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弹力绷带法在术中绕动脉穿刺护理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3月经皮桡动脉穿刺穿刺采血患者3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术中都采用弹力绷带法。实验组在采用弹力绷带法的同时还用自制冰袋冷敷,对照组只使用弹力绷带法。观察两组患者引起的疼痛、麻木、肿胀感等客观体征,以及局部皮肤并发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各性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弹力绷带法在术中绕动脉穿刺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减少风险。

  • 标签: 弹力绷带法 术中 中绕动脉穿刺 护理
  • 简介:目的改进婴幼儿穿刺采血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痛苦。方法对108例住院需采集血标本的婴幼儿采用桡动脉穿刺采血法.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无一例皮下血肿及其它护理并发症。结论婴幼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操作安全、易行。穿刺成功率高,避免了传统的静脉采血的弊端,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婴幼儿 桡动脉采血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适用,已成为冠心病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且介入治疗还具有微创、疗效好等优势。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术伤口护理方法,以促进护理效果提升。

  • 标签: 经皮股动脉穿刺术 伤口护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分别在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自身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年龄在18岁及以上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192例和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196例。应用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和狭窄。首先比较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然后分别在两组人群中比较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系数检验。结果校正年龄、性别和糖尿病病程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大于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0.83±0.19)比(0.76±0.17) mm, t=4.882, P<0.05],颈动脉斑块和狭窄患病率(分别为48.0%及9.2%)也明显高于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和狭窄患病率(χ²=24.319、5.828,均P<0.05)。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分别为56.8%,χ²=4.314, P<0.05;69.4%,χ²=18.559, P<0.001)和狭窄(χ²=6.534、4.493,均P<0.05)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自身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患病率。结论成人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比成人1型糖尿病更为严重且成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为严重,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对提高成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意义重大。

  • 标签: 糖尿病,1型 糖尿病,2型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检测意义,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脉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组动脉硬化检出率,进一步对观察组中颈动脉内膜厚度与MRA脑动脉硬化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3例,对照组检出2例,观察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4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观察组患者中,内-中膜厚度1.1mm患者5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例,检出率20.0%;内-中膜厚度1.2mm患者12,检出动脉硬化4例,检出率33.3%;内-中膜厚度1.3mm患者10例,检出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50.0%;内-中膜厚度大于1.4mm患者3例,检出动脉硬化3例,检出率100.0%。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临床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检测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测、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内膜增厚 动脉硬化 相关性 检测意义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颈动脉彩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394例进行心脑血管病筛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7例CAS患者作为A组, 另外197例非CAS患者为B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A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1.26±0.19)mm大于B组的(0.75±0.12)mm, 颈动脉硬化等级评分(2.59±0.44)分、斑塊积分(2.88±0.22)分均高于B组的(0.24±0.06)、(0.13±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彩超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南京鼓楼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03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15例,年龄(56±8.7)岁(范围:41~76岁)。患者均施行CEE,术前行颈部CTA及彩超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阻断颈动脉时间。随访采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内动脉再狭窄程度。结果手术时间为(90±27.9)min,术中阻断颈动脉时间为(12±3.1)min,手术出血量为(60±30.6)ml,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颈部血肿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随访时间18个月,术后6、12个月颈动脉再狭窄<50%各1例及3例;术后12个月再狭窄≥50%为1例;术后18个月再狭窄<50%为4例。术后第1天MoC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4.7)分比(21.7±2.7)分,t=4.65,P<0.001],术后MMSE评分虽然高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5±3.76)分比(24.41±2.2)分,t=1.72,P=0.086]。结论CEE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和血管通畅率,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 再狭窄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212例入选病例监测24h动态血压和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IMT),记录各血压值,计算血压晨峰值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fnessindex,AASI)。观察血压晨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IMT增厚组中AASI及血压晨峰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血压晨峰组中AASI、IMT均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较其他因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密切。结论血压晨峰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有更佳预测价值。

  • 标签: 血压晨峰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颈动脉斑块评分情况的分析,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参与研究的病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对所有病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进行颈动脉斑块评分,以此作为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联系的数据基础。结果经过颈动脉超声检测以后,发现冠心病组在Crouse积分、等级积分、斑块数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如将所有病例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划分,以上结果也成立,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评分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

