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教"清静"既承续道家的"清静"观念,又赋予新的义涵。道教清静思想就是基于"道"的信仰,以"清静"作为体道证道的法则,依循"清静"蕴示的寡欲节制、谦退处下、因循而为、止恶扬善、去染得净的精神,在追求与道合真、生命完善中形成的有关人生修养、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体现突出修养特质和强烈入世关怀的理论特征,具体呈现为"至静为宗"的修养主张与"清静为基"的治道方针,其对今人生命修行和当下社会治理仍有独特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道教 清静思想 生命修养
  • 简介:葛洪《抱扑子外篇》卷五之《君道》,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论述了“君臣”治国执政之道。葛洪的“君道”治政思想具有独特见解和系统观点,其基本思想和观点是儒道治政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葛洪 君道 儒道合一
  • 简介:赵逵夫在2007年第4期《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作者认为,《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着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

  • 标签: 《老子》 道教思想 源流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春秋战国
  • 简介:现存文献,对地师南北二道分歧的历史渊源与关键,以及门户传承等问题,所记不清晰。近代以来,学术界虽多曾探讨,但也未说清楚。本文从二道的判教结构和有关思想出发,认为南道判教是将《涅槃》、《华严》二经共同置于最高地位。北道判教则将《华严》置于《涅 》之上。双方分歧的焦点,是佛性当有还是现有。南道持“真性缘起”,有强调理性主义,突出主体意识和义理思辨的倾向。北道持“法界缘起”,较偏重实践。地师判教对当时整个中国佛教的几种思潮皆有所涉及,其判教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现实存在的学说思潮进行认识和分析,在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会通。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判教结构的不完整或不均衡性,判教的内容与整个佛教发展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割裂。但其主体意识和批判锋芒,在当时不失为一种特色,故仍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地论 南北道 判教 佛性 成实学
  • 简介:《太平经》作为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其宗教美学思想带有明显的伦理化趋向。它赞“道”之美为“神”,体现了早期道教超越现实的美学要求;它将类美感的“喜乐”,当做通向“道德”的起点和门户;它将心灵的“清静”状态,作为符合“天地之至情”的趣味。这说明,它的美学思想既面对现实,又超越现实,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应有其特定地位。

  • 标签: 《太平经》 伦理美学 “神” 宗教伦理 伦理化 美学思想
  • 简介:为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被称为'中之王'.该涉义极其广泛,对念佛法门的阐释也较为详尽.本文从念佛的方法、念佛与般若、念佛与见佛、念佛与往生等角度入手,对中的念佛思想进行分析与研究.

  • 标签: 《大智度论》 大品般若经 念佛思想 念佛方式
  • 简介:净影寺慧远作为隋代佛教三大师之一,其著作《大乘义章》更是南北朝佛教集大成之作,而其中的《三量智义》则是中国佛教现存著作中第一篇论述"量"的专文。佛教的"量"主要探讨正确的知识从何而来,以及其在解脱的趣向中有何重要性。慧远在《三量智义》分别阐释了"现量"、"比量"和"教量"的三量说,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与修行者的境界有对应关系,境界越高,则能得到更真实的认知;而真确的知识亦有助修行者培养智慧,以迈进更殊胜之境界。慧远亦以具有中国思想特色的"理事观"去诠释"量",从中可以看到佛教"量"的中国化;亦从侧面反映了南北朝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而慧远所代表的思想则在其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慧远 量论 解脱论 理事观
  • 简介:兴皇法朗是中国佛教三宗第五代祖师,他对三佛学有着系统的阐述,在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没有任何著作流传于世,古往今来研究其思想的人十分少见。研究他的思想,对于了解中国佛教三思想的发展、变迁,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古代文献中保存的相关资料梳理、整合,系统地为我们再现法朗的三思想。论文共有五部分内容:一、法朗法师的生平与传承,二、法朗法师的学术特征,三、法朗法师思想的根本宗旨,四、法朗法师三思想的主要内容,五、法朗法师的观行思想

  • 标签: 兴皇 吉藏 二谛 二智 八不 中道
  • 简介:虚云和尚生前整顿道风,除弊布新,不遗余力,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虚云和尚道风建设思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坚决改变寺院不如法的道风;二是坚守戒律,而且在求戒、传戒、受戒、诵戒、持戒、守戒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三是灵活运用戒律,创新适应现实的法规,进一步推进佛教戒律的本土化和近代化.

