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误诊为精神障碍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8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误诊为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精神症状特征、病程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共收集121例确诊为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筛选出误诊为精神障碍的43例。43例患者中,16例(37.2%)存在前驱症状,所有患者均有精神行为异常(100%),其中癫痫发作32例(74.4%)、意识水平下降13例(30.2%)、不自主运动21例(48.8%)、记忆力下降15例(34.9%)、言语功能障碍8例(18.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中枢性低通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8例(18.6%),各种不同症状可能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或相继出现,症状完全缓解或只留下轻微肢体障碍者38例,遗留精神异常和癫痫发作反复入院者5例,复发率占11.6%(5/43)。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极易误诊为精神障碍,延迟治疗会导致病程延长,预后不良。

  • 标签: 抗NMDA受体脑炎 免疫介导 精神障碍 首发症状 误诊 精神科 临床研究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监测危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水平指导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了227例危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分为监测组(n=92)、对照组(n=135)。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照组采取β受体阻滞剂治疗,监测组在患者NT-ProBNP水平指导下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监测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与对照组对比无意义,(P>0.05);监测组患者支架平均直径、支架长度、支架成功、支架平均数与对照组对比无意义,(P>0.05)。对照组的LABR、利尿剂、ACEI、等量卡托普利应用与监测组对比无意义,(P>0.05);对照组的等量呋塞米、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用剂量大于监测组,(P<0.05)。监测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与对照组对比无意义,(P>0.05);监测组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监测危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指导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对患者的评估以及药物疗效的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NT-ProBNP水平 β受体阻滞剂 心力衰竭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白细胞介素17A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目前,有多种白细胞介素17A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多个国家上市并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了明确疗效。然而,该类生物制剂在临床试验阶段及上市后,仍然有多项不良反应报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念珠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炎症性肠病等,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本文综述3种白细胞介素17A及其受体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ixekizumab和brodalumab的临床安全性。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白细胞介素17 受体,白细胞介素17 抗体,单克隆,人 药物毒性 感染 白色念珠菌
  • 简介:摘要:在当前的高中体育课堂中,多数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所持有的兴趣较低,甚至有很多学生都将体育课程作为休息课程,将它看作是繁重的文化知识学习中短暂的休息时间。随着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革新,目前课程的基本理念重点强调了:“只有让学生保持强烈的运动兴趣,才能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所以,要想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将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教学模式、内容、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变。

  • 标签: 高中 体育 兴趣激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组织对其细胞株雄激素受体的生物学作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R表达情况,利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Nanog表达结果。结果:在肿瘤组织中雄激素共刺激因子雄激素受体(AR)可能是各型乳腺癌治疗的新思路和新靶点;在肿瘤组织中雄激素共刺激因子例如ARA70和SRC等存在高表达的现象。结论:Analog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细胞的分化、转移和对新辅助治疗预后呈正相关,为揭示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活性机制提供证据,为后续乳腺癌靶向治疗精准靶点选择。

  • 标签: 乳腺癌 组织 细胞株雄激素受体 生物学作用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予以不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药物的疗效。方法:9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双盲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人数45例。所有患者均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药物治疗,对照组择取氯沙坦,观察组开展厄贝沙坦干预。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6%,且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如24h微量尿蛋白水平及尿蛋白定量等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

  • 标签: 早期糖尿病肾病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瘦素及其功能受体Ob-Rb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表达特征。方法 在本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选取3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足部皮肤作为观察组,同时期患者30例正常足部皮肤作为对照组,给予两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两组的皮肤组织表皮真皮厚度以及Ob-Rb以及瘦素评分。结果 根据结果分析,观察者的Ob-Rb以及瘦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表皮层厚度高于对照组且真皮层厚度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瘦素 受体Ob-Rb 糖尿病足溃疡 定量表达
  • 简介:摘要:在临床当中骨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之后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对于已经转移的患者而言其效果有限。而靶向骨肉瘤相关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疗法这是当前前景较大的一种治疗方式,其中包含靶向HER-2、IL-11Rα、ROR1和GD2等骨肉瘤相关抗原的特异性CAR-T治疗,当前在一部分基础以及临床研究当中均有所研究,并且对于骨肉瘤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T细胞 骨肉瘤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β受体阻滞剂结合他汀类药物用于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择取4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时间区间:2020年2月至2020年11月,遵行双盲法原则完成平均分组,产生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β受体阻滞剂结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将两组的临床治疗疗效和治疗安全性展开分析比较。结果:接受联合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同比于对照组更高(P

