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作为当下建筑施工中的常用结构,由于混凝土浇筑量大,所以在施工中易出现裂缝问题,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文章就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相关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技术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促进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提升。

  • 标签: 建筑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的病原分布,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BI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及病房诊治的80例BICE患儿为BICE组,选择同期不伴有惊厥发作的轻度胃肠炎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肠道病毒检测使用荧光PCR法;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BICE患儿惊厥发生及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BICE组80例患儿轮状病毒阳性31例(38.8%),诺如病毒阳性8例(10.0%)。BICE组IL-6、IL-8、SIL-2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发作次数≥ 2次组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组患儿血清IL-6、TNF-α、IL-8、SIL-2R水平均高于惊厥发作次数<2次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P<0.05);惊厥发作次数和惊厥持续时间均与IL-6、TNF-α、IL-8、SIL-2R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BICE存在免疫失衡,尤其是IL-6和SIL-2R水平变化更为明显,可能为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有效的细胞学及实验检测数据方面的依据。

  • 标签: 胃肠炎 惊厥 病原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105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抗体芯片检测R-CHOP或类R-CHOP治疗的105例DLBCL患者治疗前和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34种补体的水平,分析DLBCL患者治疗前血浆补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5分患者血浆中补体C1QA的信号值为1 261.43±138.96,与IPI评分为0~2分患者(950.79±80.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IPI评分为3~5分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14.69±98.58,与IPI评分0~2分患者(1 984.67±12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非完全缓解(non-CR)组患者的C1QA信号值为1 165.43±98.56,与完全缓解(CR)组(914.70±10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non-CR组患者的CR1L信号值为2 263.13±145.63,与CR组(1 821.34±84.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浆中C1QA信号值升高与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HR=2.063,95% CI为1.220~3.489,P=0.007)和总生存时间(HR=2.23,95% CI为1.036~4.798,P=0.040)有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进行IPI评分校正后,血浆C1QA信号值升高仍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HR=1.765,95% CI为1.034~3.013,P=0.037)。结论采用R-CHOP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基线血浆中C1QA和CR1L水平与患者的IPI评分和疗效有关,C1QA血浆基线水平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补体 C1Q C1QA 利妥昔单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体外放射治疗(EBRT)是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而在图像引导下实施EBRT更切合精准放疗策略。Clarity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图像引导技术,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于前列腺癌EBRT的实时跟踪,在提升EBRT靶向精准性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传统EBRT的不良反应。本文就Clarity系统在前列腺癌EBRT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放射疗法 Clarity系统 超声图像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简易的耳内镜持续灌流装置的制作,并观察其在上鼓室胆脂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持续灌流耳内镜上鼓室胆脂瘤手术的患者38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1例,年龄(38.6±11.9)岁。测量安装灌流装置后耳内镜的直径、使用该装置的灌流速度和手术的时间,分析术中术野暴露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安装自制灌流装置后耳内镜直径为3.5~4.6 mm,灌流速度可达20~40 ml/min;持续灌流模式下术野清楚,手术时间为(86.6±18.1)min。3例患者术中出现耳道皮肤损伤。无皮瓣缺血坏死、耳道瘢痕狭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脑脊液漏及面神经麻痹等术后并发症。结论该自制持续灌流装置简单、实用,为水下耳内镜上鼓室胆脂瘤手术灌流方式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 标签: 内窥镜 耳外科手术 胆脂瘤,中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内平滑肌瘤(IV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在IVL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0例IV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FS)率的差异。对10个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分析其在IVL中的表达特点,计算表达率高的分子诊断IVL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价值。结果40例IVL患者年龄[M(Q1,Q3)]为47(43,50)岁,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2.5%(5/40),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准确率为26.7%(8/30),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准确率为30.0%(12/40)。IVL总体复发率为10.0%(4/40)。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既往有剖宫产史的IVL患者的累积RFS率(40.9%)低于无剖宫产史者(96.4%)(P<0.05);中位RFS时间短于无剖宫产史者(16.4比22.2个月)。肾上腺髓质素(ADM)、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1(TIE1)在IVL中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65.0%(26/40)、75.0%(30/40)、57.5%(23/40)和50.0%(20/40)。肿瘤最大径>5 cm者FGFR1表达强度和阳性率高于肿瘤最大径<5 cm者(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FGFR1联合ADM、VEGFR3和TIE1诊断IVL的AUC为0.876(95%CI:0.788~0.964,P<0.001)。结论IV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既往有剖宫产史者累积RFS率低,复发间隔较短,影像学及冰冻切片诊断率低。FGFR1与ADM、VEGFR3、TIE1在IVL中均呈高表达,四者联合应用诊断IVL的效能高于影像学及经典的血管内皮标志物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平滑肌瘤病 血管生成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声像图结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诊断和鉴别大涎腺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69例大涎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21例,年龄12~78(54.3±9.6)岁。患者肿瘤术前未做任何治疗,均行常规超声及SWE检查。以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分组:良性组41例,恶性组28例;多形性腺瘤组23例,沃辛瘤组11例。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沃辛瘤组与多形性腺瘤组之间的SWE各弹性参数,即平均弹性值(Emean)、最大弹性值(Emax)以及取样框内弹性数据离散度值(Esd)的差异。分析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结合SWE图像诊断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这2种方法诊断大涎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绘制SWE各弹性参数的ROC曲线,计算AUC,比较Emean、Emax、Esd值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组的Emean、Emax以及Esd值[(89.45±49.59)、(120.58±57.59)、(15.91±11.57)kPa]均小于恶性组[(216.33±53.28)、(252.68±56.42)、(30.49±13.31)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3、9.43、4.83,P值均<0.001),沃辛瘤组的Emean、Emax以及Esd值[(37.46±21.57)、(62.35±24.64)、(8.55±5.46)kPa]也均小于多形性腺瘤组[(108.51±28.46)、(156.44±37.51)、(18.26±11.27)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7.55、3.38,P值均<0.01)。常规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45例(65.2%,45/69),其中恶性18例、良性27例;常规超声结合SWE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符合58例(84.1%,58/69),其中恶性23例、良性35例。常规超声与常规超声结合SWE图像诊断大涎腺肿瘤良恶性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5.9%、64.3%、65.2%和85.4%、82.1%、84.1%,AUC分别为0.651、0.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P<0.05)。Emean、Emax、Esd值鉴别大涎腺肿瘤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941、0.929、0.762,Emean、Emax优于Esd。分别以Emean=169.5 kPa、Emax=196.4 kPa、Esd=22.4 kPa为最佳临界值时,其相应特异度分别为92.7%、90.2%、80.5%,灵敏度分别为92.9%、89.3%、64.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2.5%、7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7%、86.2%、69.2%。结论SWE能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测得大涎腺肿瘤硬度,两者相结合诊断大涎腺肿瘤良恶性准确率明显提高,其中Emean及Emax诊断效能均较好,且均优于Esd。

