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隐喻与转喻不只是语言运用层面的修辞方法,更是人类普遍的思维和认知现象。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通过“跨域映射”实现对新事物的理解;转喻以邻接性为基础,通过“同域指代”实现符码精简。隐喻与转喻的互动结构与图形创意思维完全契合,是图形创意编码与解码的钥匙。

  • 标签:   图形创意  隐喻  转喻  思维  映射
  • 简介:诗人雪莱说过: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装饰品,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本质上是通过一类事物来认识、理解和表达另一类事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比喻、类比、寓言故事等都视为隐喻。政治课作为一种人文性学科,在现实中却愈来愈强调语言的规范性、逻辑的严密性、学科的体系性。这种放弃自身学科特点而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做法,使得政治课为社会、教师、学生所诟病。为了使政治学科回归人文教育的本质,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隐喻性的示例,

  • 标签: 学生主动发展 政治课教学 隐喻手法 教育的本质 人类语言 政治学科
  • 简介: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难题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某种“哲学”所造成的。西方哲学以有别于日常劳碌的神性之“看”宣告自己的诞生,宣告了智慧之爱的“理论”性,同时也宣告了哲学与实践的对立。西方哲学是“看”的隐喻化及其系统化,其典范是柏拉图的“相”论。评论这类哲学的隐喻根据及其与实践的对立,可从另类与实践并无紧张关系的哲学性隐喻即“道”论出发,使“相”论与实践的张力昭然若揭。理论既已疏离于实践,就再难回过头来统驭实践,因此“实践‘哲学”’之难便在于它不是毁坏实践,就是毁坏哲学。

  • 标签: 理论 实践 哲学
  • 简介: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结合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输入理论,总结出提高语法隐喻输入质量、输入数量和输入转化3种不同教学方法,进而对122名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提高语法隐喻习得的训练,以探讨不同教学方法对语法隐喻习得的影响。研究分析发现,提高输入质量的教学方法最有利于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的习得,提高输入转化的教学方法最有利于概念隐喻的习得,这一结果对教师使用合适的语法隐喻教学策略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语法隐喻 输入 追踪研究
  • 简介:本文选取中韩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为研究对象,从隐喻的表达方式、构造方式等角度对比分析两国官方话语概念隐喻的异同之处,并探究其深层原因。

  • 标签: 概念隐喻 新闻报道 表达方式
  • 简介:隐喻研究首先如同谜题一般出现在语言研究者面前,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了新的研究视角——隐喻与思维、隐喻与语言教学。隐喻研究虽然不在教学法的框架内,却与语言学习、人类认知都有关联。Holme的《隐喻、心智和语言教学》一书以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例深入探讨了隐喻理论在语言教学各方面的应用。

  • 标签: 隐喻研究 语言教学 教学结合 心智 述评 简介
  • 简介: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以莱柯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唐诗《琵琶行》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证明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隐喻性的。

  • 标签: 《琵琶行》 概念隐喻 认知方式
  • 简介:基于现代认知理论,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奥瑟罗》的三位主要施喻者(苔丝狄蒙娜、伊阿古和奥瑟罗)在隐喻过程中构建的源领域和目标领域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讨各施喻者的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把握隐喻在塑造悲剧人物内心世界、构建悲剧冲突中的作用。

  • 标签: 隐喻 认知 奥瑟罗
  • 简介:【摘要】创世纪神话以神说的方式表明语言对于人的先在性;而“神说”性别秩序成为造人神话的核心内容,语言在此成为性别无序到有序的唯一通道。在语言型神话中,父/男权制性别秩序话语,同时也造成了天经地义的既定与存在。神话在讲述语言开辟世界秩序的同时.也把“语言一父/男权体制话语一文化”三位一体地根植在人类意识之中。通过对神话如何彰显语言神力的叙事分析,可以发现与其语言观同在的性剐观:“神说”既揭示了语言的文化本质,也揭示了性别文化的语言本质。

