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目标之一。重复刺激作为一种非入侵性脑刺激技术,能够调控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可塑性,在神经康复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力。既往其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障碍中,而近期有研究表明其也能够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本文综述重复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探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假说及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重组的可能机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频重复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FES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MRI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FE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和FES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经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检测以及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和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腕、手部分评估。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rTMS组TMS-MEP的波幅显著强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TMS-MEP的波幅为(0.73±0.15)mV,显著强于FES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评分和TA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FMA评分和TAM评分明显优于rTMS组和FES组治疗后,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rTMS联合FES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手指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患者手抓握、对捏等功能

  • 标签: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手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用重复刺激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为起止时段,以80例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法分2组研究,各组为40例。采用喹硫平治疗参照组,在此前提下采用重复刺激治疗试验组。比较2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变化及总有效率。结果:2组对比治疗后MMSE评分、总有效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

  • 标签: 稳定期 双相情感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用重复刺激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为起止时段,以80例稳定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法分2组研究,各组为40例。采用喹硫平治疗参照组,在此前提下采用重复刺激治疗试验组。比较2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变化及总有效率。结果:2组对比治疗后MMSE评分、总有效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优,满足统计要求(P

  • 标签: 稳定期 双相情感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刺激(rTMS)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认知改善作用。方法检索2019年3月之前所有已发表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数据库的有关rTMS治疗MC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筛查纳入9篇文献368例MCI患者,利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合并认知功能、情景记忆能力、词语流畅性、脑电图P300参数结局变量。结果与伪刺激相比,rTMS刺激能有效改善MCI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SMD=1.54,P=0.0009)、情景记忆能力(SMD=0.78,P<0.0001)、词语流畅性(MD=2.08, P=0.01),降低MCI患者脑电图顶中线区(Pz)的P300潜伏期(SMD=-0.44,P=0.02)和增加P300波幅(SMD=2.04,P<0.00001)。但与伪刺激相比,rTMS治疗对MCI患者记忆商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43, P=0.28);rTMS联合盐酸多奈哌齐与单独使用盐酸多奈哌齐相比,对MCI患者记忆商(SMD=0.32, P=0.33)和P300潜伏期(SMD=-0.14, P=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具有较好的耐受性,虽然相对对照组而言,rTMS治疗组较易出现不良反应(RR=2.20,P=0.005),但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头晕、头皮疼痛等,且大多在1~2 h内缓解,无明显其它不良反应。结论rTMS治疗可以有效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景记忆能力,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轻度认知障碍 情景记忆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重复刺激(rTMS)是临床上常用的中枢干预技术,具有无创、非侵入性、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中,尤其是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研究。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功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刺激(rTMS)联用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PSA)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60例PSA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重复rTMS+语言康复训练)与对照组(语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语言功能。结果  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观察组CRRCAE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语言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言语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重复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A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DAS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重复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比较两组吞咽功能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DNF、VEGF分别为(7.98±1.14)μg/L、(168.78±10.28)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0±1.10)μg/L、(110.34±10.47)ng/L,观察组NSE为(7.57±1.1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66±1.30)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23.90、10.60,均P < 0.001)。观察组Frowen吞咽功能量表(Frowe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HISS)评分分别为(2.47±1.16)分、(7.03±1.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5±1.10)分、(9.66±1.20)分(t=12.31、9.53,均P < 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35/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28/36),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为(160.40±8.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6.74±8.10)分(χ2=4.57,P=0.03;t=7.25,P < 0.001)。结论高频重复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DAS,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吞咽功能,临床效果显著,有一定的价值和创新性。

