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卡尔松实现“恰当自然审美”的具体路径是,借助自然科学知识提供的正确范畴,对自然审美对象进行鉴赏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情感反应。从总体方向上看,《庄子》美学同样有助于自然环保和生态伦理,并与卡尔松主张的“必须根据自然的如其所是来审美”保持着基本一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为我们提供一种“恰当的自然审美”范式。但它的具体实现路径完全不同。从对待自然知识的态度、客观性立场的有无以及最终的追求目的来看,两种审美范式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但对当今的自然审美而言,无疑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卡尔松 《庄子》 恰当 自然审美
  • 简介:佛教的生态思想既包含了对解决自然以及人文精神生态问题的可借鉴思想,又为研究古代作家的生态审美取向提供具有哲学认识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路。审视中国古代作家从佛教生态思想中所融摄的观念厦其所显现的人文精神生态特征,无疑对构建和谐人文精神生态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佛教生态思想 物我一体 天人相亲 悲天悯物
  • 简介:随着人文与自然景观所呈现的美学形态日益丰富,更多的旅游者希望从中领略其间的美感,获得高层次旅游审美体验,以此提升旅游审美品位,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及配置合理,则成为关键所在.本文以亚龙湾为例,解构其景观审美的要素,并试图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审美要素如何加以配置更为科学化.

  • 标签: 旅游景观 审美要素 资源配置 旅游过程 旅游者 审美动机
  • 简介: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蒙古族妇女的服饰文化,认为黑龙江省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反映了黑龙江省蒙古族的思想意识、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

  • 标签: 黑龙江省 蒙古族妇女 服饰文化 审美
  • 简介: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综合的审美活动。从传统自然山水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比德"旅游审美观、"逍遥"旅游审美观、"畅神"旅游审美观、"审美愉悦"旅游审美观。从《诗经》到魏晋兴起的山水诗,可以透视出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的变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观念,当代旅游审美活动逐渐趋于世俗化、符号化,而当代旅游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化,促进了旅游审美观的回归与勃兴——生态旅游审美

  • 标签: 旅游审美观 变迁 发展 山水文化
  • 简介:龙胜平安壮寨的干栏建筑,合乎生态中和的理想,其以真、善、美、益为基础的"宜"态价值取向,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内在自我的生态和谐特征。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安壮寨的干栏建筑从形式到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传统中蕴含的"宜"之审美生态价值应得到继承与发扬。

  • 标签: 干栏建筑 平安壮寨 “宜”
  • 简介:一关于阿Q形象的研究。六十多年来一直是现代文学领域讨论的重点。纵观它的整个研究趋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研究的中心大都把对阿Q形象的研究作为探寻鲁迅早期思想的突破口;或者通过对阿Q形象的批评达到社会政治、思想批评的效果,注重了阿Q形象的思想价值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阿Q形象的审美价值的把握。因此,阿Q形象的阶级来源、阿Q式革命的性质以及“精神胜利法”的阶级归属等问题的讲究,已成为一套固定的研究内容和模

  • 标签: 审美特征 思想价值 现代文学 审美价值 精神胜利法 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