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儿童A族链球菌(GAS)M蛋白基因(emm基因)型别及药敏特征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2019年、2021年北京市16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哨点医院儿童临床诊断猩红热及咽部感染病例咽拭子样本分离的GAS菌株。采用PCR扩增及测序进行emm基因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0种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收集GAS菌株557株,检测到11种emm基因型(emm1、emm3、emm4、emm6、emm11、emm12、emm22、emm75、emm89、emm128、emm212)。其中emm1型42.73%(238/557株),emm12型48.65%(271/557株),其他emm型8.62%(48/557株)。emm1、emm12、其他emm型2018年分别为37.50%(105/280株)、57.14%(160/280株)、5.36%(15/280株);2019年分别为49.05%(129/263株)、39.54%(104/263株)、11.41%(30/263株);2021年分别为28.57%(4/14株)、50.00%(7/14株)、21.43%(3/14株)。2018年和2019年≤6岁儿童组中感染emm12型的构成比均高于>6岁儿童组(62.50%比46.88%,46.36%比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82、6.973,均P<0.05)。选取225株GAS进行药敏检测,结果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利奈唑胺、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万古霉素7种抗生素敏感率均为100.00%,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018年88.57%(93/105株)、87.62%(92/105株)、86.67%(91/105株);2019年94.34%(100/106株)、94.34%(100/106株)、87.74%(93/106株);2021年3种抗生素耐药率100.00%(14/14株)。2018年青霉素MIC50、MIC90均为0.03 mg/L;2019年分别为0.03 mg/L、0.06 mg/L;2021年均为0.06 mg/L。225株GAS中207株存在耐药,且均为联合耐药,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三重耐药占94.69%(196/207株),红霉素-克林霉素双重耐药占4.35%(9/207株),红霉素-四环素双重耐药占0.97%(2/207株)。结论北京市2018年、2019年、2021年儿童GAS的emm基因型别多样,优势基因型为emm12与emm1,以emm12为主导流行型别。GAS菌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维持较高耐药率,对青霉素等抗生素保持敏感,但青霉素MIC50和MIC90呈递增趋势。

  • 标签: A族链球菌 emm基因 药敏试验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孕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于35~37孕周时采取荧光定量PCR进行GBS DNA检测的1 149例晚孕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81,GBS DNA呈阳性)与对照组(n=1 068,GBS DNA呈阴性)。对研究组GBS感染孕妇,采取产时抗菌药物预防(IAP)措施。收集2组受试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孕次、产次、流产史、分娩方式,分娩孕龄与人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维生素D含量,妊娠期糖尿病(GDM)、胎膜早破与产后出血发生情况,以及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第4周GBS感染随访结果,并采用成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晚孕期孕妇GBS感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通过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文号:[2016]伦审批第001号)。结果①2组孕妇中,初产妇与经产妇构成比、流产史、GDM发生率、血清维生素D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构成比与分娩时BMI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45,χ2=69.972、P<0.001,t=7.054、P<0.001)。②晚孕期孕妇GBS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时BMI≥25 kg/m2与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均为晚孕期孕妇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01、6.137,95%CI:1.782~4.722、3.737~10.078,均为P<0.001)。③研究组孕妇产褥期感染、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7%(3/81)与4.9%(4/81),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9/1 068)与1.0%(11/1 06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χ2=6.150、P=0.013)。④研究组孕妇分娩的81例新生儿的出生后1周GBS阳性率为53.1 %(43/81),早发型GBS肺炎发生率为2.5%(2/81)。结论分娩时孕妇BMI≥25 kg/m2与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均为其GB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晚孕期孕妇GBS感染可导致其产褥期感染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增高。

