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经济学帝国主义"往往会带来对功利最大化的推崇,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效率的崇尚。因此经常有人将"经济学帝国主义"与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效率主义等混为一谈。但就其实质而言,"经济学帝国主义"与这些主义有关联但却本质不同,更不能相互替代。所以有必要在厘清"经济学帝国主义"理论表现的基础上,将"经济学帝国主义"与上述主义区分开,以便对"经济学帝国主义"进行更好的认识和反思。

  • 标签: 经济学帝国主义 功利主义 物质主义 效率主义
  • 简介:当前治理伦理的转型,更加倡导价值理性的复归。作为基层社会基本单元的村级、乡镇、县域也要遵循这样的治理逻辑,才能实现实现社会的良序运行。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由汲取到服务这一村级治理逻辑变迁的过程,体现了广大农民平等公民权的回归,展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依赖关系。作为国家行政权力体制的末梢,伴随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镇政权的运作逻辑发生了新的变化,强制行政管理逐渐退去,多元治理模式逐步确立。作为国家力量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县域治理伦理由动员型向回应型的转变,促使基层政府与社会关系不断完善,实现基层政府回应与民众反馈有效结合。

  • 标签: 国家治理 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 治理伦理
  • 简介:虽然近些年有关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已经逐渐为国内伦理学界所关注,但从总体来看,国内美德伦理学的当代研究仍处在复苏初期。考虑到美德伦理学曾经长期是以儒家伦理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和学理进路,在现、当代中国伦理学语境中重释、乃至重构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似乎更有理由要求更多更高的理论关注和学术探究。因此,本文主要对美德伦理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究,主要涉及关于美德伦理学的身份再确认;关于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方法论问题;关于美德伦理学与“现代性”问题;关于美德伦理学所面临的几种指控。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现代身份 基本方法论 “现代身份”确认 指控
  • 简介:我国当前往往将医疗差错归因于医务人员的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等主观方面并按照“谁出错、谁负责”的原则对医务人员进行惩戒。这种归因和治理模式对医疗差错发生根源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认知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医疗服务模式。归因上的偏倚取决于用以观察、评估医疗差错的知识框架。这种以个人负责为特征的归因和治理模式源于当前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临床伦理学,它将焦点集中在医务人员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忽视了组织结构等因素的伦理性。应当适时更新医学伦理观念,通过引入组织伦理的视角,将关注的对象转向医疗服务的组织、系统、制度和结构,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医疗差错治理路径。

  • 标签: 医疗差错 临床伦理 组织伦理
  • 简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全面发展的系统化工程,它与文明城市创建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的提出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文明城市创建也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因此,根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建工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来引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能够极大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整体进程。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明城市创建 多元主体 法治
  • 简介:大学精神是以至善为特征的伦理精神,是伦理实体和道德主体的统一,是大学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的综合体,不仅反映着大学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而且规定着大学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发挥大学精神的能动作用推进社会道德治理,一方面能够推动大学参与塑造社会伦理实体,形成更加民主、自由的社会伦理关系和稳定和谐的社会伦理秩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的道德教育功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品质素养和道德行为,培育社会道德主体。

  • 标签: 大学精神 伦理 道德 价值 至善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道德治理究竟"治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此后,道德治理问题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由此,道德治理问题更成为学术界和实践工作部门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道德治理 内在统一 范式 伦理 经济 极端个人主义
  • 简介:湛若水以“天理”为道德根据,为其由参差不齐之现实人性回复到本然之性的德性修养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湛若水这里,作为规范理性的天理并不与主观对立,它植根于吾人心中自然发出的道德感,因而能为道德努力提供动力支持。他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核心的德性修养理论,将认知、实践与境界融为一体,兼具境遇性、亲身性与习熟性等品格,体现出他对道德实践的审慎思考与复杂体察,并向细密化和深层化迈进。

