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痤疮患者血清IL-10的水平,分析其与痤疮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探讨IL-10在痤疮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痤疮患者(按Pillsbury分为Ⅰ~Ⅳ级,每级15例,共4组)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无痤疮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人白介素10(IL-10)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五组血清的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血清IL-10水平与年龄及性别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研究组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研究组各组血清IL-10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痤疮患者血清IL-10水平较正常健康人高,IL-10可能参与了痤疮的发病机制但不能用来评价痤疮的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痤疮 白介素-10 ELISA
  • 简介:目的: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h9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血清固定免疫机制的关系。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15例)、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者(8例)及正常对照者(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9细胞比例。结果:血清固定组Th9细胞比例较血清转阴组和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P〈0.001;Z=-3.40,P=0.001);血清转阴组Th9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稍高,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Z=-1.03,P=0.301)。结论:Th9细胞可能通过一系列免疫过程参与了血清固定的发生发展,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 标签: 梅毒 血清固定 TH9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变应原状况。方法采用Mast检测系统,对204例AD患儿血清特异性IgE(SIgE)和总IgE(TIgE)进行检测。结果变应原检测阳性率为74.5%,其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为50%,食物变应原阳性率为41.2%。最常见的阳性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46.1%)、屋尘螨(35.8%)、鸡蛋(26.0%)、牛奶(24.0%)。结论粉尘螨、屋尘螨、鸡蛋、牛奶是本组AD患儿最常见的变应原,但随年龄增长变应原谱有所改变,这可能与环境、饮食习惯之改变有关。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儿童 变应原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的常见过敏原.方法:选取2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皮肤点刺方法,进行28种吸入性、食入性变应原检测.结果:吸入性变应原中阳性率居前三位的依次为:粉尘螨(45.0%)、屋尘螨(41.2%)、花粉(27.9%);食物性变应原中阳性率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螃蟹(36.4%)、虾(33.2%)、芒果(25.7%).结论:变应原检测能发现部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指导患者进行预防及治疗.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变应原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
  • 简介: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技术对尿液中淋病双球菌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在STD门诊就诊的276例尿道/宫颈炎患者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尿液淋球菌LCR检测,对两项结果不符合的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确定细菌培养、LCR法检测尿液中淋球菌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276例患者中24例LCR检测阳性(8.7%),21例培养阳性(7.6%)。5例两项结果不符合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表明L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3%,100%。结论LCR分析法检测尿液中的淋球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标签: 淋病双球菌 连接酶链反应 尿液
  • 简介:目的:对比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3TP法)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抗体的效果。方法:对TPPA法检测的血清标本共291例(阳性191例,阴性100例),均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进行平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1例标本的检测结果提示,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与TPPA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77,P〈0.01)。结论: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简便又快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清梅毒抗体 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 自动化检测
  • 简介:目的观察甲真菌病人群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而探讨甲真菌感染与人体免疫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对60例甲真菌病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甲真菌病患者的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5),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甲真菌病患者T细胞亚群存在异常。提示细胞免疫在甲真菌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标签: 甲真菌病 T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 简介:目的检测解脲脲原体(Uu)tetM基因,并与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etM基因;用多西环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120株Uu分离株中,有32株Uu检测tetM基因阳性;tetM基因检测阳性患者及阴性患者用多西环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11.1%和100%.结论tetM基因检测能较准确地反应Uu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性,且与临床疗效有很高相关性.

  • 标签: M基因 治疗 解脲脲原体 临床应用评价 阳性 多西环素
  • 简介:目的探讨IL-17和IL-6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60例白癜风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IL-17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1)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外周血中IL-17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组外周血中IL-17和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组中,进展期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结论IL-17和IL-6可能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IL-17与寻常型白癜风的活动性有关。

  • 标签: 白癜风 IL-17 IL-6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情况,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对20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结果:20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59.9%(1228例),吸入组过敏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食入组(χ^2=254.06,P〈0.01)。吸入组中以屋尘螨/粉尘螨(14.9%)阳性率最高,食入组中以蟹、虾(均为4.8%)阳性率最高。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吸入性过敏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食入性,过敏原以屋尘螨/粉尘螨和屋尘多见,找出致病因素对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过敏原 特异性IGE
  • 简介:通过对130例不育男子的精液分析,1251标记的FSH、LH、T三种激素的测定,发现大量吸烟(〉20支/天)与不吸烟的不育男子,异常精子的百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精子密度、精子活动力差异显著(P〈0.05),血清FSH、LH明显升高,血清水平明显低(P〈0.05=,说明大量吸烟可引起不育。