  • 标签: 妊娠末期 链球菌,无乳 危险因素 妊娠结局 抗菌药物预防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方法2011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多黏菌素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药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分别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结果从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共筛选出14株(1.02%)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10株多黏菌素菌株的MgrB发生氨基酸替换(K2E、F28C),9株菌株的PhoQ发生氨基酸替换(D150G)。所有耐药菌株中均未检测到mcr、crrB等基因,与标准菌株相比,耐药菌株的pmrH和pmrD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增加。分子流行病学结果显示,14株耐药株分为9种序列型;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表明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高的毒力。结论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多存在mgrB和phoQ基因突变,且mgrB基因突变可能在菌株毒力的变化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中的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之间同源性较低。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多黏菌素耐药 耐药机制 分子流行病学 毒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肺炎链球感染致坏死性肺炎(SPNP)的临床资料、炎症指标及影像学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SPNP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收集同时期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坏死性肺炎(MPNP)的患儿,比较2组患儿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等情况的差异,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寻找SPNP的预测指标。结果共收集20例SPNP患儿,40例MPNP患儿。与MPNP组患儿相比,SPNP组患儿年龄小[2.69(1.30~7.00)岁比5.00(1.00~11.00)岁],住院时间长[28.00(20.75,33.75) d比15.50(11.00,20.50) d],更易出现低氧血症[45.0%(9/20例)比2.5%(1/40例)],合并肺外并发症[60.0%(12/20例)比17.5%(7/40例)],且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34.40(22.48,44.17)×109/L比14.26 (10.04,19.4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8(0.78,0.91)比0.76(0.62,0.81) ]、C反应蛋白(CRP)峰值[195.5(166.50,237.75) mg/L比77.9 (45.33,123.50) mg/L]及降钙素原(PCT)[2.82(0.67~5.61)μg/L比0.18 (0.12,0.50) μg/L]明显升高,清蛋白[(27.93±2.53) g/L比(32.99±3.54) g/L]及前清蛋白[(0.09±0.05) g/L比(0.19±0.05) g/L]明显降低,且影像学出现坏死性病变的时间更早[(9.10±2.69) d比(20.12±4.3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NP组19例(95%)存在胸腔积液,其中14例(70%)行胸腔闭式引流,1例(5%)行胸腔穿刺术。MPNP组24例(57.5%)患儿存在胸腔积液,10例(25%)行胸腔穿刺术。SPNP组患儿胸腔积液中白细胞计数[41 319.0(13 974.25,125 991.75)×106/L比867.5(779.75,976.25)×106/L]和乳酸脱氢酶[19 332.50(15 454.25,24 307.50) U/L比2 711.50(2 012.00,2 968.25) U/L]明显高于MPNP组,而葡萄糖[0.28(0.25,0.36) mmol/L比6.90(6.48~6.99) mmol/L]和胸腔积液pH值(7.07±0.11比7.43±0.5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峰值和PCT 4个独立因素可作为预测SPNP有价值指标,临界值分别为17.66×109/L、0.847、157.50 mg/L、1.54 μg/L。结论儿童坏死性肺炎病情重,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当坏死性肺炎患儿白细胞计数>17.6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47,CRP峰值>157.50 mg/L,PCT>1.54 μg/L时,应警惕可能为SPNP。

  • 标签: 儿童 肺炎链球菌 肺炎支原体 坏死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MALDI-TOF MS技术的临床微生物鉴定仪快速鉴定高毒力ST17亚型B组链球菌(GBS)的分类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至2018年全国多中心新生儿侵袭感染GBS菌235株,采用45株ST17菌和50株非ST17菌(20株ST19、15株ST12和15株ST10)主要ST亚型作为建模组,余下40株ST17、16株ST10、17株ST12和17株ST19为验证组,其他少见ST亚型菌50株视为模型分类观察组。以Bruker质谱仪采集菌株质谱图,通过ClinProTools 3.0软件用遗传算法(GA)进行建模、验证和差异肽峰筛选。结果ST17-GA法分类模型对建模菌株谱图识别率为99.4%,交叉验证值为96.9%。10个差异肽峰中,两个主要肽峰m/z 2 956和m/z 5 912权重均>1,而其他8个肽峰权重均<0.5。以90株主要ST亚型菌验证,仅1株ST17型菌被错判为非ST17,余下89株ST17与非ST17菌模型判断均正确,ST17型分类模型的诊断效能达98.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5%、100%,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8.0%。模型对其他50株少见ST型菌分类显示,21株(42.0%)被误判为ST17亚型。结论成功建立高毒力ST17型GBS菌的MALDI-TOF MS快速鉴定模型,并显示较好的诊断效能。