  • 标签: 性别观 神力神话 神话隐喻
  • 简介:人类通过人体隐喻来认知和理解客观世界,把自己熟悉的人体本身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去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基于这样一种认知角度,本文简介了现代认知隐喻观和人体隐喻理论。英汉人体隐喻存在共性和差异,本文着重探讨导致英汉人体隐喻存在差异的地理环境和体貌特征上的原因。

  • 标签: 隐喻 人体隐喻 英汉人体隐喻
  • 简介: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谚语对研究人类的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对英、汉两语言中有关爱情的谚语的研究发现,两民族大多使用了隐喻性表达将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然而,由于互动体验、概念化方式和社会文化观等方面的差异,两民族在对爱情概念的具体认知上却又不尽相同。同时,研究发现隐喻的使用使得凝结在谚语中的民间智慧得到进一步的突现,从而大大加强了谚语的教化功能。

  • 标签: 谚语 隐喻 对比研究
  • 简介:《泥鳅》是著名作家尤凤伟精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就题材而论,小说主要是描写底层民众在城市中奋斗的故事,为此有评论说,《泥鳅》反映了我们新时代都市民间的弱势话语与知识分子的原始正义。这是一个时代的宏大主题,但我认为从小说的细处着手分析,通过《泥鳅》中的隐喻含义,更能感受到这个时代所暴露出来的真实而又触目惊心的人性。

  • 标签: 《泥鳅》 隐喻分析 叙事 文学 长篇小说 著名作家
  • 简介:李贵男并不是直接以客观对象为蓝本,而是把自己的观察以类似知觉的形式呈现出来。画面当中的人物和光线的形体被简化,平面化,并且色彩的纯度也被加强,从而,画面产生了强烈的象征效果。在作品《红地毯》中体现出了艺术精神中所包含的空间观念和结构观念,李贵男运用几何学的分析方式,将在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不同状态的对象形体打破、

  • 标签: 艺术精神 空间观念 平面化 分析方式 超现实主义 中所
  • 简介:人体隐喻化在形成人类思维和概念上意义重大。大脑是人体重要部位之一,在对"脑/brain"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后发现,二者在隐喻映射上具有极大共性,体现了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以及对大脑的感知具有共通性。英汉语言种类形态、民族心理思维文化和语言世界观等差异也造成了"脑/brain"隐喻概念的结构形态与分布差异。

  • 标签: “脑”与“brain” 隐喻 映射 认知
  • 简介:汉英植物隐喻是基于植物的独特观察视角及文化生活的体验而形成的语言结晶。隐喻包含的植物意象在中西文化中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汉英植物隐喻意象的比较展示了中国万物一体、和谐共处与西方万物依附于上帝和人类的自然观的差异,也呈现了中西文化对于外表审美意识的共通和不同,以及中华民族以物比德、重视伦理修养的价值理念。

  • 标签: 隐喻 植物意象 对比 文化内涵
  • 简介: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基于这一理论.笔者阐述了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隐喻能力培养的方式,强调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应从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及与英语词汇习得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 标签: 隐喻 隐喻能力 英语教学
  • 简介:本文以概念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将概念语法隐喻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对比分析在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及动词化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译本与隐喻式译本,以其为选择合适的译语表达提供参考依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是翻译指导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为翻译研究带来一些思索与启示。

  • 标签: 概念语法隐喻 一致式 名词化 动词化 翻译
  • 简介:该文借助分析O·Henry的著名短篇小说TheLastLeaf阐述叙事文本篇章隐语修辞的特征和功用。篇章隐喻修辞是一种形象思维,图式化地镶嵌或蕴涵在一定的文本结构当中,它包涵概念映射和影像映射,并遵从恒常性原则。在叙事文本中,篇章隐喻修辞及其隐喻类推帮助构建出相互衔接的句式和意义连贯的文本,可以用以激活学生的隐喻图式,帮助教师抓住篇章重点和线索,并用以进行文化讲解。

  • 标签: 叙事文本 图式 篇章隐喻修辞 文化标识
  • 简介: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友谊”实体隐喻的异同,揭示不同语言的思维特性和文化内涵,以有助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教学、翻译和交流。

  • 标签: 友谊 实体隐喻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