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常规镜检查并发症:缺血的临床特点,为常规镜检查并发症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常规镜检查并出现缺血并发症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常规查体、影像学检查、治疗情况、预后资料等。结果:该患者经镜检查确诊为结肠息肉,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常规镜检查后出现血便,经过镜检查提示为缺血。为患者实施综合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并要求出院,住院时间为14天。结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相关在使用镜检查中应重视对缺血的预防,镜检查后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便血问题,针对出现缺血病患者通过罂粟碱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肠镜检查 缺血性肠病 并发症 罂粟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缺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科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10例缺血病患者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基础疾病,辅助检查及治疗的分析。结果10例缺血病患者中,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出院,1例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老年缺血以慢性缺血为主,患者基础疾病多,起隐袭,症状不典型,内科保守治疗可取的良好效果。

  • 标签: 老年病科 缺血性 肠病患者 特点
  • 简介:肠系膜血管缺血疾病起病急,病情重,短时间内即可引起肠管坏死。笔者自1998年至2003年共收治肠系膜血管缺血坏死4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血管 缺血性肠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就64排MSCT对急腹症缺血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腹症缺血病患者60例,分别给予其64排MSCT检查,并采用MPR、MIP、VR以及CPR方式处理,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0例患者影像学特征中,急腹症缺血的CT表现主要为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而急腹症缺血确诊的直接依据为患者影像学结果,肠系膜血管内的充盈缺损影;另外,急腹症缺血病患者坏死段肠管与正常肠管在CT增强扫描时会出现明显的强化程度分界,进而可作为患者病变范围切除的手术依据。结论在急腹症缺血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利用64排MSCT,可有效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并准确判断出患者手术切除范围,因此,64排MSCT临床价值较高,可作为急腹症缺血临床诊断首选方法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64排MSCT 急腹症缺血性肠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缺血疾病出现坏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选择在2007~2011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8例缺血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辅助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提示坏死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血象周围血白细胞异常增多、超声或CT提示有明显壁增厚以及腹腔积液,这说明坏死已经发生。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肠系膜血管内有空气。结论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数量>20×109/L,超声或CT显示壁增厚及腹水,基本可以确诊为坏死,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手术处理。

  • 标签: 缺血 肠坏死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缺氧缺血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合理喂养,宜少量多次逐渐增加奶量,吞咽功能障碍的可给鼻饲喂养或胃肠外营养保证热能供给。用药后注意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根据病情选择面罩或头罩吸氧。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缺血诊断和疗效,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方法9例缺血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抢时间,争速度,9例患者均全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通过综合思维诊断(减少漏诊和误诊),力争早期诊断,综合治疗(避免使缺血进一步加重),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 简介:目的 观察家兔急性缺血时的血清酶及生化变化。方法 采用肠系膜动、静脉血管结扎法复制家兔急性缺血的模型,根据组织缺血的四个不同程度的缺血期,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PK、CKMB、LDH、LA、CRP和CO2CP的活性及其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 CPK、CKMB、LDH、LA、CRP活性随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而CO2CP则不断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 上述指标可作为急性缺血疾病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对判断腹腔内缺血状态是有效的和敏感的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肠病 早期诊断 血清酶
  •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急性缺血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性缺血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方法和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例急性缺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经过治疗后分析治疗效果总结经验。结果进行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的1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保守治疗的患者中除1例拒绝治疗患者病情恶化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6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20例患者的首诊诊断准确率仅为60%(12例),具有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结论对于急性缺血,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必要条件,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正确检查、及时治疗。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肠病 临床特点 治疗效果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缺血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36例结肠镜检查后出现缺血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结肠镜检查手段,检查之前并无出现缺血病症状,而检查后出现明显的缺血临床表现,复查结肠镜确诊为缺血,对36例结肠镜检查术后并发缺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次36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超过70岁,其中有10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有15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有6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有5例患者检查操作时间超过30分钟。所有患者经补液、改善循环治疗后痊愈。讨论:结肠镜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内窥镜检查方法,用于观察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病变,并进行组织取样以进行病理学分析。虽然结肠镜检查通常是安全的,但在对高龄且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查或者检查操作时间过长时,可能会导致缺血的发生。

  • 标签: 结肠镜检查 缺血性肠病 并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病患者便血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6.2~2017.2该院64例缺血病患者,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平分为常规、研究组,人数为32例。对常规组患者实施临床传统护理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并将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腹痛缓解及大便正常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8.75%;研究组患者腹痛缓解、大便正常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缺血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变消失,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患者 便血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的病理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作出明确诊断,获得及时治疗,且疗效较满意。结论病理诊断有助于缺血的早期确诊,为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提高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病 病理
  • 简介:摘要有效地治疗宫内窘迫和抢救新生儿窒息,减少胎婴儿的缺氧,是预防该症发生最有效的方法。一旦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立即给产妇供氧,并准备新生儿的复苏和供氧,出生后让患儿平卧,头稍抬高,少扰动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缺血疗效。方法共40例,为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经实验室检查、镜确诊,随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及肝素钠抗凝,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停用肝素钠换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积极治疗后,观察组无效1例,对照组无效7例,均中转手术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0%,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91,P<0.05。随访2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对比,Χ2=0.28,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缺血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疏血通 缺血性肠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D-二聚体对缺血的临床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8月消化内科收治的缺血病患者 56例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经内镜证实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道息肉患者共 5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后 24 h内 D-二聚体、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在剔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高血压患者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 D-二聚体、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入院后 24 h内检测两组 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 (WBC)、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其中只有观察组 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值。在去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高血压患者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 (WBC)、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水平差异仍显著 (P<0. 05),同样只有 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值。结论 D-二聚体对缺血具有临床早期诊断价值,可有助于预判缺血,从而减少漏诊率及降低死亡率。

  • 标签: D-二聚体 缺血性肠病 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