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患者痰标本念珠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为有效防治念珠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患者痰标本分离的169株念珠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9株念珠中,以白色念珠最常见;药敏结果显示痰标本念珠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最低,而对制霉菌素耐药率最高。结论了解呼吸道念珠菌株分布,加强耐药检测,对有效防治呼吸道念珠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念珠菌 耐药性 呼吸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念珠阳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上海市26家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COPD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将下呼吸道标本念珠阳性的502例患者设定为试验组,将下呼吸道标本真菌阴性的304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对念珠阳性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1)念珠构成比以白色念珠居第一位,所占比例为85.48%;光滑念珠第二位,所占比例为7.66%;其次为热带念珠和酵母样,所占比例分别为2.82%和2.62%;最后为近平滑念珠和克柔念珠,所占比例分别为1.01%和0.40%。(2)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后发现,试验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呼吸困难量表评分、吸烟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VC、合并哮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脑卒中、按需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糖皮质激素(ICS)、ICS/LABA、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氢离子浓度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70岁、入院次数>4次、按需吸入SABA、吸入LABA、ICS、ICS/LABA、住院时间>30 d以及住ICU时间>25 d为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念珠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念珠阳性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70岁、入院次数>4次、按需吸入SABA、吸入LABA、ICS、ICS/LABA、住院时间>30 d以及住ICU时间>25 d,下呼吸道念珠定植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危险因素 急性加重 念珠菌阳性
  • 简介:目的构建用于白念珠IPF14744基因敲除的载体质粒。方法分别扩增白念珠IPF14744基因ORF两侧上下游的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反应,将上下游片段分别插入到p5921质粒的hisG—URA3-hisG盒两端,从而形成,IPF14744敲除载体质粒pUC-14744-URA3。结果成功获得IPF14744基因敲除载体质粒。结论所获得的质粒pUC-14744-URA3可用于白念珠,IPF14744基因的敲除。

  • 标签: 白念珠菌 IPF14744基因 质粒
  •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生殖道念珠病病原真菌构成及其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患者1164份生殖道标本的致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药敏情况。结果共分离9种295株念珠,其中自念珠为85.76%,近平滑念珠为7.46%,光滑念珠为3.39%,其他念珠为3.39%。295株念珠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分别为99.66%、97.29%、89.83%、72.22%、46.44%和36.61%。结论本地区生殖道念珠病患者致病菌分布以白念珠为主,体外药敏显示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较好的敏感性。

  • 标签: 生殖道念珠菌病 病原真菌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构建白念珠ORF19.6012-MYC融合菌株。方法利用In-Fusion试剂盒构建插入片段,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片段同源重组至SN152基因组DNA中,采用PCR以及Westernblotting方法进行验证,对验证为阳性的菌株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及菌丝诱导实验。结果经验证,成功构建ORF19.6012-MYC融合菌株,且ORF19.6012-MYC融合的生长增殖能力、液体菌丝形成能力与亲本一致。结论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稳定表达的ORF19.6012-MYC融合菌株。

  • 标签: 同源重组 ORF 19.6012 MYC标签
  • 简介:摘要侵袭性念珠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传统的培养方法诊断敏感度低,且检验周期长。近年来,念珠非培养法因其快速、灵敏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检测念珠的碳水化合物(1,3-β-D-葡聚糖、甘露聚糖及其抗体)、蛋白质、核酸(PCR、T2candida)。本文阐述了这些方法在诊断念珠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旨在为临床早期、快速诊断侵袭性念珠病提供参考。

  • 标签: 念珠菌病,侵袭性 非培养法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念珠性阴道炎实施中医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来我院治疗念珠性阴道炎患者88例,并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中医护理,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及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都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念珠性阴道炎患者行中医护理,临床效果较好,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中医护理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念珠阴道炎患者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检测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158例念珠阴道炎患者均取宫颈分泌物进行Uu培养及药敏试验。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79例。A组为单纯治疗组,局部放置达克宁阴道栓1周,同时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g/次,1次/d,共1周;B组为混合治疗组:局部放置达克宁阴道栓1周,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g/次,1次/d,共1周,同时给予Uu敏感药物多西环素片口服,0.1g/次,2次/d,共1周,或者克拉霉素片口服,0.5g/次,1次/d,共1周;2组患者均在治疗结束两周后复查念珠及培养Uu。结果A、B组治疗前Uu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96.20%、93.67%,治疗结束2周后,Uu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20.45%和14.46%。A组与B组治疗前后Uu阳性率比较χ2分别为0.13和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念珠阴道炎合并Uu感染率高,但联合抗Uu药物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Uu培养作为念珠阴道炎诊疗过程中常规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不大,不推荐念珠阴道炎患者常规抗Uu治疗。

