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应用rt-PA溶栓后的临床反应及护理.对AMI者9例应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后作观察.结果9例均获成功.用rt-PA溶栓治疗,是恢复冠脉再灌注,缩小梗死范围,挽救濒临死亡心肌,降低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护士应熟练掌握rt-PA溶栓的要点和方法,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和发现并发症,积极配合医生实施治疗计划.

  • 标签: RT-PA 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监护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胸部闭合伤合并心肌钝性伤的价值.方法对行肌钙蛋白Ⅰ检测并有心电图记录的78例胸部闭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60岁年龄组与<59岁组cTnI变化的差异.结果78例患者中,cTnI升高24例,阳性率为29%.36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16例,阳性率为44%;42例心电图正常的患者中,cTnI升高8例,阳性率为1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年龄组cTnI升高平均值高于<59岁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联合检测肌钙蛋白Ⅰ可有效诊断胸部闭合伤伴心肌钝性损伤.根据心电图变化检测肌钙蛋白Ⅰ既可提高阳性诊断率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

  • 标签: 胸部闭合伤 心肌钝性伤 肌钙蛋白Ⅰ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其主要类型为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其主要类型为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两者主要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糖尿病伴AMI及ACI对比借鉴分析的研究尚缺乏,具体预后机制尚未完全研究透彻,就目前的研究结果看,两者在诸多方面有着异同,本研究从流行病学、预后异同、具体影响机制及治疗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针对性评估与诊治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 标签: 心肌梗死 脑梗死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病学 预后
  • 简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前降支多数完全闭塞,此时对角支对于患者心功能维护非常重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中若引起对角支狭窄或闭塞,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对于对角支的保护非常重要。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51岁,主因"突发胸痛伴双上肢酸胀感3h"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可见70%~90%弥漫狭窄,第一对角支开口至近段可见80%弥漫狭窄;

  • 标签: 心肌梗死患者 完全闭塞 冠脉介入术 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用CM5、CM2、M6VF监护导联作24h全信息记录,计算机回放、分析、记录、打印、人工判读,结合生活日志和临床分析诊断.结果300例冠心痛检出心肌缺血138例,其中SMI103例(占74.2%).结论DCG是对冠心病SMI诊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能动态反映SMI的程度、次数、时间以及与临床、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为制订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L-精氨酸治疗心肌缺血患者的次极量运动试验结果的改善作用。方法用药前后行次极量运动试验观察心肌缺血情况。结果L-精氨酸治疗后运动应激对冠脉血流明显好转。结论L-精氨酸具有缓冲缺血性心脏病在次极量运动负荷时交感神经张力过度增高而导致的心肌缺血的作用。

  • 标签: L-精氨酸 心肌缺血 次极量运动试验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死亡
  • 简介:对163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疗效、安全性从不同分层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总再通率65.6%,出血率11.0%,5周内死亡率9.2%,起病距溶栓6h内再通率明显高于6b以后(P<0.01),且死亡率低。不同年龄组6h以内再通率无显著差异(P>0.05),≥70岁组6h后再通率低于其他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出血率及死亡率各年龄组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再通率低、死亡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尿激酶剂量以150万u左右为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 简介:目的观察再灌注对心肌线粒体的损伤,评价中药复方--益心康胶囊(H303)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离体大鼠全心停灌/再灌(I/R)模型,测定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I/R可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H303预先灌注给药可明显减轻心肌脂质过氧化程度,抑制磷脂酶A2活性,抑制线粒体磷脂降解和游离脂肪酸生成,改善线粒体膜脂流动性.此外对呼吸功能及Ca2+-ATPase活性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H303对再灌注所致的线粒体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益心康胶囊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了2013年2月-2016年10月期间,6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分组法讨论,每组30例,对照组单一使用PCI,观察组采用替洛非班+PCI的方式,于1—12个月内回访调查、复查冠脉造影等,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本次患者均于发病0—14天内行PCI术,包括急诊及择期手术,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掌握患者病变状态。介入治疗前,选用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术后每天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手术过程中使用肝素8000。10000U。观察组手术过程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1μg/kg;静脉维持量,每天0.1μg/kg。结果本次从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等进行对比,且统计并发症、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对比2组患者病变状态。对照组TIMI血流3级发生率86.7%(26/30),观察组93.3%(28/3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3.3%(1/301,对照组13.3%(4/301(P〈0.051;观察组出血并发症皮下出血或牙龈出血等3.3%(1/30),对照组3.3%(1/301;结论由此可见,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更优越,不仅改善了术后血管的TIMI血流,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等。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封死 介入治疗 应用
  • 简介:心肌纤维化是指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值。其主要的特征为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和心肌细胞外间质胶原过度沉积。心肌纤维化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均存在,与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及心脏猝死密切相关。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已成为众多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目标。