  • 标签: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重复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效果。方法:从我院最近2年内收治的帕金森病合并认知障碍患者中抽取40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比对分析我们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样本数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重复刺激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MMSE评分和VFT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评分比对照组高,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患者的认知程度更高。其中P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帕金森 认知障碍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事件相关电位(ERP)指导下重复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腰部、上肢、下肢、平衡、步行、记忆、注意力、定向力、空间知觉及执行能力训练等);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RP指导下r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观察组则给予ERP指导下rTMS及AOT治疗,AOT治疗每天2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MMSE、MoCA、FMA、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MMSE、MoCA、上肢FMA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MMSE评分[(24.37±1.69)分]、MoCA评分[(23.00±1.80)分]、上肢FMA评分[(45.80±6.76)分]、下肢FMA评分[(26.80±3.56)分]、BBS评分[(36.40±4.28)分]及MBI评分[(74.00±5.13)分]均显著优于rTMS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ERP指导下rTMS联合AOT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事件相关电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动作观察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感游戏联合高频重复刺激对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4例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按照1∶1的配对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高频重复刺激与常规的认知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体感游戏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干预20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oCA、MMSE和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结论体感游戏联合高频重复刺激可以提高PSCI患者认知能力,提高患者的康复锻炼依从率,有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卒中 体感游戏 重复经颅磁刺激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IS)小鼠神经功能障碍、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将模型组、假刺激组及观察组小鼠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观察组小鼠于造模后24 h给予低频(1 Hz)rTMS干预,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假刺激组小鼠则同期给予假刺激干预;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小鼠均未给予特殊处理。于rTMS干预7 d后分别对各组小鼠进行Zea-Longa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检测小鼠脑梗死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脑梗死灶周围区域NLRP3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组织中NLRP3蛋白表达水平,选用ELISA技术检测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IL-18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假刺激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脑皮质及海马区均出现大片脑梗死灶(P<0.01),且该区域神经细胞中NLRP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1),IL-1β及IL-18大量释放(P<0.01);与模型组及假刺激组比较,观察组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皮质及海马区脑梗死灶面积明显缩小(P<0.01),且神经细胞中NLRP3表达明显减弱(P<0.05),IL-1β及IL-18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低频rTMS干预可有效促进IS小鼠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抑制神经细胞焦亡,减小脑梗死体积,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神经元中NLRP3表达、抑制IL-1β、IL-18等炎性因子释放有关。

  • 标签: NOD样受体蛋白3 重复经颅磁刺激 焦亡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刺激治疗对于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中的疗效分析。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重复刺激刺激;研究组患者采用重复刺激刺激;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握力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握力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刺激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与握力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刺激(rTMS)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干预,电针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疗法,选择低频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则辅以电针(同电针组)及rTMS治疗,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MT)水平,刺激频率10 Hz,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MoCA、FIM及SS-QOL评分[分别为(27.5±1.2)分、(26.0±1.5)分、(98.8±3.9)分和(196.0±13.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电针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rTMS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电针 缺血性脑卒中 轻度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刺激(rTMS)对脑卒中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PSCI患者分为低频组、高频组及伪刺激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认知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低频组、高频组患者分别辅以1 Hz、10 Hz rTMS治疗,伪刺激组患者则辅以假刺激治疗。上述rTM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3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低频组、高频组和伪刺激组MoCA评分[分别为(20.40±3.18)分、(21.67±4.13)分和(17.27±4.01)分]及LOTCA评分[分别为(95.73±8.09)分、(96.53±15.08)分和(85.53±12.8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低频组及高频组MoCA、LOTCA评分亦显著高于伪刺激组水平(P<0.05),并且高频组MoCA、LOTCA评分均较低频组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及高频rTMS均能有效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且二者疗效相当,故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rTMS刺激参数。

  • 标签: 脑卒中 认知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刺激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5年2月14日~2017年2月24日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患者40例;将其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20例(重复刺激治疗),对照组---20例(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的运动以及步行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步行功能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明显处于优势(P<0.05)。结论重复刺激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障碍疗效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肢体运动 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重复刺激联合动态姿势控制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本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计80例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姿势控制障碍,利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分为参考组(n=40,开展常规动态姿势控制训练)和研究组(n=40,开展重复刺激联合动态姿势控制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姿势控制有效率显著高于参考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和神经元烯醇化酶水平NSE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复刺激联合动态姿势控制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疗效十分确切。

  • 标签: 脑卒中 姿势控制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动态姿势控制训练 神经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刺激(rTMS)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DD)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诊治的6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按照入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服用常规抗抑郁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重复高频刺激,对照组使用不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去极化的伪线圈进行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抑郁量表总分都出现显著下降,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同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8.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复刺激可以更早地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有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双相情感障碍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