  • 标签: β受体阻滞剂 他汀类药物 慢性心衰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P患者血清miR-148a-3p和miR-551b-5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间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2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MAP组(70例)、MSAP组(40例)和SAP组(42例),SAP组又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成生存组(25例)和死亡组(17例)。另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病当天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血清miR-148a-3p和miR-551b-5p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miR-148a-3p和miR-551b-5p表达水平对SAP预后判断的价值。采用Pearson法分析SAP患者血清miR-148a-3p与miR-551b-5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P组患者血清miR-148a-3p和miR-551b-5p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8±1.27比0.96±0.28,1.94±0.85比0.51±0.12,P值均<0.001)。SAP组血清miR-148a-3p及miR-551b-5p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MSAP组、MAP组(4.36±1.70比2.84±1.10、2.50±0.92,2.80±1.04比1.68±0.53、1.42±0.45,P值均<0.001)。死亡组血清miR-148a-3p及miR-551b-5p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5.30±1.95比3.47±1.40,3.62±1.37比2.08±0.91,P值均<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48a-3p与miR-551b-5联合判断SAP预后的AUC值明显高于miR-148a-3p、miR-551b-5p单项指标[0.943(95%CI0.886~0.997)比0.860(95%CI0.797~0.924)、0.822(95%CI0.765~0.880)],其灵敏度为98.3%,特异度为84.6%。相关分析显示,SAP患者血清miR-148a-3p与miR-551b-5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35,P<0.001)。结论AP患者血清miR-148a-3p及miR-551b-5p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对判断SAP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价值。

  • 标签: 胰腺炎 微RNAs miR-148a-3p miR-551b-5p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降钙素原(PCT)在脓毒症中的诊断与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就诊的脓毒症患者137例(脓毒症组)和有炎症感染但未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59例(非脓毒症组),再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2名(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入院28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48例)和存活组(89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GDF15、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并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入院第1、3、7天各个指标的水平,利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两个指标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脓毒症患者GDF15与PCT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2个指标对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价值。结果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的GDF15水平分别为3.22(1.39,6.31)、0.84(0.21,1.66)和0.11(0.09,0.13)μg/L,PCT水平分别为13.10(1.99,50.25)、0.24(0.13,0.68)和0.05(0.03,0.10)μg/L,CRP水平分别为115.80(26.40,184.07)、24.20(11.30,53.20)和0.50(0.50,2.76)mg/L,IL-6水平分别为68.26(21.59,255.46)、33.20(10.81,89.27)和8.82(7.33,11.23)ng/L,IL-10水平分别为11.30(5.88,25.50)、9.34(5.65,16.90)和4.94(4.31,5.31)ng/L,脓毒症组的GDF15、PCT、CRP和IL-6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U值分别为67.681、86.034、44.164和38.934,P均<0.05)和对照组(U值分别为136.475、138.667、120.701和100.886,P均<0.001),脓毒症组的IL-10与非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对照组(U=80.221,P<0.001)。脓毒症患者的GDF15和PCT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34(P=0.006)。