  • 标签: 虚云和尚 戒律 道风建设
  • 简介:本文以忏悔思想为中心,考察了龙树菩萨、寂天菩萨、宗喀巴大师、能海上师的忏悔思想,阐述藏传佛教忏悔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从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的“四悔”,发展到寂天菩萨的“七支供养”;同时,寂天菩萨提出“四力”忏悔,和“信解空性”的“理忏”。宗喀巴大师全面继承了寂天菩萨的忏悔思想,在“对治现行力”中概括了寂天菩萨《大乘集菩萨学》的“对治行”的六个方面,使其忏悔思想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并且将忏悔纳入菩提道的次第。能海上师在阐述宗喀巴大师的忏悔思想时,受到汉地佛教的影响,如将“灭现行罪力”归结为“作法忏”,而将“灭过现罪力”归结为“事忏”和“理忏”,这也是密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所必须和必然的现象。

  • 标签: 藏传佛教 忏悔 龙树 寂天 宗咯巴 能海
  • 简介:千岩元长禅师是临济宗虎丘派祖先系大德,金两赐、名倾海宇的中峰明本大和尚之法嗣。他于识心达本后,受嘱隐栖,茆茨石室、韬光铲彩。后至伏龙山,复兴圣寿禅寺,秉金刚之心,踞狮子之窟,树法幢,演宗乘,辨龙蛇,别缁素,三十年如一日,惟以唤醒梦宅、觉悟痴迷为家务。其间,四海俊杰、江淮雄藩纷纷如仰日月般地争相皈依,朝廷三遣重臣,降香褒扬,赐予“普应妙智弘辩禅师”及“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之尊号,并赐金法衣。

  • 标签: 千岩元长 透脱生死 话头 显密不二
  • 简介: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 标签: 自心 佛心 迷心 自心是佛
  • 简介:禅宗对大乘佛学的菁华广为汲取,大量引用了佛教经典。因此研究禅宗思想,应当从它的重要源头溯起。本文从禅宗思想的本心、迷失、开悟、境界四个层面来探讨其所受大乘佛典的影响,指出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影响了禅的本心,揭示自性沉迷原因的唯识思想影响了禅的迷失,以遣除扫荡的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影响了禅的开悟。禅的境界,既是开悟的升华,又是向本心的回归,深深地烙上了如来藏思想和般若思想的印痕。

  • 标签: 大乘经典 禅宗 本心论 迷失论 开悟论 境界论
  • 简介: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禅学思想 佛性 般若思想 道教文化
  • 简介:我们今天有幸聚集在一起来领会和理解我们的丁主教从1947年到1997年这50年的神学思考,也就是说,通过对最近出版的《丁光训文集》阅读和理解,来达到三个主要目的:a.作为神学生,我们要从圣经学、教义学和教会史的层面来了解和研究丁主教是如何承继使徒传承和普世大公的教会传统,在现实的中国传统和社会生活中传讲上帝的圣言;b.作为"被公认为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陈泽民先生语)的丁主教,他的神学思想代表着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讨来理清我们中国教会所思考的神学问题是怎样承

  • 标签: 神学思想 上帝 基督徒 马丁·路德 神学家 主教
  • 简介: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融合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道禅合一”修道思想的分析,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 标签: 净明道 “道禅合一” 修道思想 儒家 佛教 道教
  • 简介:针对朝野上下日益高涨的排佛、反佛浪潮,契嵩作《辅教篇》,阐明儒释一贯的主张,捍卫佛教。在《辅教篇》一书中,契嵩分别从社会功能的一致性、本体统一性、伦理规范的相互贯通性等三方面阐述、论证了儒释一贯思想。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无论理论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越了前人,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标签: 契嵩 《辅教篇》 佛教 道教 宗教思想
  • 简介:南传佛教的十四行相肯定了人的心理活动有了解(领受)、判断(推度)和确定等作用。然而,南传佛教心理学主要以89心为主要思想,89心又与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三性(善、无记、不善)合并构成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强调人的身、行、心之一致性而极大地影响了医药学的发展。云南傣族医药学受南传佛教影响而积极吸收了其合理成分,成就了傣族医药学的文明。

  • 标签: 南传佛教 《清净道论》 傣族医学
  • 简介: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以丹名著于世,融通三教是其内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他援儒入道,摄禅融老,强调炼形以养神、明心见性以合道,究其实质是欲以道为本,融合三教思想于一炉,锻造出更为成熟圆融的内丹性命。故其丹学呈现出圆熟、简要、通俗等特点,对后学影响深远,并对于南宗内丹学的实践与传播,以及南宗教派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白玉蟾 内丹 融通三教
  • 简介:前言在三国即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统一前期,在三国的全力支持下佛教得到了巨大发展,以王室与贵族为中心,佛教不仅被广大人民所信仰,而且人们也积极致力于佛经与佛法的研究。三国的僧侣留学到中国研究佛教,也到日本多次传授佛教,由此可知,三国时佛教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标签: 佛教思想 照明 古代 韩国 大乘 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