  • 标签: 人性论 德性修养 知行并进 境遇性 亲身性
  • 简介:道德选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三个方面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一、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理论前提;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依据;三、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目标。其次,从西方哲学史的宏观背景中就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选择 理性 中道 幸福
  • 简介:<正>今年5月29日至30日,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社科联、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文联、天津作协联合召开了“天津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理论讨论会”。与会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一、当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义1.现实意义。有些学者认为:弘扬民族优秀

  • 标签: 民族优秀文化 理论讨论 天津市 中华民族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 毛泽东
  • 简介:择偶在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偏好并参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自己认为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伴侣,而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挑选"高品质"配偶的有力工具。本文从Haidt的道德五基准理论出发,探讨道德规范与人类择偶标准间的联系,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五个基准:伤害/关爱、互惠/公平、内群体、等级/权威和贞洁/圣洁准则对于个体择偶标准及心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应重视文化差异性、道德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并考察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标签: 道德理论 道德规范 道德五基准 择偶理论 择偶标准
  • 简介:在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中,基于合宜性的报偿,是其道德论证的重要主题。在他看来,美德总会得到报偿,而报偿也最能鼓励和促进美德的发扬光大,因而美德与报偿的情感及社会机制,不仅涉及个体德性与幸福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公正与良序社会的重要实现方式。诠释其报偿理论的伦理内涵,对于当下伦理秩序与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 标签: 亚当·斯密 美德 道德报偿
  • 简介:在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的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和目的论思想的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的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的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的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的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的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的,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意向性行为 意志 先验现象学 先验还原 实践
  • 简介: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这在我国理论界多有表现。如理论界对道德冲突、道德矛盾、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及个体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过深入而激烈的讨论,这对于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化乃至促进道德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是现实的反映,现实道德困境的形成和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困境理论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 道德困境 社会转型 个体道德
  • 简介:正义一直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伦理学的概念。玛莎·努斯鲍姆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对当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批判的基础上,努斯鲍姆引入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两个概念。文章分析了努斯鲍姆"诗性正义"和"能力正义"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历程,指出努斯鲍姆的目的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对正义的狭隘理解,重拾亚里士多德正义中的人的目的维度,从诗性正义走向能力正义。

  • 标签: 功利主义 诗性正义 能力正义
  • 简介:<正>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出向湖北“农金卫士”杨大兰、潘星兰学习的号召后,一个学习“两兰”的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乘此东风,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和湖北伦理学会等七个单位,于今年11月9日至12日在宜昌联合召开了“‘两兰’精神暨典型宣传理论研讨会”,省内90余名从事理论研究、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出席了会议,并提交论文73篇。

  • 标签: 典型宣传 理论研讨会 湖北省分行 事理论 兰学 先进典型
  • 简介:相对主义是伦理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1975年,吉尔伯特·哈曼(GilbertHarman)提出了相对主义的一个辩护,论证了内部道德判断的道德相对主义。此后,这个辩护招来了许多批评和质疑。本文论证了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融贯的道德理论体系,它能够应对各种批评和质疑。论文的前两个部分,笔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完整地论述了哈曼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论证;论文的后两个部分,笔者重新解读了哈曼的相对主义论证,指出哈曼的相对主义理论不完全是一种内部主义的道德动机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研究了对哈曼道德立场的两个反驳,指出它们都不令人信服。最后,笔者指出哈曼道德相对主义的道德立场。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的结论:得到自然主义论证支持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融贯的道德理论体系;道德不是迷信和幻影,它是自然世界中的一员。

  • 标签: 哈曼 内部判断 动机理由 内部主义
  • 简介:对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如何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又能不损代际公正,美国学者Lamm、Daniels、Callahan和Churchill分别提出了功利主义、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出自同情的正义这四种分配正义观。这四种分配正义观各有其理论得失,它们对于同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今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即老龄化社会卫生资源分配正义应秉持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立场、保持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的协同、诉诸相关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个人的道德理性。

  • 标签: 美国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卫生资源 分配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