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糖尿病合并桥小脑角区占位患者心理状况。[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14名患者进行心理以问卷星的形式进行调查,并针对现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获得数据中人群有33人(28.94%)有焦虑表现,其余人均正常。以上调查糖尿病合并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焦虑评分结果显示,33名调查对象中为轻度焦虑:24人(72.73%),中度焦虑:5人(15.15%),重度焦虑;4人(12.12%)。[结论]接受调查的大部分人心理状态良好,与大家在疫情期间受到各种关怀,通过网络,电视更新疫情期间的数据,防护知识,人文关怀有关,减轻了糖尿病合并桥小脑角区占位患者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

  • 标签: 新型冠状肺炎,糖尿病,肿瘤,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脑出血共济失调患者中针灸联合康复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50例小脑出血共济失调患者为对象,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25例,分别比较每组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满意度60.0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100.00%,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灸联合康复早期介入治疗 小脑出血共济失调 疗效 研究 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微导管介入化疗治疗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的短期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48例肺癌小脑转移瘤病症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均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均对其采用微导管介入化疗方式进行治疗,每间隔4周进行一次治疗,连续进行两次介入化疗,分析近期疗效。结果 经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两次介入治疗,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数量为10例,病症部分缓解的患者数量为15例,病情稳定的患者数量为20例,病症发展的患者数量为3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45/48)。结论 对肺癌小脑转移瘤患者应用微导管介入化疗方式进行干预,有利于优化疗效,提升预后质量。

  • 标签: 微导管介入化疗 肺癌小脑转移瘤 短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桥小脑角占位术后饮水呛咳患者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应用后的效果。方法:以54例桥小脑角占位术患者作为本研究的主要对象,选取与本院,并采用平均数据法分到参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早期护理干预)分析护理中的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饮水呛咳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进行桥小脑角占位术后护理,可减少饮水呛咳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 标签: 桥小脑角占位术 饮水呛咳 早期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单一小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结直肠癌单一小脑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结直肠癌单一小脑转移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文中4例患者均以颅高压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给予积极治疗,颅高压症状缓解,共济失调改善不佳。头颅MRI均表现为T2W1呈高信号、T2加权呈低信号,增强后强化,瘤周水肿。脑转移生存时间4-22月。均为左半结肠,伴有较差的KPS评分、长期总生存(mOS 53.5月)。3例伴有长期肺转移生存(mLMOS 19月)及KRAS突变,其中1例同时伴有多线化疗史,预后最差。3例患者放疗同步贝伐珠单抗,放疗顺利。1例因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无法使用抗VEGF靶向治疗,放疗过程水肿严重被迫停止放疗。[结论]结直肠癌单一小脑转移相对罕见,预后极差,针对临床有脑转移高危风险患者,尽早行头颅MRI检查,并采用综合抗肿瘤治疗模式。

  • 标签: 结直肠癌 小脑转移 临床诊疗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接受肿瘤切除手术后为其实施护理的相关效果。方法:随机划分49例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后患者为对照组(n=24)与观察组(n=25),比较两组情绪状态、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NIHSS评分、SSA评分、面神经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对于调节患者不良情绪,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面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有积极确切效果。

  • 标签: 桥小脑角区肿瘤 肿瘤切除手术 术后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并发小脑幕裂孔疝患者继发枕叶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后急性小脑幕裂孔疝患者。对枕叶梗死组与非枕叶梗死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继发枕叶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0例小脑幕裂孔疝患者,男性127例(84.7%),女性23例(15.3%);中位年龄37岁(四分位数间距19~55岁,范围7~84岁);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41±0.16)分。34例(22.7%)患者术后继发枕叶梗死。枕叶梗死组术前休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术前瞳孔情况、脑疝持续时间、环池显影程度、中线偏移程度、血肿类型以及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程度与非枕叶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程度[优势比(odds ratio, OR)1.66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36~2.076;P<0.001]、术前休克(OR 53.191,95% CI 6.724~420.748;P<0.001)以及环池显影程度(OR 32.108,95% CI 5.155~200.00;P<0.001)为急性小脑幕裂孔疝患者发生枕叶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脑后动脉P2段移位程度、术前休克和环池显影程度是颅脑外伤并发小脑幕裂孔疝患者继发枕叶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脑后动脉P2段以远血管在脑疝后被延展牵拉形成的急性机械性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继发枕叶梗死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术前休克导致的全脑缺氧内环境对后期枕叶梗死形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环池显影程度则可能是术后枕叶梗死形成的良好临床预警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枕叶 脑疝 脑损伤,创伤性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Lhermitte-Duclosdisease,LDD)的病理和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LD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8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MRI表现为病灶多呈T1WI等低信号相间的条纹状或层状结构,T2WI为高信号区域内有低信号的条纹状。病理学检查:小脑叶片增大,板层结构异常,分子层增宽,蒲肯野细胞层及颗粒细胞层内散在分布形态异常、发育不良的神经元。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NSE、Syn、NeuN、CsA阳性,GFAP阳性,Ki-67增殖指数<1。手术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均改善。结论LDD的影像学特征为,MRI上病灶呈条纹状或层状结构的“虎斑纹征”;病理特点为肿瘤与正常组织呈层状结构,发育不良的神经节细胞取代颗粒细胞,使分子层增厚,浦肯野细胞减少或消失。治疗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患者的预后良好,术后无需放化疗。

