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1朱子对《大学》的诠释理路在目前国内讨论朱子与阳明的论文之中,大家更偏重于批评朱子、推崇阳明。我认为,在讨论朱子与阳明之关系时,不能忽略:阳明首先对朱子之说多有吸纳,然后才在吸纳的基础上进而提出批判的意见。而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他们对《大学》中所涉各种命题的诠释处。

  • 标签: 心即理 致良知 《大学》
  • 简介:一无论是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还是从当前的文学创作现状来看,没有人能够否定文学创作与政治的联系。当今的三农问题、打工文学以及文化研究的兴起,都说明了文学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面对现实问题而研究它们,在《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的作者刘锋杰等人看来,就不能完整地解释当代的文化与文学问题。

  • 标签: 创构 政治理想 文化心理 创作现状 美政 生活理想
  • 简介: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艺术的抽像,是人类对事物认识过程中质的变化,是思维的“飞跃”。抽像,是艺术家智慧、才华的体现。我们把艺术的抽像提高到这一高度,并不意味着否定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存在决定意识。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艺术不等于自然科学,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通过客观事物来抒发艺术家的感情、理想和幻想……。在这一观点上,西方画家似乎要比中国画家表达得更直率些。

  • 标签: 中国画家 中国画发展 中国绘画艺术 认识过程 中质 不等于
  • 简介:对于中德文学关系的研究,我总以为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这其中实在是有奥义在,值得深入打捞。所幸,自1930年代陈铨先生开辟中国学者的本领域研究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学术实绩;但总体而言,仍是宏观叙事型的著作偏多,而精深的个案研究较少,而能够兼及两者并重视理论思维者,尚属少见。

  • 标签: 文学关系 中德 符号学 解读 中国学者 30年代
  • 简介:目前,中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象比较突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为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各学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使学生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最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水平。

  • 标签: 中职 职业生涯 理想 现实
  • 简介:本文中的女性小说指的是评论界普遍接受的界定:以女性视角来表现女性世界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包括三层含义,即创作主体为女性作家;主体采用的是女性视角;创作客体必须展现或主要展现女性世界,并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 标签: 女性小说 两性关系描写 男权文化 叙述方式 审美意识
  • 简介:针对文学理论的效用问题存在的误区,本文认为,文学理论并不指导文学创作,也没有必要一定与当下文学现状密切联系。文学理论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半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价值剩余是指相对于他指性功能的自证性特点,这是文学理论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重心。在此意义上,即便文学真的消亡了,文学理论仅仅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的人文科学,也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这将是文学理论最后的退身之地。所以,文学理论的价值剩余的概念的提出,将有利于对文学理论效用的全面理解和对“危机论”的解答。并且本文断言: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去文学性的文化研究,与经典化的文学理论两种价值取向,将在悖立中相互质疑、砥砺,从而构成学术生态的张力平衡。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人文精神 审美意识
  • 简介:通常所谓的割据,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拥有军事力量的人或集团占据了部分地,区,成为该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并由此形成与中央政府或其他地区的对抗、分裂格局。显然,从有史记载的古代一直到近现代,割据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举不胜举,有时甚至可以把某个时期(时代)称之为割据时期(时代)。

  • 标签: 割据 地方政治 当代文学 权利 军事力量 中央政府
  • 简介:笔者曾经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在其后的三十年间,莫言至少有六次在创作谈中以相当的篇幅谈到对鲁迅《铸剑》的高度赞扬和向往之情,称之为“鲁迅最好的小说,也是中国最好的小说”。

  • 标签: 《铸剑》 传承关系 鲁迅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荆轲
  • 简介:<正>王忍之在《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解放日报》90年2月17日)一文中指出:对已经提出来的自由化观点的批判,要连续不断地搞几年,不仅要写文章,出小册子,还要有专著,并且要体现到文科教材里面去。新教材应该体现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的统一,应该有战斗性。对种种错误观点的批判要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对于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自由化观点,要批判,

  • 标签: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理论观点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四项基本原则 不同方法 批判
  • 简介:九十年代以前,学界大体认王元化是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然学界大多忽略,真正纵贯王元化文论演化七十年的思辨方法,是源自前苏联的"日丹诺夫主义"。王元化撰于1939-1940年的《鲁迅与尼采》、《现实主义论》证明"日丹诺夫主义"是其初述文论的理论基点。以1943年为时间起点的"第一次反思",表明王元化开始质疑"日丹诺夫主义"有掩抑作家人格力量之嫌,但并未提升到方法论水平去否定"日丹诺夫主义",这就为其六十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全线复活"日丹诺夫主义"埋下伏笔。1976年王元化从黑格尔美学觅得"知性不能把握美"与"情志"两大命题,本可在理论上一举掀翻"日丹诺夫主义"的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功能论",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现代文论史进程的领军人物,但因其当年受囿于"日丹诺夫主义"的那块反映论哲学短板,故痛失历史机遇。

  • 标签: 王元化 文论方法 演化 日丹诺夫主义
  • 简介:空间与地方的二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与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 标签: 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 简介:  评述张悦然的小说能保持一种平衡心态或分寸感实为不易.张悦然从《葵花走失在1980》出发,经过《樱桃之远》、《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等,至《誓鸟》,不断推出新作,可谓成果丰硕.……

  • 标签: 中幻想 互证关系 小说中
  • 简介:众所周知,"网络文学"这一提法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如果以1999年网易公司的率先使用为起始点,那么到今天它也不过只有两年多一些的时间.按通俗的说法,这两年多一些的时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甚至于浩瀚的宇宙而言,可谓微乎其微.但也就是在这两年多一些的时间里,由于网络这一代表当今世界高科技的产物的介入,从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写作方式以至文学为何物这一观念本身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改变与质疑.在这个意义上,否认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一种做法.同时,也由于网络所能提供的高速传播与信息共享的性能所致,另一个话题即网络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 标签: 网络文学 世界文学 尴尬 文学作品 彼岸 写作方式
  • 简介:王阳明和贝克莱虽然都主张事物只能存在于心内,但两人对心物关系的看法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两人都把心看作本体,王阳明把心看作道德的本体,贝克莱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两人都从主体性的角度解释物,王阳明把物解释为事,贝克莱把物解释为观念的集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强调要实现心理合一只能在心上下工夫,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只有心灵能够支撑事物的存在。因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王阳明的哲学走向了道德形而上学,贝克莱的哲学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 标签: 王阳明 贝克莱
  • 简介:摘要认知控制(cognitivecontrol)即是根据目标和计划对任务无关信息及相应加工活动加以控制的能力,这种控制过程保证符合目的或计划的任务相关信息得到顺利加工。其中ACC与PFC成为了相关认知控制研究中很热门的一个研究点。

  • 标签: 认知控制 ACC PFC
  • 简介:本文主要针对韩国史书以及文人对欧阳修散文的评价进行一番解说与评述,希望能借此使中国学界更多地了解韩国历代研究欧阳修的有关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中韩之间有关欧阳修散文研究的一些异同之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欧阳修 散文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文人 史书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