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由中国散文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海外版》、《散文》等主办席星荃散文研讨会15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京鄂两地二十多位评论家、作家及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与会者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席星荃散文创作成就,认为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其作品最为突出最为动人是以散文集《记忆与游走》为代表乡土散文,是那些写他故乡槐树畈

  • 标签: 湖北省作家协会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新闻媒体记者 望家乡 十年 汉水流域
  • 简介:柳宗宣诗基本上是以流转视角,描述着流转的人群和风景。他对所谓“叙事性”没有太大兴趣,也似乎并不特别强调诗高亢抒情性。他音调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调质上。他可能更看重诗在生活经验传达上适度和限度,他对语词和诗行分寸感把握和控制是令人赞赏

  • 标签: 柳宗宣 诗歌 生活经验 分寸感
  • 简介:在这里所写下片段乃是我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者个人对于外国文学一点片断回忆和理解,它们当然显得琐碎和零散。但这些回忆和理解恰好显示了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外国文学不可忽视关键意义。它们恰恰凸现了外国文学具有的某种“中国性”,

  • 标签: 外国文学 中国性 当代文学 回忆 凸现 意义
  • 简介:<正>都说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主题之一。我说悲剧性爱情是其中主旋律。古往今来,多少向往爱情,希望能从爱情中求得幸福女子幻灭了希望。于是易卜生笔下娜拉离开了丈夫出走了。门关后,大幕落下,剧终人散,易卜生把娜拉出走后命运留给了后人。

  • 标签: 女子 丈夫 妻子 母亲 埃德娜 女主人公
  • 简介: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现代性,重铸了狄更斯形象,即狄更斯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非连续性、转瞬即逝性和记忆空间化,洞悉了现代性本质。

  • 标签: 本雅明 狄更斯 现代性
  • 简介:本文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察小说《基列家书》中个体记忆如何推动叙事者参与对历史讲述、对集体文化记忆反思与修正并最终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由此揭示在阐释作者对历史、宗教及传统文学表达时,记忆所体现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基列家书》中,个体记忆不仅使代际间情感与传统断裂得以弥合,还帮助叙事者反思集体文化记忆遗忘与压抑,并修正其核心内容:废奴传统和宗教传统。个体记忆使叙事者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废奴传统变迁,对它所代表集体认同演变进行反思,促使叙事者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还激活叙事者宗教认同和感知力,使其看到改善宗教现状希望,最终推动叙事者完成自我认同建构,困扰其多年认同危机也随之消失。

  • 标签: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 记忆 身份认同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其后期创作中,往往通过记忆书写再现历史瞬间,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小人物胁迫,《愤怒》就是典型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记忆小说,以马科斯弥留之际自传性记忆为主体,展现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在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冲突中无奈与愤懑.作品对马科斯父母创伤记忆进行刻画,强调战争等历史事件强加给普通人难以言说之痛,并以异故事叙事者视角从事实和道德两个层面修正和补充马科斯及其母亲“不可靠记忆”,体现了罗斯追问历史并以文学虚构建构集体记忆创作观.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愤怒》 历史 记忆
  • 简介:本文从将记忆和父权与书写记事技术联系起来两个主要传统出发,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进行了大胆探讨,力图论证两个密切相关观点:1)哈姆雷特王子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难忘、也是最健忘的人物之一,莎士比亚着重在哈姆雷特父子关系和印刷文化来临语境中描述了这种记忆失落;2)父权、遗忘、印刷三者之间关系在20世纪初几十年里作为一种主要批评叙述被重铸和传播,这种批评叙述即A.W.波拉德、W.W.葛里格、“新书目”推出、用以解释剧本本身物质状态和作者状态记忆重建”。