  • 标签: 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 MRI 病理学 免疫组化 Cowden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钻孔抽吸引流术治疗小脑出血。方法应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针,在CT片定位确定钻孔部位,对24例小脑出血病人行微创钻孔抽吸引流术。结果24例小脑出血,痊愈4例,好转18例,死亡2例。结论微创钻孔抽吸引流术治疗小脑出血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微创钻孔抽吸引流术 小脑出血 CT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大型及巨大型桥脑小脑角(CPA)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操作要点及术后治疗.方法对25例大型及巨大型CPA脑膜瘤采用扩大枕下入路实施手术,行肿瘤全切18例,大部分或部分切除7例.结果24例存活,死亡1例.经7月到6年随访,显示症状明显改善17例,保持术前状态3例,颅神经损害加重4例.肿瘤复发3例.结论经病变侧扩大枕下入路,改进操作方式及加强术后治疗,能比较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桥脑小脑角 脑膜瘤 显微手术 临床征象 病理类型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30例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患者血肿清除率,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进行随访。比较治疗前后GCS评分、Fugl-Meyer评分的差异。结果:患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91.56±4.20)%,术后3个月GOS分级为:恢复良好19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1例。与术前相比较,术后患者GCS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内镜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时机、方法及疗效。对27例行微创穿刺引流、脑室外引流治疗的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疗效满意,临床治愈16例,好转7例,死亡4例。结论微创穿刺引流联合脑室外引流及尿激酶灌注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并能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小脑出血 小脑半球 蚓部 微创穿刺 脑室外引流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后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被认为是一种“经典的”基底节疾病,故大多数关于PD的研究都集中在基底神经节,而小脑常被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证据均表明小脑在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发现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均存在明显的改变,且这些改变与运动、认知、睡眠功能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的改变进行总结,结果发现PD患者小脑存在明显的灰质萎缩,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自发性神经元活动的异常以及灌注模式的改变等。但是目前为止,有关PD患者小脑结构与功能MRI改变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还没有一种有关PD特异的萎缩模式或相关的特异性影像指标。未来有望从小脑的角度出发,寻找早期诊断PD的敏感性神经影像生物标记物。

  • 标签: 帕金森病 病理机制 小脑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结构:脑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和1.5TMRI两种辅助检查方法诊断小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小脑膜瘤患者共40例,将CT和1.5TMRI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针对小脑膜瘤的诊断,CT和1.5TMRI两种辅助检查方法相比,CT的漏诊率相对较1.5TMRI漏诊率高。结论1.5TMRI对小脑膜瘤的诊断优于CT对小脑膜瘤的诊断,应用1.5TMRI检查后,患者的病灶检出率较高,漏诊率较低,应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CT 1.5TMRI 小脑膜瘤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定向软通道穿刺联合侧脑室引流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0例小脑出血患者,将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给予治疗组患者定向软通道穿刺联合侧脑室引流手术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用定向软通道穿刺手术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ADL,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定向软通道穿刺联合侧脑室引流治疗小脑出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小脑出血 定向软通道穿刺 侧脑室引流 临床
  • 简介:摘要针对1例右小脑髓母细胞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为患者提供用药安全监护。临床药师应与临床紧密结合,不断的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巩固专业知识,更好的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 标签: 临床药师 右小脑髓母细胞瘤 化疗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经乳突后枕下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病变的微创手术技术.方法采用乳突后发际内皮肤切口4~5cm,在枕部作骨窗开颅2.5cm×2cm,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治疗桥小脑角病变15例.结果15例桥小脑角病变中,听神经瘤8例(6例为巨大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脑膜瘤5例,均获全切除,神经功能保存完好;2例小脑前下动脉瘤准确夹闭瘤颈.结论乳突后枕下锁孔入路适合切除各种桥小脑角区肿瘤及血管性病变.

  • 标签: 显微手术 锁孔 桥小脑角区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 简介: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hereditaryspinocerebellarataxia)是一类单基因遗传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ataxia,SCA)最为常见。国外现已经报道30余种亚型。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构音障碍、眼球震颤、眼肌麻痹、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等,还可伴有神经系统以外的表现。国内外常见家系报道,本文报道以行走不稳及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且发病人数较多的一家系。

  • 标签: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家系报道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神经系统变性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构音障碍
  • 简介:目的总结外生型突入桥小脑角区胶质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外生型突入桥小脑角区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病灶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5例病理结果均为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WHOⅡ级)3例,高级别胶质瘤(WHOⅣ级)2例。术后生存时间为2~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结论突入桥小脑角区胶质瘤术前定性诊断困难,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正确的术前定性诊断;预后较颅内其他部位胶质瘤差,可能与后组颅神经并发症有关。

  • 标签: 胶质瘤 桥小脑角区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系统康复锻炼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于该院入院诊治的脑瘫患儿共87例进行研究,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n=44例)和对照组(n=43例),对照组实施系统康复锻炼治疗、研究组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育商变化情况、运动发育指数,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发育商较治疗前、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的运动发育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运动发育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各时点运动发育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5%和79.0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临床中脑瘫患儿实施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系统康复锻炼治疗,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发育水平提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电刺激 小脑顶核 系统康复 脑瘫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