  • 标签: B组链球菌 MALDI-TOF MS 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al,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细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GBS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起病日龄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组(<7 d)和晚发型败血症组(≥7 d)。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共纳入GBS败血症新生儿42例,其中早发型组24例,晚发型组18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窒息、胎膜早破(>18 h)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孕母产前GBS阳性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多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58.3%),主要并发症为肺炎(66.7%)、休克(41.7%);晚发型组首发症状以高热(72.2%)、黄疸(61.1%)为主,主要并发症为脑膜炎(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治愈19例(79.2%),好转4例(16.7%),死亡1例(4.2%);晚发型组治愈12例(66.7%),好转4例(22.2%),死亡2例(11.1%)。4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青霉素敏感,未发现GBS耐药菌株。结论早发型GBS败血症多以呼吸道症状急性起病,易合并肺炎、休克。晚发型多以发热、黄疸急性起病,易合并细菌性脑膜炎。

  • 标签: 婴儿,新生 链球菌,无乳 脓毒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新型高压PICC导管用于CT增强检查对比剂通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完成新型高压PICC管(Power PICC SOLO)置管且需要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组,其中选用新型高压PICC管作为对比剂注射通路的患者30例为PICC管组,其余30例患者为常规组,采用放射科常规高压静脉留置针作为对比剂通路。进行CT增强扫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检查图片质量,包括总体和肝脏、肺血管质量以及侧支、伪影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和图片总体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两组伪影评价中,PICC管组的锁骨下动脉、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分值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常规组的侧支血管及反流情况显著低于PICC组(P<0.01)。结论新型高压PICC作为影像增强检查对比剂注射通路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图像质量好。

  • 标签: 耐高压PICC CT 影像检查 对比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和杀菌抗体检测(SBA)评价重组H因子结合蛋白(factor H binding protein,fHBP)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并合成fHBP序列,连接至pET43.1a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两个亚家族的重组fHBP蛋白,fHBPA和fHBPB,经过纯化后免疫家兔和小鼠,通过ELISA和SBA试验检测免疫抗血清效价和B群脑膜炎球菌流行菌株的杀菌滴度。结果fHBP免疫兔血清效价均大于2.0×106,免疫小鼠血清效价高于1.0×106。69株流行株SBA试验中fHBP免疫兔血清对41株A亚家族和20株B亚家族均有大于1∶128杀菌滴度,亚家族靶菌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fHBPA小鼠血清对A亚家族流行株Nm210902、Nm211009、Nm450522平均滴度为1∶1 024、1∶608、1∶861,对Nm510703、Nm311304、Nm431002流行株的滴度为1∶234、1∶861、1∶430;fHBPB小鼠血清对B亚家族流行株Nm311302、Nm311113和Nm321114的杀菌滴度分别是1∶2 896、1∶1 878和1∶430。而fHBPA和fHBPB混合蛋白质免疫鼠血清Nm210902、Nm510703和Nm311302平均滴度分别1∶876、1∶274、1∶1858,对3株靶菌均存在有效杀菌。结论fHBP免疫抗血清效价均在1.0×106水平以上,对61株B群流行株的杀菌滴度大于1∶128,对69株B群脑膜炎球菌流行株有94.2%的保护效果。

  • 标签: 重组fHBP蛋白 SBA 抗血清 脑膜炎球菌流行株 杀菌滴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B族链球菌(GBS)定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567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入组孕妇均取阴道下1/3处内阴分泌物进行GBS培养与筛查,依据GBS筛查结果,将入组孕妇分为GBS阴性组(8例)、GBS阳性组(559例)。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并分析妊娠结局与GBS定植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孕周、产次、孕次、流产史、居住区域、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BS阳性组孕妇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BS阴性组[5/8比7.69%(43/559)、3/8比5.01%(28/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孕妇GBS定植与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呈正相关(r = 0.632、0.573,P<0.05)。结论妊娠晚期GBS定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加强GBS筛查,对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妇 链球菌,无乳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2019年6月5日,1例36岁女性患者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进行吸脂和脂肪填充术,术后8 h发生停乳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脓毒性休克。由于发现较早和及时抢救治疗,并转往北京协和医院,经急诊科、整形外科、ICU等多科室联合治疗,虽然患者病情凶险而反复,但最终得以成功救治,痊愈出院。作者对患者抢救和治疗的经过作了详细回顾,并对此类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脂肪切除术 自体移植物 皮下脂肪 停乳链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不同耐药基因型(OXA-48及KPC)的临床特征,旨在找到其内在差异,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分离出CRKP菌株的患者共44例,剔除同一患者分离的重复菌株,并根据产生碳青霉烯酶的不同分成KPC组及OXA-48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耐药特性等指标。结果携带KPC酶14例,占31.8%;携带OXA-48酶27例,占61.4%;携带IMP酶2例,占4.5%;未携带碳青霉烯酶1例,占2.3%;其余型耐药基因未检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XA-48组与KPC组患者感染前住院时间,是否入住ICU≥7 d,感染前基础疾病及留置中心静脉置管、胸腔引流管、胃管、尿管,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及内窥镜手术,分离出CRKP之前使用的药物情况及90 d全因死亡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XA-48组和KPC组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5.6%、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OXA-48组和KPC组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6.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CRKP感染的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死亡率较高,不同基因型CRKP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CRKP不同基因型对于不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存在异质性,临床制定抗感染方案应结合耐药基因情况个体化治疗。

