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以7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护理、治疗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健康指导等开展专项护理,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并及时作出PANSS评分研究。结果经过为期1-2个月的护理,70例患者中有65例血压恢复正常,65例患者护理后PANSS评分为(12.8±2.4),(10.1±1.96),(7.5±1.56),与护理前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痊愈出院,护理有效率高达92.85%。结论有效的护理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疾病的重要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高血压 护理方法
  • 简介:《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2012年9月24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使用绝经期激素治疗和高血压之间的关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少,这表明年龄是高血压进展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同时也说明绝经期采用激素治疗(MHT)会增加绝经后女性的高血压(BP)风险,该研究共纳入了43405例绝经后女性,JoanneLind(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西部悉尼大学)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

  • 标签: 绝经后女性 激素治疗 高血压 绝经期 风险 新南威尔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肾实质性高血压可引起肾功能持续性衰退,继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概率增加[1],而且血压控制远比原发性高血压棘手。有研究表明[2],钙拮抗剂盐酸巴尼地平作为一种新型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能有效地治疗肾性高血压,延缓肾功能恶化。本研究评价盐酸巴尼地平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 标签: 盐酸巴尼地平 肾实质性 高血压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78例左主干开口病变、分又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长度≥30mm的长病变、纡曲成角病变及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结果经桡动脉PCI完成率97.2%。因导引导管支撑力不够,采用双导丝技术18例,采用子母导管技术5例,微导管技术6例,锚技术3例。左主干开口病变8处即刻全部成功。左主干分又病变双支架置入17例,单支架置入9例。其他分又病变67处,单支架置入47处,双支架置入20处。双支架置入后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100%。34处慢性闭塞病变PCI成功27处。长度≥30mm的长病变91处、纡曲成角病变23处、严重钙化病变27处全部PCI成功。术中支架内血栓2例,住院期间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死亡1例。穿刺处并发症:桡动脉闭塞8例,前臂肿胀4例,无血肿及神经损伤。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PCI有较高的成功率。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近年,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根治心动过建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报告我院1年来采用RFCA对36例心动过逮病人的治疗,着重探讨术前无刨性检测的价值。

  • 标签: 治疗 RFCA 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术 根治 术前
  • 简介: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策略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缺血几率,但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术后双抗血小板(DAPT)至少一年已经成为共识,但一年后患者是否应该继续服用双抗药物?近日,来自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Yeh教授等在JAMA网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许能给你提示.

  • 标签: PCI术后 经皮冠脉介入术 治疗 抗血小板 JAMA 医疗中心
  • 简介:目的:评价电针配合穴位按摩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106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被随机分为常规组(54例,在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和电针按摩组(52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电针及穴位按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20次,1次/d。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和IMT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左侧:(0.104±0.103)mm比(0.044±0.031)mm,右侧:(0.111±0.093)mm比(0.055±0.046)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90±0.175)mm,右侧:(0.223±0.183)mm],P均〈0.01;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左侧:(0.096±0.021)mm比(0.086±0.019)mm,右侧:(0.091±0.019)mm比(0.087±0.018)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05±0.016)mm,右侧:(0.103±0.020)mm],P〈0.05或〈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地减少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标签: 电针 穴位按压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磷酸肌酸治疗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心肌炎患儿18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磷酸肌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两组,每组90例。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方面,磷酸肌酸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磷酸肌酸 小儿心肌炎 疗效观察
  • 简介:对4年来心律平治疗100例心律失常者作分析.男60例、女40例,年龄19~65(平均40)岁.室性早搏(PVS)60例、房性早搏(PAS)10例、交接性早搏(PNS)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24例.

  • 标签: 心律平 治疗 心律失常 禁忌症 心电图 心肌酶谱
  • 简介:1997年,Asahara等[1]定义了从外周血中分离出来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EPCs在动员、迁移后亦能形成新血管,这一过程后来被称为“血管新生”.EPCs对血管新生和内皮修复的作用展现了其潜在的治疗价值,改善EPCs功能、EPCs移植、内皮捕获支架等治疗心血管疾病提示有广泛的前景.1EPCs概述自从发现外周循环中的EPCs以来,研究者已经应用多种方法来识别和分离此类细胞群.然而,EPCs仍未有共识性的定义.EPCs包含着一组细胞,这些细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存在,从成血管细胞到分化成熟的内皮细胞不等.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血管新生 内皮祖细胞功能障碍 心血管疾病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始于1977年,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自1982年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PCI新型器械、药物及新的研究结果的涌现,指南也不断更新。众所周知,指南和专家共识总结和评价目前所有可获取的临床研究资料,目的在于协助临床医生考虑某一诊断和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和受益/风险的影响,从而为特定情况下的个体患者选择最佳处理策略。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治疗适应证 指南 与时俱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临床研究资料
  • 作者: 任俊敬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1-1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2405
  • 简介: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94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当作此次分析样本对象,分为对照组(n=47)、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干预,观察组实施瑞舒伐他汀钙干预治疗。比较组间治疗之后的高血脂症(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项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TG、TC、LDL-C以及HDL-C指标经过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干预之后,要比对照组患者恢复更为明显,差异存在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存在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具有更为显著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促使患者获得更为良好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预后.方法:连续行急诊PCI的75例AMI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44例和女性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年龄偏大(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更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更多(P<0.05);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更高(P<0.05);且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女性疗效不如男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介入治疗 性别 疾病预后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急性左心衰竭起病急,病情重,传统氧疗和药物治疗对轻、中度病人可以有效,但对已经意识不清,呼吸明显变浅、慢的重症急性左心衰疗效较差,及时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配合药物治疗,可以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控制心衰,挽回生命,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机械通气 急性左心衰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对于慢性闭塞(CTO)病变PCI结果有无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MDCT证实为冠状动脉CTO,并在我院心内科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35例。根据CT图像判断CTO病变的位置、性质及钙化程度,闭塞血管远段血流分级以及闭塞近段管腔直径等指标是否对PCI结果及操作时间有预测及指导意义。结果35例患者中有37支闭塞血管,其中21支(56.8%)获得再通,未再通血管中43.8%位于右冠状动脉,56.2%位于血管近段,钙化斑块占56.2%,80.0%的血管在CT图像上无法看到闭塞远段造影剂渗漏。TIMI血流(P=0.0128)及闭塞部位血管病变的性质(P=0.0703)是CTO病变再通的影响因素。闭塞血管所处节段(P=0.0157)以及闭塞血管所处位置(P=0.0704)是开通CT0病变操作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MDCT可以准确判断CTO病变的走行,评价其斑块的性质及分布。闭塞病变远段有无血流及斑块的性质是PCI是否成功的预测因素。闭塞血管的不同以及所处节段的不同是PCI操作时间长短的预测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目的:总结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经验。方法:胸主动脉夹层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53.5±4.5)岁。经多排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切开右侧股动脉,植入腔内血管带膜支架.封堵原发破口。植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均无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明显改善。术后3月随访,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近端夹层动脉瘤消失。结论: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支架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72例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观察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非糖尿病组)各36例,结合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各类检验项目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应用价值,指导诊治与检验相结合的临床实践。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测定值比较,糖尿病患者的各项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血糖波动稍大,对照组血糖较平稳,波动小(P〈0.05)。结论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各项数值检测的结果有所差异,掌握临床检验的标准和临床意义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利于疾病控制和症状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诊断和治疗 检验项目 应用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放射性脑病患者19例,给予皮质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19例患者中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57.9%,总有效率为84.2%.结论:皮质激素为放射性脑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规则、足疗程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 标签: 皮质激素 放射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