  • 标签: 吸烟 不育 性激素
  • 简介: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表达,以探讨其在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2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及20例对照者血清中IL-8的水平,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czemaareaandseverityin-dex,EASI)评分评估患者病情,分析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IL-8的表达与EASI评分相关性。结果: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IL-8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的表达(t=3.20,P=0.003),且IL-8的表达与EASI评分呈正相关(r=0.560,P=0.004)。结论:IL-8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白细胞介素8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
  • 简介:目的:回顾本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分布状况,了解支原体对12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现状。方法:对1599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前列腺液标本进行支原体(Uu、MH)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599例检测标本中,总感染率为23.08%,单纯UU阳性277例(75.07%),UU-Mh阳性81例(21.95%),单纯Mh阳性11例(2.98%)。MH对强力霉素(DOX)、交沙霉素(JOS)、美满霉素(MIN)全部敏感,UU对JOS、MIN、DOX、环酯红霉素(ECC)、克拉霉素(CLA)均非常敏感,UU-MH混合感染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或MH感染。结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DOX、MIN和JOS可作为本地区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

  • 标签: 男性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物敏感性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生物共振技术对9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自带过敏原物理信息960种,对92例患者逐一过敏原检测。其中11例同时做免疫印迹法过敏原检测。结果92例使用生物共振治疗仪检测均有阳性结果,过敏原阳性共计361人次,食入物类过敏原阳性206人次,吸入物类过敏原阳性101人次,化学物质过敏原阳性45人次,其他过敏原阳性9人次。11例患者在免疫印迹法过敏原检测中,7例测出过敏原阳性共计39人次,食入物类过敏原阳性23人次,吸入物类过敏原阳性16人次。结论利用生物共振技术检测过敏原,能测出各种引起过敏性疾病的致敏原,种类多、安全、无创、无不良反应,与免疫印迹法过敏原检测可以形成互补,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过敏状态。

  • 标签: 生物共振治疗仪 过敏原 免疫印迹 慢性荨麻疹
  • 简介:目的评价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检对梅毒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72例梅毒患者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并与RPR、TPP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在一期梅毒的阳性率为73.3%(11/15),在二期梅毒的阳性率为88.9%(16/18),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6363,P>0.10)。在潜伏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26.1%(6/23),显著低于早期显性梅毒(x~2=17.6189,P<0.005)。在一期、二期和潜伏梅毒,RPR和TPPA的阳性率均为100%。入组前2-24个月己经给予正规抗梅治疗的梅毒16例,其中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在本研究中,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一期梅毒并下优于RPR和TPPA。IgM抗体在潜伏梅毒敏感性低,其诊断应依靠RPR和TPPA。目前不推荐单独检测抗梅毒IgM抗体来监测病情和判断疗效。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梅毒 IGM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42例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中的20例取其皮损进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HIF-1α的表达和分布,同时取20例健康皮肤组织作对照;对另外22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IGF-II浓度,并取健康血清20例作对照.结果:皮损组HIF-1α表达阳性细胞数(25.21±24.45)明显高于对照组(3.80±7.27)(P〈0.05),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IGF-II水平(308.39±432.7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6.73±23.23)(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皮损中HIF-1α的表达和血清IGF-II的水平均较正常水平明显增高,二者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 标签: 银屑病 缺氧诱导因子-1Α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免疫组化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 简介:目的:通过持续开展性病监测点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动态掌握珠海市性病监测点实验室性病检测能力的整体水平,发现实验室间存在的差异,促进性病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方法:2011-2013年间每年组织一次全市性病监测点实验室进行室间质量评价,质评项目为衣原体抗原、梅毒螺旋体血清、性病常规阅片、支原体培养鉴定、淋球菌培养鉴定,每项目各5份样本,要求各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检测和回报检测结果,统计得分情况和各项目的符合率,对三年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1-2013年间珠海地区性病监测点实验室性病检测水平连续3年成绩均在良好水平,已通过规范化建设的13家性病实验室3年操作水平(SI)≥0的有9家,占69.2%;未通过规范化建设的8家性病监测点实验室3年操作水平(SI)≥0的有1家,占12.5%;不同实验室操作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检测结果平均符合率均在80%以上,其中非梅毒螺旋体抗体定性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体定性试验的平均符合率较高,分别为94.4%和97.0%。结论:通过规范化建设的性病实验室检测水平较高且结果较稳定,规范化性病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具有持续性,才能有效促进性病检测质量的不断提高。

  • 标签: 性病监测点 实验室 室间质评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了解丹东地区性病门诊支原体感染的状况和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应用试剂盒对Uu和Mh进行检测,并对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检测进行分析。结果:669例怀疑有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221例检出支原体,其中Uu198例,Mh5例,Uu+Mh18例。患者药敏分析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性均很高;对克林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敏感性较低。结论:在支原体感染患者治疗前应做药敏检测,以指导临床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株产生。

  • 标签: 尿道炎 宫颈炎 非淋菌性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