死亡组和生存组的GDF15分别为5.49(3.60,8.25)μg/L和2.03(1.06,3.69)μg/L,PCT水平分别为26.45(11.23,94.25)μg/L和9.08(1.33,22.75)μg/L,死亡组的GDF15和PCT均显著高于存活组(U值分别为3 305.500和3 060.000,P均<0.001)。第1、3、7天死亡组的GDF15与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而CRP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3和第7天的IL-6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GDF15、PCT、CRP、IL-6和IL-10单独及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9、0.938、0.874、0.789、0.698和0.962;GDF15、PCT、CRP、IL-6和IL-10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脓毒症预后的AUC分别为0.774、0.716、0.522、0.623、0.520和0.839。结论GDF15和PCT在脓毒症的鉴别诊断和预后均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指标联合后临床价值更高,GDF15可能成为脓毒症的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脓毒症 生长分化因子15 降钙素原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进而加剧炎性反应,也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增殖、存活,从而诱导血管生成,促进组织修复等。VEGF信号系统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就VEGF信号系统在AL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进行综述,这对深入了解ALI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开发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提供新的途径,从而使迅速有效预防和治疗ALI、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成为可能。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急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FⅪ缺乏症患者的基因突变、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20年8月10日及2020年10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遗传性FⅪ缺乏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2例患者分别编号为患者1和2。根据2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检查,以及F11基因测序结果等,对患者进行诊断;根据其临床出血症状和程度,给予临床观察或者对症治疗。通过对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SNP)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确认基因测序分析检出基因突变是否为新发现基因突变。采用Mutation Taster、Polyphen-2及PROVEAN在线软件,对新发现的错义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预测。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1年2月28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与本研究患者F11基因突变相同或者相似的病例报道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2月28日。总结与本研究遗传性FⅪ缺乏症患者相关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出血表现。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与患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病史采集:患者1,男性,24岁,因"左大腿软组织外伤后血肿,术前检查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就诊。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患者2,女性,32岁,因"孕前体检发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就诊。患者诉平素偶有皮肤淤斑。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1的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Ⅺ活性(FⅪ∶C)分别为97.9 s、11.9 s、0.6%;患者2的上述3项指标分别为95.4 s、12.5 s和1.2%。③基因测序:患者1伴F1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包括杂合错义突变c.149G>T(p.Cys50Phe)与杂合无义突变c.1204C>T(p.Gln402Ter);患者2伴F11基因纯合缺失突变c.1058delA(p.Asn353ThrfsTer18)。④F11基因错义突变c.149G>T(p.Cys50Phe)及缺失突变c.1058delA(p.Asn353ThrfsTer18)均为新突变,并且具有致病性。⑤治疗及随访结果:2例患者均仅接受临床观察,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一般情况良好。⑥文献复习结果:筛选出的6篇相关文献报道的10例该病患者中,发生F11基因杂合无义突变c.1204C>T(p.Gln402Ter)及该突变相邻位置无义突变c.1202C>T(p.Trp401Ter)、错义突变c.149G>T(p.Cys50Phe)邻近位置的错义突变致病者分别为1、3、6例。结论本研究发现遗传性FⅪ缺乏症患者2种F11基因新突变,包括错义突变c.149G>T(p.Cys50Phe)及缺失突变c.1058delA(p.Asn353ThrfsTer18),均导致患者FⅪ活性降低。