  • 标签: 涎腺肿瘤 超声检查 剪切波弹性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IOL)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型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一个空白处理的Transwell小室作为对照组。人LECs细胞系SRA01/04培养于各组Transwell小室中,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中PCO早期病理表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根据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植入的IOL类型分为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并设置不植入IOL为空白对照组。应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IOL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并计算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应用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各组IOL后囊膜区细胞迁移数目并计算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结果模型组细胞培养48 h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后囊膜区可见细胞形成类似早期Soemmering环和小型Elschnig珍珠样小体等PCO特征性病理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迁移的细胞呈纤维状。对照组中均未见类似细胞分布及形态改变。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前囊膜区域单位面积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18.80±5.53、24.67±9.80和34.47±10.80,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56.43±9.00、162.20±16.38和121.30±12.01,IOL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2.02±1.94)%、(89.76±3.10)%和(86.27±4.54)%;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1.60±3.65)%、(70.14±5.35)%和(78.43±3.48)%。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少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数、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袢HydroSmart组和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成功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与C型袢HydroSmart IOL、C型补偿袢Hydrophobic IOL相比,HydroSmart平台板式袢IOL能更有效抑制LECs的迁移。

  • 标签: 白内障 后囊膜混浊 细胞迁移抑制 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上皮细胞 体外囊袋模型
  • 作者: 李阳 龙梅娟 李延婷 焦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053
  • 简介:摘要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患者多存在胃肠道症状,其胃肠道菌群组成及部分菌群的丰度常发生改变,且菌群代谢活动可能与FMS的症状轻重有关。采用中药调理肝脾、传统功法调畅气机治疗FMS,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代谢有关。

