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聚落形式主要有城市和村落两种类型,其发展演变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两个阶段。土司时期,城市稀少,城址多在盆地(或坪坝)或临近长江之地,规模小,内部结构简单,政治、军事职能较强;土司村寨的分布大势是北少南多,村寨的规模相对较大,非土司区村落分布稀散。改土归流后,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多,城址的分布渐趋均衡,但城市的规模仍不大,内部结构较土司时期复杂,城市除仍具有政治、军事功能,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有所增强;村落多集中分布于原土司区,村落的数量增多,但规模较小。影响明清时期鄂西南民族地区聚落分布与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民族因素。

  • 标签: 鄂西南民族地区 聚落 城市 村落
  • 简介: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恩和是个很陌生的地方。不过你知道吗?这个位于中俄边界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的俄罗斯民族乡,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时间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时额尔古纳河是中俄两国界河,义和团运动爆发时,清政府忙于镇压义和团,边防空虚,大批白俄贵族逃亡到额尔古纳河畔定居。到了民国初年,山东、河北等地遭受水灾旱灾,相当多的青壮年“闯关东”来到这里,与当地的俄罗斯族姑娘结婚生子,如今已经到第三代、第四代了。

  • 标签: 民族乡 额尔古纳市 义和团运动 休闲 感受 俄罗斯族
  • 简介: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联系,在“非遗”的立法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它的载体——民族民俗文物的法律保护。为此,建议将民族民俗文物的立法保护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及时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大普查,紧抓“非遗”立法中民族民俗文物应保护的机遇,改变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障体系真空,修订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在条件趋于成熟时制定独立的《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法》或《民族民俗文物保护条例》,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

  • 标签: 非遗 立法 文物 保护
  • 简介:关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是中国边疆学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文章对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理论建构方面的重要贡献做了探讨,认为其"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对顾颉刚先生"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质疑,到继承与发展数十年的思考过程。同时认为完善"中华民族"的理论体系,应该认真审视"民族国家"是否符合阐述中国历史,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努力还是应该从"中国传统"着手。

  • 标签: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 费孝通
  • 简介:夷夏观念形成之后,在历史的延续过程中也发生着转变.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并在后期遭遇西方列强入侵这一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对夷夏观念认知的延续与转变历程复杂而多维.清朝统治者对云南边疆民族的认知及其调整,既是清朝统治者夷夏观念在具体区域的实践与表现,同时也丰富或增强了其变化与调整的典型.清朝前期管控边疆蛮夷是为了防御邻邦蛮夷,而1840年后对边疆蛮夷的管理与对邻邦蛮夷政治形势的关顾,主要是为了抵御西方夷狄(列强),彼此之间又相互交织、渗透;尤其是在1840年之后的转变,促进了云南边疆民族对王朝国家认同感的强化,对近代中国国家疆域的稳定及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清前期 云南 边疆 民族
  • 简介:本文以历史资料为基本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并高度概括出了我国人口数量再生产史上的四大主要特征;总人口增长由慢而再慢到快速增长的规律;人口的自身再生产具有高度积极性的特点;少数民族人口的再生产具有很强的时段和族别差异;历史人口规模长期占据世界的突出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人口再生产特征分析。最后总结了几点颇具现实意义的重要启示。

  • 标签: 中华民族 历史人口 数量再生产 主要特征 重要启示
  • 简介:2007年4月30日,建国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正式启动。此次普查会持续到2011年12月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增加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忽视的内容。同时,吸收进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 标签: 文化基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存 文科
  • 简介:<正>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时期。各民族因其内徙的时期不同,聚集地域不同,汉化程度不同,对所居地区的经济形态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作为探讨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地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对这一地区各民族的分布及汉化程度作一初步考察。

  • 标签: 黄河中下游地区 南北朝时期 汉化程度 各民族 民族大融合 经济形态
  • 简介: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 标签: 传统聚落 景观基因 感知与认同
  • 简介:民族聚居区是我国多民族景观构成的一个缩影,具有学科研究的典型。“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建筑特质,在该地区有着突出的代表。在分析了我国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民居共性、差异性的具体特征及之间相互关系,指出这是研究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民居的基本前提,文章最后对地区特质传承策略建议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从宏观聚居尺度和多元共生的高度,更能够清晰认知多民族聚居区人、环境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并且认为挖掘乡土民居地区特质和研究探讨传承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推动多民族聚居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民族地区 聚落景观 乡土民居 地区特质
  • 简介: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迹,可以将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之前),匈奴游牧行国的出现及与汉王朝藩属体系的碰撞、对峙和交融。(2)从“匈奴遁逃”到北魏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大致从永元三年(91)到永熙三年(534)。(3)从北魏分裂至唐朝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时间大致从东魏太平元年(534)到后梁开平元年(907)。(4)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到明朝建立(1368),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四个时期。(5)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大一统”,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五个时期,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至1911年。