  • 标签: 解脲脲原体 念珠菌阴道炎 治疗 常规检测
  • 简介:念珠是常驻人体的条件致病真菌,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会引起皮肤黏膜浅层乃至全身系统性真菌感染。目前,念珠血症是引起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4位因素。随着经典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因侵袭性念珠病死亡的患者也日渐增多。为解决真菌感染及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多从白念珠致病因素出发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正在火热研发。该文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抗真菌药物 生物被膜 菌丝
  • 简介:目的应用白念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比较山苍子油处理前后白念珠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分析山苍子油对白念珠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山苍子油处理白念珠ATCC900028株90min,将处理后的菌株命名为白念珠ATCC90028-L,分别抽提细胞总RNA,经杂交、洗涤后,通过扫描分析白念珠ATCC90028株和ATCC90028-L株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差异。结果基因芯片共筛选出49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白念珠ATCC90028株比较,在ATCC90028-L株中有216个基因表达上调,有275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基因数量约占总基因数量的11%(491/4634),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包括白念珠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通路中关键靶酶编码基因(ERGs)、应激反应相关基因、DNA复制与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跨膜分子转运相关基因、能量代谢酶类相关基因等。结论山苍子油可使白念珠基因组中约11%基因产生差异性表达,影响较为显著,我们推测山苍子油与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似,均通过对白念珠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通路中关键靶酶的影响而起作用,基因芯片筛选出的其他差异表达基因也可能与山苍子油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山苍子油 白念珠菌 基因芯片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临床使用大量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感染、肿瘤及自身免疫病,人体菌群失调和真菌感染发生率持续升高.同时,抗真菌药物的频繁应用亦造成真菌耐药性日益增多,真菌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真菌感染中以白念珠(Candidaalbicans)比例最高,本文对本院2012年1~12月送检的临床标本常规培养分离,共分离的白念珠294株,其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性分析如下.

  • 标签: 白念珠菌 药敏试验 耐药性 敏感性
  • 简介:目的构建白念珠FLO8基因突变株。方法将白念珠FLO8基因插入pCP20质粒载体ADH1启动子之后,通过定向诱变获得FLO8基因R209T、A311T、654Ter、G723R、T751D突变质粒载体,再通过同源重组技术将带有FLO8突变的基因片段整合至SN152flo8/flo8菌株的ADE2位点。结果通过测序鉴定FLO8基因突变质粒载体构建成功;通过PCR验证表明突变FLO8基因整合到SN152flo8/flo8菌株的ADE2位点。结论以pCP20质粒为载体,通过定向诱变、同源重组等技术,可以高效构建白念珠FLO8基因突变株。

  • 标签: 白念珠菌 FLO8基因 突变株
  • 简介:目的应用转录组技术,对UVA照射后的白念珠菌丝及生物膜进行基因表达分析.方法体外构建白念珠(ATCC90028)生物膜,采用UVA-LED抗菌设备(复旦大学光电所制,波长365nm,强度13mW/cm2,频率100Hz),照射白念珠生物膜5min、10min、15min,对照组不光照.用转录组技术分析UVA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KEGG遗传差异富集分析.结果UVA光照组相对于对照组有大量差异表达基因,核糖体合成RIO2基因、氨基糖和核苷糖代谢相关基因MCR1、CBR1、内质网蛋白加工途径相关基因SHP1显著上调;RNA降解途径相关基因MPP6和细胞内吞作用相关基因CHMP6显著下调.结论UVA直接或间接调节白念珠菌丝及生物膜相关生理代谢途径,参与诱发细胞凋亡过程.

  • 标签: 白念珠菌 UVA RNA-seq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近年来,研究者已经评价的大量具有潜在诊断价值标志物,尤其是应用念珠特异性抗原的血清抗体早期诊断侵袭性念珠病有了长足进展。如HWP1、ENO1等IgG抗体的单个或多个组合快速准确地诊断早期念珠病,不仅适用于免疫正常患者,而且适用于免疫受损患者,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侵袭性念珠菌病 抗体 IGG 早期诊断 HWP1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霉唑栓治疗孕期念珠阴道炎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36例孕期念珠阴道炎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4%碳酸氢钠液治疗)和研究组(4%碳酸氢钠液联合克霉唑栓治疗),每组各1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常规组患者有5例治疗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72.22%,明显低于研究组的94.44%,(P

  • 标签: 念珠菌阴道炎 妊娠期 克霉唑栓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中药坐浴配合达克宁栓治疗念珠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0例念珠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不同组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即达克宁栓。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坐浴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状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药坐浴 达克宁栓 念珠菌阴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热带念珠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热带念珠,用ATB Fungus3筛选氟康唑耐药菌株,Yeastone测定耐药株对棘白菌素类等9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提取耐药菌株及2株敏感菌株的基因组DNA,PCR扩增ERG11 基因并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ERG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97株热带念珠中共筛选出31株氟康唑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卡泊芬净、阿尼芬净均100%敏感,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分别为74.19%、80.64%;耐药菌株主要有2个位点发生改变:A398T( Y133F),A464T(S155F),其中54.2%耐药菌株ERG11 mRNA 高表达。结论:热带念珠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交叉耐药,其耐药机制与ERG11位点突变和相对高表达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治疗口腔念珠病中探西比氯铵含片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始于2021年7月,结束时间节点为2022年7月,在该时间段内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方法进行明确。从本研究收治的口腔念珠病患者中选取80例进行分析,将所有患者的资料统一纳入到计算机软件,并完成序列编排,同时使用相应的分组软件完成小组划分。采用西吡氯铵含片治疗的40例患者命名研究组,采用碳酸氢钠含漱液(2.5%)治疗的40例患者归入参照组。小组之间的研究时间详细记录,并加以分析和对比。结果:依据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人数计算出有效率为(95.0%),参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所计算的有效率为(75.0%),相比差异十分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口腔念珠病临床中采用西吡氯铵含片进行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症状,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直接借鉴并加大推广力度。

  • 标签: 口腔念珠菌病 西比氯铵含片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