  • 标签: 心肌纤维化 中医 中药
  • 作者: 张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9期
  • 机构: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急诊科,江苏 徐州 22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效果及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到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20)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n=20)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00%,较对照组的高,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0.00%,较对照组的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效果确切,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替格瑞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 作者: 江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12-21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第8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PCI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钠肽(BNP)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PCI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能够改善BNP、CRP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实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微小RNA(microRNA,miR)-142-3p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厚中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我们使用Sprague-Dawley(SD)大鼠的乳鼠心肌细胞,细胞培养后分成4组:空白组;AngII组;miRnc+AngII组;miR-142-3pmimic+AngII组。分别往细胞中转染相同浓度的miR-142-3p和miRnc质粒6h,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实验组miR-142-3pmRNA表达增多,提示细胞质粒转染成功,再用10-6mol/L浓度的AngII诱导细胞48h,使用线粒体Mito-RedTracker处理细胞30min,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密度的变化;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AngII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减低(n=3,P<0.01);与AngⅡ+miRnc组相比,AngⅡ+miR-142-3p组的线粒体膜电位增加(n=3,P<0.01)。与空白组相比,AngⅡ组的线粒体荧光数量减低(n=3,P<0.01);与AngⅡ+miRnc组相比,AngⅡ+miR-142-3p组的线粒体荧光数量增加(n=3,P<0.01)。结论在AngⅡ诱导心肌肥大过程中miR-142-3p对心肌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心肌肥厚 微小RNA 微小RNA-142-3p 线粒体功能
  • 简介:以墓碑形ST段抬高为特征的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差国内外已有报道。但未见墓碑形ST段抬高对老年人AMI指标及临床近期预后险恶特点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收集ST段呈墓碑形抬高者(见图1)58例,就其心电图形态特征与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 标签: 墓碑形 ST段抬高 近期预后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心电图 AMI
  • 简介:  目的:研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方法:对76例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发病至溶栓时间的6h为界分组,比较两组病例的疗效。结果:本组冠脉再通率73.7%;轻度出血发生率11.8%,病死率15.8%,主要死因:心脏泵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6h组的冠脉再通率、轻度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分别是:84.0%、10.0%、8.0%;6~12h组分别是53.8%、15.4%、30.8%;两组冠脉再通率、病死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0.01,〈0.05);轻度出血发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可以显著提高AMI的救治疗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尿激酶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EH)并左心室肥大(LVH)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DCG)监测对130例EH并LVH者(A组)和150例非左心室肥大患者(B组)心电参数进行对比.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及室早≤Ⅱ级,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室早≥Ⅲ级及缺血性ST-T改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A组心肌缺血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多,且发生率与LVH呈正相关.

  • 标签: 高血压 左心室肥大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CRP)对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预后价值的意义.方法:测定65例AMI患者的血清CRP含量,并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CRP≥8mg/L的AMI患者其心力衰竭(17.24%),心律失常(20.69%),心脏事件发生率(40.83%)明显高于CRP<8mg/L的13.89%,5.56%,5.56%(P<0.01).结论:血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预测因子.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性别对急性心肌梗塞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影响[英]/KoberL…/AmJCardiol.-1996,77:1052-1056大量研究已证明女性在急性心肌梗塞后长期与短期死亡率都较男性高,有认为是年龄及其他危险因素不同所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男性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死亡率 短期和长期 危险度 性别 体重指数
  • 简介: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yellowA,HSY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MI/R)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SpragueDawley(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MI/R损伤模型;结扎大鼠冠状A前降支30min,再灌注3h,灌注即刻给药。实验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I/R组)、HSYA治疗组(MI/R+HSYA组,5mg/kg),每组10只动物。观察心肌缺血损伤面积大小、HE染色变化、心电图监测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及血清中IL-1、IL-6和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MI/R+HSYA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低于MI/R组(P<0.05)。HE染色显示MI/R+HSYA组心肌细胞形态更接近于假手术组。血流动力学及心电监测显示MI/R+HSYA组心肌舒缩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压(LVSP)、左心室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心室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以及心率(HR)较MI/R组均升高(P<0.05)。MI/R+HSYA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较MI/R组有所降低(P<0.05);IL-1、IL-6及TNF-α水平也较MI/R组有所降低(P<0.05)。结论HSYA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损伤,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发挥保护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

  • 标签: 羟基红花黄色素A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