  • 标签: 颈动脉斑块评分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时应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经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为椎动脉颅内段盗血样频谱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以及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明确经颅多普勒结合颈动脉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应用价值。结果:经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30例患者中Ⅰ、Ⅱ、Ⅲ期盗血分别有12、14和4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锁骨下动脉Ⅰ、Ⅱ、Ⅲ期盗血分别有10、14和6例;其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闭塞患者分别有4、6和13例,起始段狭窄以及椎动脉发育异常者7例;CT血管成像检查显示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闭塞患者分别有6、8和9例,起始段狭窄以及椎动脉发育异常者7例;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血管成像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狭窄以及椎动脉病变的检出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能够尽早发现椎动脉颅内段的盗血样频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方式相结合可为临床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经颅多普勒 颈动脉超声 CT血管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在临床护理中,股静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操作技术,而了解和掌握股静脉、股动脉的毗邻、走形以及位置,能够使操作的成功率提高,减少并发症。因此,本文对股静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的解剖学基础和护理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 标签: 护理解剖学 股静脉穿刺 股动脉穿刺
  • 简介:美国学者Wesley等报道颈动脉切除内膜与支架置入试验(CREST)证实,随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CAS)的患者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患者相比,围手术期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他们将2502例患者基线数据和颈动脉特点作为评价CAS/CEA治疗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 标签: 围手术期 多发性病变 颈动脉切除 颈动脉病变 颈动脉造影 动脉内膜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应用血管内再通术与劲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对比。方法 研究对象由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组成,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对照组行支架置入术(35例),实验组给予血管内再通术(35例),相较其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 由两组 NIHSS、Rankin评分情况可知,具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中血管内再通术与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相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疗效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性病变 血管内再通术 狭窄
  • 简介:病历摘要: XX 女 60岁 因“心前区疼痛5年,加重14小时”入院. 该患缘于5年前劳累时出现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向后背部放散,持续不缓解,为剧痛,同时伴大汗,在上级医院确诊心肌梗塞住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并给予心脏支架植入2枚,好转出院。5年来心前区疼痛偶发作,间断用药。14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范围为手掌大小,向后背放散,持续不缓解,在家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缓解不理想,为明确诊治而入我院,经急诊给予罂粟碱静点后以“冠心病”而收入我科。病程中存在活动时心悸、气短,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既往糖尿病病史14年,现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达180/?mmHg,长期口服降压药物。4.入院时查体:体温:36.5℃ 脉搏:6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50/70mmHg,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扩大,心率66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浮肿。辅助检查:心电图: 窦性心律 电轴左偏 陈旧下壁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 BNP;1381.00pg/ml肌钙蛋白;2.65ng/ml 肌酸激酶同工酶:11.6ng/ml 糖化血红蛋白:8.6% 随机血糖:19.2mmol/L 甘油三酯:5.76mmol/L 脂蛋白:650.1mmol/L 总胆固醇;6.42mmol/L 心彩示:左房增大 左室肥厚 左室壁运动欠协调 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主动脉弹性减低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 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入院后因右侧桡动脉搏动消失,给予经右侧肱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植入支架1枚,患者自述术中右上臂肿胀,疼痛,术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入病房,已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处无渗血, 桡动脉搏动消失,尺动脉搏动较好,各手指活动尚可,指腹弹性较好,各手指末梢血运较好,毛细血管反应正常。右手指有麻木感。10余分钟右下臂皮肤出现散在皮下出血点,右上臂肿胀明显,颜色发暗,暂给予调整弹力绷带松紧度,间断松开弹力绷带、右上臂间断冰袋冷敷,右上臂疼痛一直不缓解,后行右上臂血管超声检查考虑假性动脉瘤,术后3天转入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手外科给予手术治疗,右上臂肿胀、疼痛好转,右手麻木、疼痛逐渐加重,出现右手指屈曲,活动受限,出院后右手麻木、疼痛持续存在,夜间为著,再次去到上级医院拟行手术治疗,因患者心脏方面原因,不适合再次手术,出院后给予理疗,现右手麻木较前有所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压迫止血方案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TRI)后的止血效果及患者舒适度。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接受TRI治疗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A组)采用螺旋式压迫穿刺点止血(术后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1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另外80例(B组)采用螺旋式压迫穿刺点止血(术后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2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术侧肢体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疼痛程度评分、术后2 h、12 h的疼痛及舒适度评分。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4 h、术后12 h的SpO2值分别为(96.6±0.7)%、(97.8±0.5)%,均高于B组的(96.2±0.6)%、(97.6±0.7)%(t=3.88、2.08,均P < 0.05);术后2 h,A组和B组患者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2 h,A组患者的心理、生理及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总分分别为(23.64±3.02)分、(12.64±2.05)分、(68.25±6.04)分,均高于B组的(22.20±2.96)分、(11.38±2.47)分、(64.42±6.71)分(t=3.05、3.51、3.79,均P < 0.05);术后2 h,A组和B组患者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4 h、12 h,A组患者的NRS评分分别为(2.51±0.58)分、(1.75±0.76)分,均低于B组的(2.95±0.63)分、(2.31±0.71)分(t=-4.59、-4.82,均P < 0.05);术后观察,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75%,低于B组的20.00%(χ2=4.11,P < 0.05)。结论TRI术后采取2 h开始松解1圈、间隔1 h旋转1周减压至完全解压的方式压迫止血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保证术侧肢体供氧,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 标签: 手术后出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止血技术 桡动脉 止血带 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