  • 标签: 因子Ⅺ缺乏 因子Ⅺ 突变 血液凝集障碍,遗传性 分子诊断技术 F11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 标签: 人脂肪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负压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一个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最佳的负压强度。方法复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199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常压培养,实验组各施以-50、-75、-100、-125、-150、-175、-200 mmHg压力(1 mmHg=0.133 kPa),由自制压力培养装置提供。培养48 h后收集各组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VEGF的信使RNA(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各实验组VEGF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699、75.499,P<0.05)。在-150 mmHg组和-175 mmHg组,VEGF的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53±0.28、4.24±0.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8,P>0.05),均高于-50~-125 mmHg(2.28±0.22、2.77±0.12、3.32±0.20、4.04±0.32)和-200 mmHg组(2.75±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50、52.360,P<0.05)。在-100 mmHg组与-125 mmHg组,VEGF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13±0.05、1.21±0.0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5,P>0.05),均高于-50~-75 mmHg(0.51±0.14、0.79±0.07)和-150~-200 mmHg(0.97±0.09、0.48±0.03、0.4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89、109.527,P<0.05)。结论负压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VEGF,在-150~-175 mmHg VEGF mRNA持续高表达,在-100~-125 mmHg VEGF蛋白持续高表达,对临床负压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负压 信使RNA 植皮 血管重建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柚皮素(naringenin)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为探究柚皮素的肾脏保护作用,大鼠经柚皮素预处理后,使用经典的双侧肾蒂夹闭法构建IR-AKI大鼠模型,HE染色检测大鼠病理损伤程度,苦味酸法检测肾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差异基因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IR-AKI过程中的枢纽基因,预测其转录因子并构建调控IR-AKI的转录因子蛋白库,经反向分子对接筛选可与柚皮素结合的转录因子并对其结合模式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探究柚皮素对IR-AKI的保护机制。最后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生物信息学结果。结果与AKI组相比,柚皮素预处理组大鼠肾脏病理明显改善,肾小管损伤评分减少(P<0.01),血肌酐水平及肾损伤分子1(KIM-1)mRNA表达明显下降(均P<0.05),证实柚皮素对IR-AKI的预防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柚皮素预处理可减轻IR-AKI后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均P<0.05),即柚皮素对IR-AKI的炎症损伤具有抑制作用。对GSE98622数据集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得到359个差异基因。反向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在IR-AKI中,柚皮素可与NFKBIA、BCL3、NFKB2、RELA等主要富集在NF-κB相关炎症通路中的转录因子结合,且显著升高AKI后BCL3的表达量(P<0.05),抑制RELA、NFKB2表达(均P<0.05)。结论柚皮素可预防由IR-AKI导致的炎性反应,其机制与促进BCL3表达从而抑制NF-κB通路有关。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再灌注损伤 NF-κB 炎症 柚皮素 分子对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分型对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 2科的脓毒症患儿160例,收集患儿入科24 h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同期血样送检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根据患儿入科第1个24小时内病情最差值,按照2015年儿童脓毒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76例)、严重脓毒症组(84例);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34例)、死亡组(26例);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浓度及各种免疫状态构成。结果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相比,IL-2[2.40(2.40,2.55)pg/mL比2.40(2.40,3.76)pg/mL]、IL-6[60.54(23.22,250.38)pg/mL比21.47(8.83,57.94)pg/mL]、IL-10[50.85(21.74,217.12)pg/mL比14.99(9.23,28.79)pg/mL]、TNF-α[2.75(2.40,5.15)pg/mL比2.40(2.40,3.23)pg/mL]和IFN-γ[8.01(4.34,37.28)pg/mL比2.62(2.62,28.56)pg/m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IL-10[99.57(10.51,646.96)pg/mL比23.17(11.74,57.30)pg/mL]、TNF-α[3.08(2.40,5.13)pg/mL比2.45(2.40,3.80)pg/m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混合型抗炎症反应综合征(mixed antagonistic response syndrome,MARS)相比非MARS的死亡风险显著增高(OR 3.750,95%CI 1.302-10.804)。结论IL-2、IL-6、IL-10及TNF-α水平增高与儿童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IL-10、TNF-α水平增高及MARS的发生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当脓毒症患儿出现MARS时需高度警惕不良预后的发生。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 细胞因子 混合型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减轻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疼痛方法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需要接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的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10月到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分型对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 2科的脓毒症患儿160例,收集患儿入科24 h内生命体征、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同期血样送检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根据患儿入科第1个24小时内病情最差值,按照2015年儿童脓毒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76例)、严重脓毒症组(84例);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34例)、死亡组(26例);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浓度及各种免疫状态构成。结果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症组相比,IL-2[2.40(2.40,2.55)pg/mL比2.40(2.40,3.76)pg/mL]、IL-6[60.54(23.22,250.38)pg/mL比21.47(8.83,57.94)pg/mL]、IL-10[50.85(21.74,217.12)pg/mL比14.99(9.23,28.79)pg/mL]、TNF-α[2.75(2.40,5.15)pg/mL比2.40(2.40,3.23)pg/mL]和IFN-γ[8.01(4.34,37.28)pg/mL比2.62(2.62,28.56)pg/m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IL-10[99.57(10.51,646.96)pg/mL比23.17(11.74,57.30)pg/mL]、TNF-α[3.08(2.40,5.13)pg/mL比2.45(2.40,3.80)pg/m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混合型抗炎症反应综合征(mixed antagonistic response syndrome,MARS)相比非MARS的死亡风险显著增高(OR 3.750,95%CI 1.302-10.804)。结论IL-2、IL-6、IL-10及TNF-α水平增高与儿童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IL-10、TNF-α水平增高及MARS的发生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当脓毒症患儿出现MARS时需高度警惕不良预后的发生。

  • 标签: 脓毒症 儿童 细胞因子 混合型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点阵激光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痤疮疤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进行痤疮疤痕治疗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每组患者43例。联合治疗组采用点阵激光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进行治疗,单纯治疗组采取单纯点阵激光方式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后发现,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第一天、第七天的经皮水分流失值要显著低于单纯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结痂时间与痂皮脱落的时间均要短于单纯治疗组(P<0.05)。结论在痤疮疤痕治疗当中,采取点阵激光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的整体治疗效果,缩短愈合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点阵激光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痤疮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