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青少年胰头部肿瘤手术治疗的特点和难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因胰头部肿瘤行手术治疗的、年龄<28岁的15例患者资料。男性5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20岁(范围:11~27岁),体重指数(19.8±2.3)kg/m2(范围:17.3~21.6 kg/m2)。结果12例患者接受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腹腔镜手术9例,机器人手术3例;1例接受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结肠肝曲切除术;2例接受机器人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胰胃吻合。手术时间(269.0±65.1)min(范围:150~410 min),术中出血量(135.6±52.7)ml(范围:50~400 ml)。围手术期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胰腺生化漏1例,胆瘘1例,胃肠吻合口出血及肠粘连梗阻1例,乳糜漏1例,切口感染1例,肝损伤1例。中位住院时间为13 d(范围:9~22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实假乳头状瘤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胰腺囊纤维瘤1例,胰腺浆液囊腺瘤1例,尤因肉瘤1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范围:2~75个月),尤因肉瘤患者无瘤生存43个月,术后6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3例发生远期胆道并发症。结论青少年胰头部肿瘤多为良性,适合手术,应尽量争取行保留功能的术式。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安全和生活质量要求高,要重视围手术期管理及沟通交流。

  • 标签: 胰腺肿瘤 青少年 腹腔镜 功能保留手术
  • 简介:摘要手术近年来在牙周治疗尤其是牙周再生治疗方面的应用不断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牙周再生治疗的不足。手术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使患者的不适感最小化等优势,治疗效果较传统方法更加明显和肯定。目前国内有关拔牙、种植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牙周手术应用的相关报道却较少,本文通过文献回顾,针对手术在治疗牙周骨下袋中的应用、优势、适用范围、所需设备及显微器械,手术的龈瓣设计类型,手术联合应用生物材料的治疗效果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开展牙周手术治疗骨下袋提供参考。

  • 标签: 牙周炎 牙周微创手术 骨下袋 牙周组织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68例肺部疾病行胸腔镜下切除患者。其中男72例,女96例,年龄18~82(58.2±10.8)岁。手术方式:楔形切除62例(包括双肺病变同时行双侧切除),肺叶切除97例,肺段切除9例。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决定手术方式。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术后行1~24(14.5±8.3)个月随访,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62例全胸腔镜下完成,早期1例因术中器械一起夹闭气管及肺动脉,改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完成,上肺静脉钛钉未打紧出血及尖前支动脉出血、右肺中叶动脉出血、全胸腔严重闭塞中转开胸5例。手术时间40~395(120.5±61.4)min。术中出血量20~2 000(210.5±100.2)ml。术后胸腔引流3~22(10.6±5.9)d。术后住院时间5~35(15.3±6.4)d。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例,胸腔积液3例,肺不张2例,支气管胸膜瘘2例,治疗后均治愈。168例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胸腔镜下手术治疗肺部疾病安全可靠,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提高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疗效显著,值得大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胸外科手术,电视辅助 肺疾病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技术在我国日渐普及,但理念未被正确地掌握和应用。理念是一种医学和外科技术治疗疾病的观念,是把手术对正常组织(主要是神经血管)的损伤控制到最小程度,同时最大程度地处理病灶,使患者尽可能获得最佳疗效。本文就非手术治疗、术前设计和规划、多模态技术、手术中"度"的把握、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等神经外科理念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神经外科医生提供参考。

  • 标签: 显微神经外科 微创手术 多模态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旋切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佳木斯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组和开放组,每组56例。组采用安珂系统治疗,开放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疼痛评分、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疼痛评分、切口长度分别为(15.39±3.21)min、(2.36±0.52)分、(3.0±0.11)mm,开放组分别为(32.55±4.56)min、(4.45±1.48)分、(22.65±8.23)mm,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27、9.970、17.865,均P<0.05);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1/56),低于开放组的14.28%(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0,P<0.05)。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42%(54/56),高于开放组的80.35%(4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9,P<0.05)。结论采取旋切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满意度高。

  • 标签: 乳腺疾病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疼痛 手术后 治疗结果 病人满意度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水平及体重指数(BMI)对闭合胆系手术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山西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院行闭合胆系手术的424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空腹血糖及BMI分为高血糖和非高血糖组及肥胖和非肥胖亚组,对比分析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术后感染、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①与非高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BMI、血肌酐、尿素氮、血糖监测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率、术后感染率、ICU入住率、住院时间和费用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均P<0.05。②高血糖肥胖亚组年龄、空腹血糖、血肌酐、低密度脂蛋白、住院时间和费用均比高血糖非肥胖亚组低(均P<0.05);非高血糖组中肥胖亚组血肌酐水平较非肥胖亚组高(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每升高1mmol/L,术后感染风险增加1.158倍,血清白蛋白是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低白蛋白是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高血糖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的相关因素;肥胖除升高血肌酐,与术后感染及住院时间延长无明显关系。接受闭合胆系手术的糖尿病患者,需提高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率及血糖监测率,合理管控血糖,适当控制体重。