  • 标签: 纤维肌痛 肠道菌群 微生物-肠-脑轴 中医 机制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从肝组织病理角度初步探讨下调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上限对国内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并完成肝活检的123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以2018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指南建议的ALT正常值上限(男35 U/L,女25 U/L)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正常值高位组(HNALT,ALT处于AASLD与国内标准之间)和正常值低位组(LNALT,ALT低于AASLD指南设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肝组织学显著改变(G/S≥2)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存在G/S≥2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68例(55.3%)存在肝组织学显著病变。LNALT组83例患者,G≥2、S≥2以及G/S≥2的患者分别为35(42.2%)、26(31.3%)和39例(47.0%),HNALT组40例患分别为27 (67.5%)、21 (52.5%)和29例(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28、5.126和7.107,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χ2=7.107)、白蛋白水平(t=2.248)、谷氨酰基转移酶(Z=-2.885)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t=-3.152)是影响患者肝组织学发生显著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OR=3.492,95%CI 1.369~8.907)和国际标准化比值(OR=1.529,95%CI 1.054~2.218)是患者发生肝组织学显著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调ALT正常值上限将有利于识别潜在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建议对ALT处于正常值高位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检查,以评估肝组织学病变情况,必要时予以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脏活组织检查 丙氨酸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石河子地区近十年结肠镜下成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结直肠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的变化趋势。方法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结肠镜检查的病例纳入调查,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病历资料,具体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及结直肠腺瘤或CRC的部位、数量、大小和病理类型等。主要观察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进展期腺瘤和CRC的检出率,包括10年总体检出率以及前五年(2010—2014年)总体检出率和后五年(2015—2019年)总体检出率。结果共纳入50 645例,经排除标准排除14 931例,最终共35 714例纳入数据分析。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进展期腺瘤和CRC的10年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7.65%(6 302/35 714)、4.45%(1 589/35 714)和3.71%(1 324/35 714)。结直肠腺瘤后五年总体检出率[20.33%(4 565/22 457)]高于前五年[13.10%(1 737/13 257)];结直肠进展期腺瘤后五年总体检出率[4.69%(1 053/22 457)]高于前五年[4.04%(536/13 257)];CRC后五年总体检出率[3.30%(741/22 457)]低于前五年[4.40%(583/13 257)]。结论石河子地区2015—2019年结直肠腺瘤检出率较2010—2014年有较大幅度升高,结直肠进展期腺瘤检出率较2010—2014年有小幅升高,而CRC检出率较2010—2014年有小幅下降,由此推测结肠镜检查发现并切除结直肠腺瘤对降低CRC发病率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结直肠癌 结直肠腺瘤 检出率
  • 作者: 李阳 贾园 肖语雅 王辉 赵亚云 张永锋 焦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北京 10005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044,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病科,深圳 51803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哈尔滨 150007,河北省中医院风湿病科,石家庄 0500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患者的就诊现状及诊断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制定"FMS诊断情况表",记录患者人口学指标及既往就医经历,统计误诊和漏诊的比例和被误诊为的疾病,并根据患者既往诊断情况,将患者分为误诊组(调查前被误诊者),漏诊组(调查前未诊断者)及既往诊断组(调查前已确诊者),统计误诊组和漏诊组的人口学特点、就诊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并与既往正确诊断组进行比较,探讨患者被漏诊或误诊的原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共277例患者参与调查。仅53例(19.1%)患者既往被正确诊断,63例(22.7%)患者曾被误诊,161例(58.1%)患者曾被漏诊。从首次症状出现到确诊平均病程约(51.0±81.2)个月。常被误诊为OA(21例,33.3%)、RA(13例,20.6%)、腰椎病(12例,19.0%)、焦虑抑郁状态(11例,17.4%)等。在人口学特点方面,既往正确诊断组平均年龄较低为(44±13)岁(t=8.64/9.20,P<0.05);在职比例较高,为56.6%(χ2=3.96/4.95,P<0.05),月收入较高,>10 000元的比例为47.2%(χ2=7.10/6.87,P<0.05),学历也较高,高学历(大学或大专以上)比例(62.3%)(χ2=7.12,P<0.05)。在就诊情况方面,漏诊组其他医疗机构的就诊率更高,为6.3%;就诊医生人数也更少。在病情方面,漏诊组的弥漫疼痛指数(WPI)评分、FM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评分更低(χ2=8.94/5.28,P<0.05)。结论目前国内FMS的诊断情况不容乐观,诊断时尤要注意与OA、RA、颈腰椎疾病和心理科疾病进行鉴别。加强科普力度,提高基层患者对本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各科医生,尤其是骨科、针灸科和疼痛科等专业医生对本病的认识,重视向风湿科转诊等都是降低本病误诊和漏诊的关键。