  • 标签: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族群互动 阶段划分
  • 简介: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城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严格,老龄化现象更加突出。与农村不同的是,城市的老年人口多有着退休金、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因此,在城市社区,有钱、有闲的老年人口往往成为文体活动和旅游活动的重要力量和活跃群体。老龄人口的旅游活动正方兴未艾。笔者认为,为使老年旅游活动持续健康开展,在组织老年旅游时需注意"六",即:组织、交流、舒适、知识、简约和安全。一是组织。时下在年轻人中流

  • 标签: 旅游注意 注意性 老年旅游
  • 简介:虫子将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功能食品,这是专家说的哦。看到餐盘里的长肉虫虫,你是不是会顿时起一层鸡皮疙瘩?可是偏偏很多地方把它拿来做成美味的食品,据说营养还很好,其实除了那些肉虫虫,还有很多昆虫可以食用,平时常见的就有油炸蚂蚁、蚕蛹、蟋蟀等等。世界上目前可食用的昆虫有3000多种,为什么要吃昆虫呢?有必要探讨探讨。

  • 标签: 功能性食品 发展潜力 21世纪 昆虫 食用 美味
  • 简介:当世界日渐标准化与规范化,烙印各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必须走出来维系一种新的平衡,物质的离心力让我们与自己的民族之根渐行渐远,幸运的是民间文化这一坐标,永远标出我们来时的路!

  • 标签: 民族特色 民间文艺家 世界 秘书长 协会 北京
  • 简介:当栗月带着作品照片出现在北大燕南园的小院中,时光一下就回映到20年前。那时我们正在积极地推进八十年代现代艺术运动,而现在,就在我编辑《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时候,有一个故人又从呼伦贝尔草原来了,这种时间的回溯就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情绪上的感受,而且也是对于一个艺术中的感受的回想。

  • 标签: 当代性 绘画 中国当代艺术 呼伦贝尔草原 艺术运动 燕南园
  • 简介:对徐霞客与王士的比较研究,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倡导后,一时影从者众,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这种研究的深入,从而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基本找到了他们的坐标和地位。总而言之,王士重于人文地理的考察,是古代地理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学者;...

  • 标签: 鸡足山 《徐霞客游记》 王士性 滇游日记 《游记》 比较研究
  • 简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县域尺度,计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道路网通达的空间演化规律:县域通达演化保持时间惯性,空间分布整体遵循良好的指数律,空间极化程度保持连续,通达极值的县域分布具有空间惰性;县域通达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中心-外围的环状分异,局部出现一定变形,具有强空间集聚,形成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县域通达的这种空间变化受其自然环境“刻画”明显,呈现“反自然梯度”格局,也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但不同指标下的社会经济“牵引”强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县域通达与自然—人文地理系统保持空间共轭协同,遵循一定的空间对称:县域通达分布遵循中心地原理,与城乡节点体系的靶形分布一致;通达空间供给与人口和经济需求保持密切耦合,与地形地貌分布具有宏观上的对应和一致,空间呈现协同共轭的“〉”型结构。

  • 标签: 通达性 县域对称性 空间演化 城乡道路网 武汉城市圈
  • 简介:二、技术技术是指人们处理或制造某种事物的技术含量或技术水准。对于摄影的技术而言,随着现代高科技数码照相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进步,如果不使用大画幅手动技术型照相机,可以说需要人来操作的技术已经简化多了。但是,无论多么简化,它仍然是摄影艺术造型的基本保证。如何掌握和提高技术呢?1.越是常识越要扎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拿着单反照相机却使用"傻瓜"自动模式拍摄,不使用半自动优先模式,更不会运用自定义模式,实在是浪费。

  • 标签: 艺术造型 摄影术 自动模式 字法 技术水准 摄影作品
  • 简介:在中国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频繁流动,在此种趋势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人口外流逐渐发展,对于人口流出社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导致了相应的社会后果,一方面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带来先进的技术与观念;另一方面也使农村社区的生产萎缩、社区治理负担加重、社区居民趋向原子化及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困境。本文在调查云南一个少数民族村庄人口外流现状的基础上,考察其对社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同时为类似的调查与研究提供参考经验或材料积累。

  • 标签: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人口外流 社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