  • 标签: 克雷伯菌,肺炎 碳青霉烯酶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合酶-1(HO-1)信号通路在右美托咪定减轻小胶质细胞糖剥夺-复复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BV-2小胶质细胞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以1.5×104个/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200 μl/孔)或以2×105个/ml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每孔2 ml),置于37 ℃、含5%CO2-21%O2-74 %N2的正常培养箱中培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30):正常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糖剥夺/复复糖组(OGD/R组)、糖剥夺/复复糖+右美托咪定组(OGD/R+D组)和糖剥夺/复复糖+右美托咪定+ML385组(OGD/R+D+ML组)。C组在正常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6 h;D组加入终浓度为10 μmol/L的右美托咪定孵育2 h,随后在正常培养箱中培养26 h;OGD/R组、OGD/R+D组、OGD/R+D+ML组更换为无糖DMEM培养基,置于37 ℃、含5%CO2-1%O2-94 %N2的培养箱中培养2 h,然后换为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在正常培养箱中培养24 h;OGD/R+D组和OGD/R+D+ML组于糖剥夺前2 h时加入终浓度为10 μmol/L的右美托咪定,OGD/R+D+ML组于加入右美托咪定前30 min时,加入终浓度为4 μmol/L的Nrf2抑制剂ML385。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上清液TNF-α、IL-6和IL-10的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Nrf-2、细胞Nrf-2和HO-1表达,RT-PCR法检测细胞HO-1 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OGD/R组和OGD/R+D组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和上清液TNF-α、IL-6、IL-10浓度升高,细胞核Nrf2、细胞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D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GD/R组比较,OGD/R+D组细胞活力和上清液IL-10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和上清液TNF-α、IL-6浓度降低,细胞核Nrf2、细胞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OGD/R+D+ML组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GD/R+D组比较,OGD/R+D+ML组细胞活力和上清液IL-10浓度降低,细胞凋亡率和上清液TNF-α、IL-6浓度升高,细胞核Nrf-2、细胞Nrf2、HO-1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减轻小胶质细胞糖剥夺-复复糖损伤的机制与促进Nrf2/HO-1信号通路激活,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小神经胶质细胞 再灌注损伤 NF-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mouse neuro-blastoma N2a, N2a)细胞糖剥夺/复(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 OGD/R)损伤时小泛素类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3(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proteins specific protease 3, SENP3)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N2a细胞并予以OGD/R处理,建立模拟大脑缺血/再灌注的OGD/R模型以及亚低温模型;将N2a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孔):假手术组(S组)、OGD/R组和糖剥夺/复+亚低温组(OGD/R+HT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OGD/R后N2a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率检测OGD/R后N2a细胞毒性,Hoechst33258染色观察N2a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测定SENP3的蛋白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OGD/R组和OGD/R+HT组细胞存活率下降、LDH释放率升高、凋亡细胞数量增多、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ODG/R组比较,OGD/R+HT组细胞存活率升高、LDH释放率降低、凋亡细胞数量减少、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减轻N2a细胞OGD/R损伤机制与抑制SENP3的表达有关。