  • 标签: 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症 误诊 漏诊 横断面调查
  • 简介:摘要胸部爆炸伤是现代战伤和恐怖袭击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也是爆炸伤中致死率最高的伤类之一,大部分严重胸部爆炸伤患者死于受伤早期和院前转运途中,故对其紧急救治特别重要。目前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且临床上缺乏胸部爆炸伤救治规范。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针对胸部爆炸伤的分型、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的关键技术和处置策略制订本指南,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爆震伤 胸部损伤 急救 急救医疗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14岁[(7.4±2.7)岁]。49例采用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6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闭合复位失败改行切开复位患者比例(下文统称切开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观察两组术后2个月并发症情况(如感染及克氏针针尾激惹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12个月[(6.2±2.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62.4±21.4)min、(34.8±7.1)次,明显长于或多于研究组的(31.2±14.1)min、(22.5±5.1)次(P<0.05或0.01)。对照组切开率为17%,而研究组为0(P<0.01)。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0.8)周和(4.6±0.6)周(P>0.05)。按Flynn评分,末次随访时对照组肘关节优良率为89%,其中优2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研究组肘关节优良率为94%,其中优41例,良5例,可3例,差0例(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克氏针针尾激惹。结论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切开率。

  • 标签: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前用于反映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数已经超过10种,从最初的BIS到现在的多种指数,诸如意识指数、麻醉深度指数、熵指数、听觉诱发电位、相位滞后熵等。这些指数因算法不同而各有特点。文章重点介绍这些监测指数的基本原理、监测不同麻醉药镇静深度时的准确性、抗干扰因素、反映意识状态改变的即时性等,以及以BIS为对照的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麻醉深度 监测 意识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 熵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 相位滞后熵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的使用对糖尿病患者行PET/CT检查时肠道摄取18F-氟脱氧葡萄糖(FDG)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年龄38~86(62.9±12.4)岁。根据使用的降血糖药物将患者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收集同期以健康体检或肿瘤筛查为检查目的的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38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16名,年龄16~82(55.0±13.0)岁。对肠道PET/CT图像的18F-FDG摄取程度进行视觉评级,并测量各段肠道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受检者性别的差异;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3组间肠道摄取程度的视觉评级并进行成对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肠道各段和右侧股直肌SUVmax的差异,并采用LSD-t检验进一步行组间比较。结果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肠道的18F-FDG摄取程度视觉评级与对照组和胰岛素治疗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5.988、21.548,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组除十二指肠外,空肠(2.23±0.51对2.60±0.57)、回肠(2.19± 0.66对2.95±1.66)、升结肠(2.65±1.03对4.56±3.09)、横结肠(2.09±0.83对3.37±2.15)、降结肠(2.37±1.06对4.72±3.51)、乙状结肠(2.74±1.12对5.26±3.34)、直肠(3.40±1.06对5.74±3.27)的SUVmax均明显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3~4.699,均P<0.01)。与胰岛素治疗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组的空肠(2.26±0.41对2.60±0.57)、回肠(2.13±0.58对2.95±1.66)、升结肠(2.84±1.15对4.56±3.09)、乙状结肠(3.79±2.68对5.26±3.34)、直肠(3.89±2.34对5.74±3.27)的SUVmax均明显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2~2.977,均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肠道摄取18F-FDG增加,而胰岛素对肠道摄取18F-FDG的影响较小。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 糖尿病 二甲双胍 胰岛素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工程的整体布局不断优化,而集中供热供冷的区域办公楼暖通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着重阐述了集中供热供冷地区办公楼暖通工程的施工技术要点,并就如何改进施工质量进行了探讨,以供同类项目参考。

  • 标签: 集中供暖供冷的区域办公楼 暖通工程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相应建筑工程项目也不断增多,并对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特别在工程造价管控方面,做好该项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工程施工各项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还能够根据所掌握的各环节施工信息,对工程建设成本费用进行准确估算,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也能提前协调和控制,使建筑工程施工更加有序和高效地完成,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 标签: 建筑工程 造价特点 动态 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