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语言现象给语言学研究者带来新的挑战。面临出现的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我们常常会有不同的见解。"很"作为程度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目前,"很+名词"现象在口语体中应用广泛,探讨"很+名词"在文学作品中的位置及语法功能,从而试图找出这一结构的合理性原因。

  • 标签: “很+名词” 语法成分 语法功能
  • 简介:网络流行语"你懂的"演变为话语标记语主要经历概念语义虚化和语用赋值两大过程。话语标记语"你懂的"在经历句法结构弱化、语义泛化和情态转移后重获社会交际之"不可说"、共享语境之"不用说"、话语互动之"说不出"3大元语用功能,其演变进程表相是语言内部结构变化和名物化的结果,本质是言语交流明示标记和人际维护需要的结果。

  • 标签: 话语标记语 语义虚化 语用赋值 语用动因
  • 简介:<正>单音节动作动词和双音节动作动词不仅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语用功能上也各有其特点。本文拟将考察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对不同语体·句类的感受度,描写其语用功能差异,并兼及与使用者的关系。

  • 标签: 动作动词 单双音节 语用功能 单音节 书面语体 口语语体
  • 简介: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 标签: “样” 状态化 状态指别 描摹 表达叠合
  • 简介:文章认为,汉语从先秦到唐代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广泛存在一种由“者”构成的关系从句(定语从句)。它们与其他偏正结构的语序不一样,是置于所修饰的名词中心语之后。这与古今汉语一直存在的定语始终位于名词中心语之前的现象不和谐。文章尝试探讨汉语史上这种特殊语序的偏正结构的成因、功能以及消失的原因。从一个角度揭示语法系统发展的特点。

  • 标签: 修饰语 中心语 关系从句 语序 古代汉语
  • 简介:从篇章功能角度对两者进行辨析,力求进一步地揭示同属于反预期范畴的语气副词"偏偏"和"反倒"各自深层的语义特征和找出制约两者替换的语义条件。"偏偏"和"反倒"在辞典释义中均含有"相反"之义,但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偏离预期即可,而后者更侧重的是预期的对立面。只有当"偏偏"表示与预期相对立的情况时,两者才可以互换;当"反倒"用于反递句式时,也即表示与预期对立面程度更深的结果时,一般不能与"偏偏"互换。

  • 标签: 偏偏 反倒 语气副词 篇章功能 语义特征
  • 简介: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信表情符号在主题、内容和结构上不断更新升级,使微信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人们的青睐,不断丰富和形象人们的会话交际。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从人际意义的人称、语气和情态三个方面分析微信会话中表情符号在网络会话中的人际功能,同时初步探讨微信表情符号产生的社会影响。

  • 标签: 表情符号 微信 功能语法 人际功能
  • 简介:大学生社团文化是社团活动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探究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社团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本文主要研究了高校社团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激励凝聚功能、自主导向功能、吸收辐射功能、调节转化功能等。

  • 标签: 社团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 简介:广西桂林市崇善小学开展'经典教育促学生礼仪养成与评价'的研究,尝试以家风、校风建设为纽带,构建'崇善'办学理念,以'崇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入手,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二者的切合点,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着力体现'崇善'的德育特色。

  • 标签: “崇善教育” 学校文化 家风校训 家校合力
  • 简介: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贯彻索质教育精神,实现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模式转换,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精神成人的培养要求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的新课题,本文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提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材料,以点代面、以精胜多的教学原则,突破以独立篇章学习为基础的授课方式,以课程主题词为线索,建构以素质培养为重心的课程模式,深化德、情、意、能和人文精神等素质培养,最大化地发挥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

  • 标签: 大学语文教学 教学材料 实际教学经验 素质教育功能 教学原则 大学语文课
  • 简介:“一M比一M+VP”构式有实比和虚比两种类型,又可分为四种形式。该构式的形式特征主要有“M”泛化、“一M比一M”固化等;句法功能方面,“一M”有指代性质,“比”有关系化趋势,“一M比一M+vP”的句法功能存在变异和萎缩现象;语义方面,“一M比一M”具有三个语义特征,VP有五种语义类型,整个构式有两种构式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成因;“一M比一M+VP”的语用特征主要表现在主观性和蕴含义两个方面;“一M比一M+VP”的形式和功能反映了其作为典型语法构式的特征。

  • 标签: 构式 泛化 固化 变异 主观性
  • 简介:语气副词“一(壹)”在上古汉语中可以表示程度超出说话者的预期。文章考察分析后认为,这种功能的“一(壹)”搭配表程度义的谓语,其所在的句子负载感叹语气,不出现于对比语境。这些共时分布特征是反推“一(壹)”的来源和语法化轨迹的重要依据。“一(壹)”的意义经历了“一(个)〉一(类)〉同样〉一概〉完全〉肯定〉竟然”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壹)”的客观数量义淡化,主观性增强。

  • 标签: 语气副词 “一(壹)” 偏离预期 分布特征 语法化轨迹
  • 简介:连词“便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便”与“是”的整合;“便”与“是”的角色转换;“便是”的功能泛化。在整个进程中,语言的类推机制贯穿始终,起着关键的导引和规约作用。

  • 标签: 连词 便是 类推 语法化
  • 简介:《祖堂集》中“这(者)”“那”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有连带成分。它们具有表指示的语义功能,表区别和连接的语用功能。《祖堂集》中“这(者)”“那”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指示,还出现了从指示义虚化而来的语法义。“这(者)”“那”的虚化一方面是它们自身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其”的类推作用分不开。

  • 标签: 《祖堂集》 这(者) 指示功能 虚化轨迹 类推作用
  • 简介:语气词“也”是一个语用成分,句末“也’’的语用特征为[+强调],句中‘‘也’’的语用特征为[+对比]。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基本功能是提醒听话人或读者特别注意话语的某一内容。

  • 标签: 强调 对比
  • 简介:本文从共时平面考察“V+上+数量”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特征,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上”的用法及其与动词本义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最后从历时角度考察其演成过程。

  • 标签: “V+上+数量” 语义功能 语法化
  • 简介:从立场表达角度出发,汉语“X不X”类附加问句的核心话语功能为表达积极交互立场,表现在征询允准、建立互动、增强语气和话语填充四个维度。提取[+回答项]、[+非完句成分]、[+重复]、[+反问句]、[+负面语义项]作为功能划分的句法验证标准。附加问句的多功能性是语用原则与交互主观性互动的结果。

  • 标签: “X不X” 附加问句 立场 语用原则 交互主观性 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