  • 标签: 亚低温 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氧糖剥夺/复氧 小泛素类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牛奶对金黄地鼠皮脂分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金黄地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全脂牛奶组予全脂牛奶灌胃,脱脂牛奶组予脱脂牛奶灌胃,2.5 ml/次,2次/d,连续4周;于干预开始后第0、7、14、21、28天测量金黄地鼠双侧皮脂腺斑最大横径及纵径,计算皮脂腺斑的面积;末次灌胃24 h后剪下各组金黄地鼠双侧皮脂腺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脂腺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信号通路表达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成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金黄地鼠各组间皮脂腺斑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96,P= 0.417)。脱脂牛奶组IGF-1表达(0.39 ± 0.03)显著高于空白组(0.35 ± 0.03)及全脂牛奶组(0.33 ± 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3.82,P值分别为0.021、0.002);与空白组(0.36 ± 0.02)相比,脱脂牛奶组SREBP-1表达显著升高(0.42 ± 0.04,t= 2.64,P= 0.021);与空白组ACC-1表达(0.34 ± 0.03)相比,全脂牛奶组(0.40 ± 0.03)及脱脂牛奶组(0.40 ± 0.05)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2.39、2.47,P值分别为0.031、0.026)。结论牛奶可能通过IGF-1/SREBP-1/ACC-1信号通路促进金黄地鼠皮脂分泌。

  • 标签: 寻常痤疮 金仓鼠 皮脂腺 皮脂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质1 乙酰CoA羧化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足口病损害的临床和皮肤镜表现。方法分析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例手足口病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损害的特点。结果手足口病损害临床表现为周皮肤干燥(12例)、空鼓区(11例)、断裂(11例)、Beau线(4例);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12例)、分层(12例)、横行条纹(10例)、纵行条纹(8例),母质褐色背景(11例)、毛细血管扩张(7例),周脱屑(12例)、红色背景(10例)。结论手足口病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周皮肤干燥、空鼓区及断裂,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分层、横行条纹与纵行条纹,母质褐色背景、毛细血管扩张以及周皮肤脱屑与红色背景。

  • 标签: 手足口病 指(趾)甲疾病 皮肤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回顾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1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15例早期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115例早期黑素瘤患者按改良的ABCDEF标准并根据如甲板改变、溃疡、结节等临床表现评估后,73例按原位黑素瘤扩大切除,22例按Ⅰ、Ⅱ期黑素瘤扩大切除,20例按Ⅰ、Ⅱ期黑素瘤且有浸润风险方案扩大切除。随访6个月至9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原发灶复发;101例患者淋巴结B超检查未见异常;2例截指患者出现转移,其中1例死亡;失访12例。结论依据患者黑素瘤临床表现选择手术扩大切除方案治疗早期黑素瘤,可以在确保充分治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肢端正常功能,且不会出现原发灶复发。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指(趾)甲疾病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醋唑胺(methazolamide,MTZ)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NPH)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35例NPH患者,其中包括29例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和6例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sNPH)患者,上述患者因各种原因不适宜或拒绝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安慰剂组,给予口服MTZ或安慰剂25 mg,2次/d,1周后无不适增加至50 mg,2次/d治疗。口服前、口服1月后分别进行10 m步态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分级量表(iNPHGS)评分、头MRI检查,口服3个月后进行iNPHGS评分。主要疗效终点为用药后3个月iNPHGS评分,次要疗效终点为用药后1个月上述各项评分。结果35例NPH患者中28例进入最终分析。药物组18例,安慰剂组10例。用药1月后药物组MOCA评分[(16.2±8.8)分和(14.8±8.7)分,t=-2.68,P=0.02]、10 m步态评分[(22.3±11.2)分和(25.6±12.9)分,t=2.76,P=0.02]、iNPHGS评分[(7.3±3.2)分和(8.1±3.5)分,t=4.08,P<0.01]均较基线改善;用药3个月后药物组iNPHGS评分(6.1±2.4)分较基线时(t=5.07,P<0.01)和1个月时改善(t=4.11,P<0.01);而对照组用药1个月和3个月后各项评分较基线均无明显改善(均P>0.05);用药1个月后药物组较对照组10 m步态评分、iNPHGS评分改善(均P<0.05);用药3个月后iNPHGS评分相对于基线水平较对照组改善(t=-4.41,P<0.05)。上述35例患者未出现低钾、酸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1.00)。结论醋唑胺可有效改善部分不能手术的NPH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醋甲唑胺 脑积水,正常压力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某布料加工作坊2020年8月1例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与检测。患者因双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就诊,临床诊断双眼甲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取车间现场使用的胶水、溶剂、洗机水、固化剂进行挥发性有机组分定性分析,均检出乙酸酯,相对百分比分别为42.56%、66.67%、46.43%、41.63%。判断患者为职业性急性乙酸酯中毒,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意识,增加工人职业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 标签: 中毒 乙酸甲酯 职业暴露 加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