。 【关键词】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腕关节损伤 腕关节损伤在生活中较为多见,主要是因外力作用使得致桡腕关节的活动度增加,可能会导致患者腕关节韧带筋膜受损[1]。本疾病发病紧急,疼痛剧烈,可能会对人们工作以及生活造成一定不利,因此一旦发现,需及时进行诊断。一般诊断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难以被发现,会对后期治疗方案确定造成困扰,因此,应重视诊断的准确率提升。目前,相对较常见诊断方式有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诊断,对疾病诊断效果增强可发挥出极大作用。本文章笔者针对参与研究的32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以及磁共振成像诊断联合诊断,探索其临床价值,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自愿加入,纳入时间:2019年9月-2019年9月。甲组男女16:16;年龄22岁~61岁,平均(37.82±2.29)岁;乙组男女17:15;年龄22~60岁,平均(38.52±2.05)岁;丙组男女17:15;年龄21~60岁,平均(37.59±2.11)岁。三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患者已经与医院签订同意书,愿意参与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认可。排除标准: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甲组(32例)-多层螺旋CT扫描 多层螺旋CT扫描用到飞利浦64螺旋CT扫描仪,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200mA、厚3mm,将诊断获得数据进行多层次处理,例如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并安排经验丰富影像学人员判断,记录诊断结果。应确保检查人员在诊断前并未使用任何药物,并保持诊断期间心态放松,避免对诊断结果准确性形成干扰。检查中,取仰卧位,对头部全面扫描,并密切观察损伤,关注损伤具体部位、类型等,并判定回声情况,进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 乙组(32例)-磁共振成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诊断用到GE公司0.35磁共振机采取 GE公司0.35磁共振机,头部线圈,扫描运用失状面、冠面状 T1WI,T2WI 序列,冠面状以及横断面 STIR 序列,横扫腕关节轴位平行横扫,记录损伤情况。 丙组(32例)-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 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与甲组诊断、乙组诊断内容基本保持一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 ±s)、计数资料行t检验、 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三组诊断结果 三组对比结果显示,丙组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骨折诊出率相对更好;而甲组、乙组关于隐匿性骨折、关节脱位、骨折的诊出率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三组诊断结果(n,%) 分组 例数 关节脱位 隐匿性骨折 骨折 甲组 32 5(15.63%) 16(50.00%) 27(87.38%) 乙组 32 7(21.88%) 14(43.75%) 25(78.13%) 丙组 32 21(65.63%) 31(96.88%) 32(100.00%) 3 讨论 腕关节损伤后,医生需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治疗前首先需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但是由于腕关节损伤具有一定复杂性以特殊性,单一影像学诊断虽然一定的效果,但仍旧无法满足诊断基本需求[2]。本研究中通过三种诊断方式对腕关节损伤进行判断,结果发现丙组诊断效果更好。 主要是由于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可发挥各自诊断优势,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另外,多层螺旋CT技术具备可供选择的探测器系统,一次扫描旋转可获得超过4个层面图像数据,将容积扫描时间缩短,并将低于0.5s亚秒级扫描[3]。多层螺旋CT诊断在临床上对患者应用期间,可清晰反应出脱位以及顽固骨折,但是无法发现比较过小骨折,漏诊情况较多[4]。 而核磁共振成像可快速发现患者病灶信息,诊断灵敏度相对较高,可快速判断损伤部位病情,并掌握患者病症,对治疗工作开展有极大辅助作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也可准确观察关节软骨、关节判、韧带等情况,获得斜轴位、冠状位等图像,经过专门影像分析,探索韧带断裂情况,评估其损伤属于磨损撕裂还是骨折,保证检测过程的快捷以及安全[5]。但是对碎骨片位置诊断效率不高,多是由于核磁共振一般是二维图像,成像质量以及清晰度均低,可能会将隐匿性骨折漏诊。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可弥补彼此不足,并将腕关节损伤图像清晰显示,评估损伤情况以及程度,提升关节脱位、隐匿性骨折尔以及骨折的诊出率,之后判断腕关节损伤性质,为制定科学治疗方案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断腕关节损伤治疗前,需进行相应的诊断,本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联合诊断,可提升关节脱位、骨折以及隐匿性骨折诊出效率,值得临床上广泛推荐。 参考文献: [1]李永进, 周鹤.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 4(12):60-61.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