  • 标签: 高血糖 肥胖 糖尿病 闭合性胆系手术
  • 作者: 汪涛 邹洪 冯智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1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疼痛科,浙江省嘉兴市 314000,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疼痛科,浙江省嘉兴市 314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3
  • 简介:摘要椎间盘源腰痛(DLBP)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往往被忽视。当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而手术适应证又不强烈时,介入治疗包括硬膜外糖皮质激素注射、经皮穿刺椎间盘化学溶解术、经皮穿刺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等,是DLBP患者的更佳的选择。本文结合近年的文献,就目前DLBP患者介入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腰痛 椎间盘 介入治疗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硅油被广泛应用于眼底病变玻璃体手术后的眼内填充,提高了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改善了手术后视功能。随着玻璃体手术时代的到来,硅油填充的使用率呈下降趋势,但硅油在复杂眼底疾病手术治疗中仍保留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使用硅油时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充分考虑并尽量规避其潜在风险。研发具备一定生理功能的玻璃体替代物,是目前眼底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硅油类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徒手置钉分离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安全以及有效。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49例进行小切口徒手置钉分离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平均年龄(55.62±2.97)岁(范围:26~75岁),女28例,平均年龄(52.50±1.76)岁(范围:34~72岁)。对于术前有原发肿瘤病史,出现多发转移患者不进行术前常规活检诊断;对于原发灶不明、没有肿瘤病史的患者,需术前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术前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脊柱肿瘤脊柱不稳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患者脊柱稳定性、硬膜外脊髓受压(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ESCC)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取经后路小切口徒手置钉分离手术进行减压及内固定。分别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包括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前对1例(2.04%)肾癌脊柱转移患者进行了肿瘤栓塞,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48.60±79.39)ml,12例富血供脊柱转移瘤(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术中出血量为970.80 ml,37例非富血供脊柱转移瘤为676.5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的手术时间为(213.40±9.87)min。41例手术涉及1节段(83.67%),8例涉及2个以上节段(16.33%)。49例术后引流量为(494.02±63.30)ml,引流管保留时间为(4.50±0.26)d,平均住院天数为(7.35±0.3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1±0.29)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以C和D级为主,占79.59%;术后4周评价神经功能保持稳定或改善的患者占95.9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硬膜破裂1例、感染1例、血肿1例。结论小切口徒手置钉分离手术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脊柱固定和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是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脊柱疾病 转移瘤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预后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后戳孔切口疝的发生原因、诊治手段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8年5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后戳孔切口疝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院手术后戳孔切口疝发生率0.03%(14/42 296)。全组中2例患者行开放前入路腹膜前补片修补术,12例行自体组织缝合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52.1±30.8)min;3例因戳孔切口疝嵌顿并小肠梗阻需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小肠切开减压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2.2±0.87)d,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平均为(1.5±1.39)d,切口甲级愈合率为78.6%,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1±3.85)d。术后随访率85.7%(12/14),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无术后慢性疼痛者,2例使用补片修补者无异物感,无复发者。结论术前并存的疾病状态可影响戳孔切口疝的发生。自体组织缝合修补术是治疗腹腔镜术后戳孔切口疝的有效方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采用。

  • 标签: 腹壁 疝,腹股沟 外科手术,微创性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尤其是增生期DR的首选手术方式。针对DR的PPV比较全面的涉及到了PPV各个方面的操作,是视网膜外科医生成熟的标志之一。随着PPV及围手术期抗新生血管药物的广泛应用,其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围手术期用药、手术中玻璃体的处理、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有新的认识。临床应努力开展新条件下DR手术时机、围手术期药物应用等循证医学研究,为DR的手术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述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对于不同手术时机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功能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8例,均采用神经内镜手术,依据患者的手术时机差异,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63例)、早期组(45例),超早期组于发病6 h内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早期组患者于发病7~12 h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情况及血清半胱氨酸(Hcy)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超早期患者术后7 d、术后6个月的NIHSS量表评分、Hcy均显著低于早期组(均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NIHSS、Barthel指数、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早期组患者术后发生坠积性肺炎1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早期组术后发生坠积性肺炎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应激性溃疡1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显著低于早期组[1.59%(1/63)比20.00%(9/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6 h内开展神经内镜手术,术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速度更快,术后Hcy下降更为明显,心脑血管疾病复发风险更低,预后效果更佳。但发病后12 h内患者也应积极开展神经内镜手术,在术后1年可获得与超早期手术者相当的远期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水平。

