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大多属于巴赫金所说的独白小说,作者没有跳出自我意识,与小说人物之间缺少对话,小说人物的意识被纳入了作者意识的框架,作者意识决定了笔下越南人的言行举止。这种独白使得美国作家难以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美国文化。作家与小说人物的高度一致也使这些越战叙事作品在艺术上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然而,还有一些美国越战作家虽然对越南人仍然不甚了解,却表达了与之对话的愿望,在努力了解越南人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美国越战叙事文学 复调理论 独白小说 越南人
  • 简介:与经典叙事学单一的结构主义范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后经典叙事学并不是一元的理论流派,而是繁杂的“批评画框”,是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跨媒介叙事学、历史文化叙事学等诸多新叙事理论的“杂合”。在当前中外大量关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对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各个分支之间关系的探讨无疑是一个盲点。本文以后经典叙事学的两个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和修辞叙事学为例,在考辨“读者”、“语境”以及“不可靠叙述”等争议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排他和互补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复数性 排他性 互补性
  • 简介:一句话概说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①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已走过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经典叙事学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对叙事作品之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并探讨在同一结构框架内作品之间在结构上的不同.后经典叙事学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转向了对具体叙事作品之意义的探讨,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

  • 标签: 叙事学 结构主义 形式主义 叙事结构 小说 历史主义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扬·阿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的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的境况及其命运的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的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的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的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河南大学教授梁工所著的《圣经叙事艺术研究》于2006年7月出版。梁工教授致力于《圣经》和基督教文化研究已多年,他主编、撰写及编译了十多部作品,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圣经研究的论文。《圣经叙事艺术研究》“标志着梁工教授在《圣经》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起点,它从梳理和探讨《圣经》和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文化、政治、社会和思想各方面的巨大和深刻影响,

  • 标签: 圣经叙事 艺术研究 《圣经》 文化研究 大学教授 西方文学
  • 简介:当代英国作家帕特·巴克的《联合街》是表现20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工作、生活、情感和精神状况的杰作。为了突出共同体的主题,小说采取了主题—并置叙事模式和主体间叙事手法。主题—并置叙事模式突出了共同体的集体性,主体间叙事手法消解了叙事者对叙事的行为者(人物)的宰制,突出了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及其平等、交流、依存、共在关系,使作品成为反映当代英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生存现状的艺术经典。

  • 标签: 帕特·巴克 《联和街》 叙事 主题并置 主体间性 共同体
  • 简介:<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叙事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代西方小说的发展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叙事学”是以虚构的叙事文学(主要是小说)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叙事文体的本质特征及形成因素,力图解开叙事体从文字到语言信息到艺术作品之间的奥妙。鉴于此,我们又可以认同:“叙事学”是一门包容比较强的学科,可以引进到所有“叙事体”文学的研究中。作为叙事文学的一种,报告文学必然与小说文体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观点”、“叙事笔调”等方面,探讨斯诺的叙事风格。

  • 标签: 形成因素 研究对象 内在规律 报告文学创作 艺术表现力 叙事风格
  • 简介:当代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福》是在18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之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表达了作者对种族、性别、殖民和话语权等问题的反思。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从跨文本性、叙事视角、不可靠叙述等方面探讨《福》的叙事策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 标签: 《福》 跨文本性 叙事视角 不可靠叙述
  • 简介:从空间诗学和空间政治的角度看,《鲁滨孙漂流记》提供了一个西方现代展开的初始场景。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主体的形成同步进行,空间的生产与文化的定位互补互动。鲁滨孙在谋划生存、构建空间的同时,发展出一种比笛卡尔的“我思”更为实在的、可触可摸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划界和构建,鲁滨孙生产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开启了自己的此在世界,也开启、构建和定位了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小说将空间叙事、现代主体与帝国政治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诗学.政治功能的互相转换。

  • 标签: 《鲁滨孙漂流记》 空间生产 文化定位 主体性 现代性
  • 简介:被誉为斯坦培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本文试从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的叙述结构,分析故事中主要语义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解密其中蕴涵的多重意义.中伊莉莎的女人性和亨利的反女人性因素之间的二元对立是故事的基本线索,菊花和补锅匠是故事发展中引入的辅助因素,菊花的非女人性是故事发展的支撑点,而补锅匠的非反女人性则是故事发展的催化剂.这四个义素相互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两个义素群之间的对立关系、各义素群内部的统一关系以及义素的动态发展变化使故事产生了丰富的内涵.对故事叙事结构的二元对立分析使人物关系和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清晰明了,有助于对小说艺术和深刻的理解把握.