  • 标签: 记忆 父权《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印刷文化
  • 简介: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三十多年见证了文学理论盛极而衰发展历程。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之后会出现什么重要理论?何种理论将在21世纪异军突起?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建构一种文化记忆批评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因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特性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哈布瓦赫、诺拉、扬和阿莱德·阿斯曼、埃尔等人记忆理论与文学批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文学书写和文化记忆都是对过去经验重构。进入21世纪,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如"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冷战、越战、"9·11"恐怖袭击等都要求我们回顾这些惨痛经验并重构文化记忆。对于书写这类历史题材文学文本,文化记忆批评可以发挥新颖而有效阐释效力。

  • 标签: 文化记忆批评 文学理论 21世纪
  • 简介:在电影《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运用了创新型拍摄手法通过对420厂一些典型工人记录来展现中国工人群像,展现他们对社会、集体热爱与信仰。

  • 标签: 贾樟柯 工人 群像 人物形象
  • 简介: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后避太子嫌,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字端范,累官大学士、太傅,为朝廷显贵。容若天资聪慧,过

  • 标签: 纳兰性德 词作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大学士 卢氏
  • 简介:《鹤冲天》是柳永不平之鸣,是其生存方式注脚,也是其人生选择原因。它为后人解读柳永及其词作,提供了一把钥匙,一条线索。此文结合相关文化背景,对这首词予以解读,试图还柳永以本真面目。

  • 标签: 《鹤冲天》 文化解读 两种话语 远行与回归
  • 简介:本文以2005年度获得川端康成文学奖短篇小说集《枯叶中蓝色火焰》中《棒球王》为主要解读对象,试图分析记忆和叙述在过原登小说艺术中发挥作用,剖析贯穿在他小说中暴力隐喻。追寻小说实践轨迹,体会读者在小说细节描写和叙述之中获得艺术享受。

  • 标签: 辻原登 《棒球王》记忆 叙述 暴力
  • 简介:有别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流行女性形象和“大团圆”结局,清代小说戏曲中出现了一批“婚女”形象,她们各具特色,却殊途同归——婚,按其缘由大致分为五类加以具体分析。“婚女”形象出现是作者艺术上创新、小说戏曲发展上必然,也是时代风潮反映,体现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 标签: “不婚女”类型创新求实 自我觉醒
  • 简介:  曼布克奖是英联邦及爱尔兰最负盛名年度小说大奖,2005年度大奖竞争异常激烈.由伦敦大学约翰·萨瑟兰教授担任主席评委会,从一百零九部参选作品中首轮选出十七部小说后,接着筛出六位作家进入决选名单.……

  • 标签: 小说大海 布克奖获奖 年度曼
  • 简介:路易斯·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创作得奖最多本土裔女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仅书写了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部分白人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复杂心理纠葛,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更深入思考。本文立足于杰弗里·亚历山大文化创伤理论,试图解读作品中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集体创伤,分析其产生过程以及给不同族群带来影响,从而揭示出作者本土裔文学创作独特性。

  • 标签: 《鸽灾》 路易斯·厄德里克 文化创伤理论
  • 简介:少数民族语电影从口说起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广西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要看懂电影需靠放映员在放映过程中用少数民族语言对影片对白进行现场解说,这就是早期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雏形,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语口译解说放映员。195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正式开始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译制少数民族语包括壮语、苗语、侗语等。

  • 标签: 少数民族语言 电影 广西 记忆 普通话 放映
  • 简介:在江南运河段文化遗存中,吴江垂虹桥无疑是最值得人们去关注文化景观之一。虽然今天我们只能够看到垂虹桥坍塌之后残断遗迹,但是在古代诗文集中,却是随处可见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于此、吟咏不辍文学盛景。

  • 标签: 觉莫 文学景观 朱长文 古代诗文 苏舜钦 南运河段
  • 简介:这是一首轻盈婉转小诗,读来更像一首情诗。不过,这可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情诗,而是一位僧人与一位女道士赠答之作。大凡僧人诗歌作品,大多带着一股山林气、蔬笋气,多写出家人修道生活,难得一顾世俗之事,遑论男女私情。至于僧人与女道士赠答,更堪称绝无仅有。

  • 标签: 《答李季兰》 皎然 诗歌 禅学思想 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