  • 标签: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 高血压性脑出血 日常生活 预后
  • 简介:摘要牙髓及根尖周疾病是牙体牙髓病科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疾病,根管治疗是治疗不可逆牙髓炎及根尖周病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根管治疗器械及材料的不断发展,以及治疗手段的进步,牙髓病学(MIE)理念出现。MIE理念下的根管治疗不仅要求能控制感染,而且强调保留更多健康的牙体硬组织,追求提高牙齿长期留存率和正常功能的保存。其中,的髓腔预备方式对提高根管治疗后牙齿抗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牙髓病学,微创 颈周牙本质 抗折力 髓腔制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钨针和高频电刀在开放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开放甲状腺手术的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钨针组(n=50)和高频电刀组(n=4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转移率。结果钨针组和高频电刀组在手术时间[(79.3±14.7 vs 73.7±13.9)min,t=1.914,P=0.059)]、术中出血量[(31.8±9.7 vs 30.3±10.6)ml,t=0.702,P=0.484)]、术后引流量[(67.3±13.0 vs 71.3±10.8)ml,t=-1.650,P=0.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钨针组暂时喉返神经损伤(2% vs 17.8%,(χ2=5.518,P=0.023)和暂时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8% vs 44%,(χ2=7.810,P=0.005)发生率低于高频电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永久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随访期内无复发转移。结论钨针在开放甲状腺手术中对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功能保护效果优于高频电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钨针 高频电刀 开放性甲状腺手术 喉返神经 甲状旁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天玑"机器人辅助治疗的31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7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2.3岁(17~71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5例,横形骨折12例,横形伴后壁骨折2例,T形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9.0 d(2~21 d)。23例患者采用经皮内固定术,8例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记录患者的螺钉固定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ICU使用率、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31例患者平均置入螺钉1.9枚(1~5枚),手术时间平均为3.3 h(1.0~8.5 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98.7 mL(20~2 000 mL),异体输血量平均为77.4 mL(0~800 mL),自体输血量平均为56.5 mL(0~800 mL),并发症发生率为9.7%(3/31),ICU使用率为29.0%(9/31)。住院时间平均为6.0 d(1~23 d)。2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4.2个月(6~65个月)随访,2例失访。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平均为16.7分(12~18分);Majeed评分平均为85.4分(60~100分),其中优18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6.2%(25/29)。结论骨科机器人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准确定位髋臼螺钉的安全通道,并辅助安全置入通道螺钉,实现髋臼骨折的固定,效果良好。

  • 标签: 手术机器人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其解剖部位及生物学行为的特殊,AEG的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淋巴结清扫范围、食管切缘和胃切除范围、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时代的来临,将SiewertⅡ型AEG的诊疗带入了一个逐步完善和规范的阶段,我国亦通过多中心试验(CLASS-10等)在积极探索外科在AEG治疗中的价值。相信在多项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大型前瞻临床研究积极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Siewert Ⅱ型 外科手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结直肠外科手术出现至今仅30余年时间。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精细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结直肠肿瘤手术无论从手术入路、手术平台或手术方式上均呈多元化延伸的趋势。此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与免疫治疗对外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诊治仍是今后外科研究的另一重要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患者除了关注近期疗效外,更加注重永久疗效,包括长期生存和良好的排粪排尿及性功能,这也是外科追求的终极目标,即永久。为达到这一美好愿景,我们必须努力纠正不当的治疗方式;理性地选择新兴手术入路和手术平台的适宜人群;更加重视和强调肿瘤的综合诊疗;尤其在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基础上,审慎开展新技术的研究。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微创外科 历史演变 治疗目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节段动脉的解剖及其在腰椎手术中的损伤的研究进展。方法以“腰椎节段动脉/lumbar segmental artery”“腹膜后血肿/retroperitoneal hematoma”“医源性损伤/introgenic injury”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1996年1月—2021年8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153篇文献。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研究,最终纳入40篇文献,其中3篇中文、37篇英文。总结腰椎节段动脉的解剖特点,重点阐述腰椎节段动脉在前方及侧方融合手术、椎体成形术、椎间孔镜手术等腰椎手术中的损伤风险以及预防和处理策略。结果腰椎节段动脉常由4对成对的动脉(L1~L4)及/或L5动脉构成,L5节段动脉来源的变异性较大,存在率较低。腰椎节段动脉损伤会造成出血、腹膜后血肿、脊髓缺血梗死等严重后果。术前应充分评估手术区域内节段动脉的解剖结构及走行,选择合适的术式,术中操作小心谨慎、密切观察病情,如不慎发生动脉损伤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对策。结论腰椎节段动脉损伤在手术中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因而手术者要引起关注。为预防和减少术中腰椎节段动脉的损伤,了解和评估其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术式及处理策略至关重要。

  • 标签: 腰椎节段动脉 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体成形术 腹膜后血肿 医源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