  • 标签: 《菊花》 叙事结构 符号矩阵理论 斯坦培克 二元对立 美国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以她非凡的善感能力、细腻的思维语言和渊博的知识素养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艺创作方面芳华尽显。单就其小说而言,其数量虽少,仅有六个短篇(《窘》《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笔重要的财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女性,林徽因的小说在非凡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文化视角的叙事中,书写了林徽因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女性命运的体察、对生命存在的理解和感悟。

  • 标签: 儿童视角 女性视角 文化视角
  • 简介:叙事视角来看,见证叙事有两种形式。在单一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大都是孤证,局外人和旁观者很难考证其真实。在多重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证词可能相互印证,也可能陷入罗生门式的证据陷阱。这就使见证叙事陷入了"见证的危机"。威尔科米尔斯基造假事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证了见证人的伦理身份不容僭越。见证叙事的"罗生门",这个证据学中最为纠结的"戈尔迪之结",恰恰归结为一个伦理结。这表明,"见证的危机",其实是伦理的危机。为什么不能作伪证?如何走出见证的危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术语的建构,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钥匙。

  • 标签: 见证叙事 伪证 证据学 文学伦理学
  • 简介: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失败、痛苦、空虚甚至死亡。为了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慰藉、复苏和成长,他们都将目光投入家族和个人历史中,或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目的对过去的历史文本进行重新诠释,或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重构历史。本文解读了斯威夫特的三部小说,从中不难看出,作家对心灵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思考和探索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本质和意义的独特理解。他通过小说告诉读者:回归心灵是一切叙事的意义所在。

  • 标签: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小说 历史叙事 心灵
  • 简介:自由间接话语是小说叙事再现人物话语的重要手段,并常与叙事声音联系起来探讨.在现当代小说叙事模式中自由间接话语已很难根据语言学特征进行辨认,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理论更是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当代小说叙事.本文通过分析伽莱特的叙事文本进一步说明,自由间接话语与叙事声音在现当代文学文本批评中必须超越其结构主义叙事分析模式,叙事理论也应全方位拓展发展空间.

  • 标签: 伽莱特 小说 叙事方式 自由间接话语 美国
  • 简介:2008年布克奖获奖小说《白虎》构建了叙事人"自我指责"与"自我脱罪"相结合的"自白叙事"。作者阿拉文德.阿迪加试图通过叙事人的"自白叙事"启发被自白者/读者进行伦理判断,进而逐步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其中隐含的伦理价值取向,并深入洞察这些伦理问题背后的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府腐败等当代印度社会弊病。

  • 标签: 阿拉文德·阿迪加 《白虎》 自白叙事 伦理判断
  • 简介:学界对《水经注》写景的研究很深入、透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忽略了对其叙事的研究。笔者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水经注》的叙事进行讨论,认为其叙事特色表现在:叙事语言浅近清丽,凝练生动,不枝不蔓,明白晓畅;叙事紧扣地名、地貌、地理的人文意蕴,叙事与水道的记述自然浑融;适应注文体例的需要,叙事简括,但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也有少量相对详细的叙事。《水经注》的文学价值不唯表现在写景成就上,只有对其叙述特色进行研究,才能完整把握其文学价值及文学史地位。

  • 标签: 《水经注》 叙事 地理 浅近雅洁 浑融 简括
  • 简介: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作品《纽约三部曲》中的《玻璃城》除了侦探小说故事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以外,奥斯特常用的叙述技巧是多文本层次。作品中叙述层次丰富,也证明了奥斯特喜欢混淆实际文本和虚构文本的叙述。在小说中奥斯特没有区分真实文本和虚构文本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不同文本混合使用增加了小说的叙述层次。

  • 标签: 叙述技巧《玻离城》叙述声音 叙述层次
  • 简介:郁达夫以独具一格的情绪叙事模式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哀婉而又凄迷的动人故事,形成了与传统相悖而又傲然独立于"五四"文坛的小说文体——情绪小说,郁达夫可谓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作家。

  • 标签: 郁达夫 情绪小说 叙事模式 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