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ross方程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的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采用多重线性归分析评估影响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出血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出血和总出血量组比较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重线性回归中,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均为隐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论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中隐性出血量较大,需要骨科临床医生重视。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万向锁定钢板 出血量 隐性出血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3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4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101±13)分钟、术中出血量(237.9±32.4)mL、Neer评分(82.5±3.2)、Constant-Murley评分(71.7±5.0);置换组手术时间(98±11)分钟、术中出血量(246.0±39.8)mL、Neer评分(82.9±4.5)、Constant-Murley评分(73.5±5.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肱骨头置换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后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有1例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改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可修复的肱骨近端骨折宜行肱骨头置换术。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锁定钢板 人工肱骨头置换 老年
  • 简介:通过检测糖尿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反射(SSR)电生理测定,探讨在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34例糖尿病患者和10例健康体检者同时进行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反射(SSR)的测定。糖尿病组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糖尿病组的脑干诱发电位的Ⅰ—Ⅲ波峰间期(IPL)和Ⅲ-Ⅴ波峰间期(IPL)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有统计学的差异(P<0.01):糖尿病组的SSR与对照组相比起始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患者早期已存在广泛的亚临床神经病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皮肤交感发射(SSR)是早期诊断糖尿病亚临床神经系统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糖尿病 感觉传导速度 运动传导速度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皮肤交感发射
  • 简介: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在C臂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43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3),对照组采取常规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3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药物使用基础上加用阿仑膦酸钠抗骨质疏松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测骨密度(BMD);ELISA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活动能力,并分析骨折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安返病房,随访时间为13-21个月,平均16.7月。相比椎体成形术前,研究组患者术后3、6、12月较对照组BMD及OPG均有一定程度增高(P〈0.05);经阿仑膦酸钠治疗3月后,研究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后续不同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能有效维持(P〈0.05)。相比椎体成形术前,所有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优于术前椎体高度(P〈0.05);且治疗3月后,研究组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较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Cobb角明显减小(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阿仑酸钠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较为显著,术后持续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能一定程度增加椎骨骨密度,抑制骨保护素的降低进而防止骨破坏,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再次发生,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阿仑膦酸钠 骨质疏松 骨折
  • 简介: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和各种造影药物的改进更新,临床上造影检查项目不断增多,清洁肠道在影像科检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往,我们采用甘露醇或番泻叶单方冲服液,经使用后发现这两种药物均存在很多缺陷。1997年3月,我们将行腹部平片、泌尿系造影检查的1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复方清肠汤、番泻叶单方冲服液、甘露醇为口服肠道清洁剂,对其效果进行比较。复方清肠汤是与我院中医专家商磋,根据中药

  • 标签: 番泻叶 清肠汤 甘露醇 清洁肠道 造影检查 效果比较
  • 简介: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诊治的老年单侧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其中采用直接前路36例(直接前路组),后外侧入路37例(后外侧入路组),分析其手术用时、切口长短及愈合时间、手术出血及伤口引流量、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前、术后1、3、6、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量评分(EQ-5D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3.6个月。直接前路组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月、3月、6月直接前路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基本接近。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健康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局部红肿,后外侧入路组1例患者出现假体脱位,1例出现切口周缘麻木,两组患者无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直接前路和后外侧入路均能有利于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直接前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假体脱位发生率低,术后早期疗效好等优势,但直接前路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 标签: 直接前路 后外侧入路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颈骨折
  • 简介:研究不同结构形状的血管支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针对同一个体化颅内动脉瘤模型,设计了三种网丝截面相同、通透率近似相等、结构形状不同的支架。将这三种支架植入颅内动脉瘤模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的变化情况。三种支架中,螺旋型支架对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旋涡改善效果最佳,对动脉瘤瘤颈和瘤顶部分较高的壁面切应力削弱也最明显;周期型支架的柔顺性优于其余两种类型的支架。螺旋型支架植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最佳,但不适合几何形状复杂的血管,本研究也可为进一步优化支架结构提供依据。

  • 标签: 血管支架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流固耦合 壁面切应力
  • 简介:自1995年至1998年间,我们对经用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的25例糖尿病患者,配合应用了正确的运动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2~69岁。无严重并发症,生活能自理。均经严格的饮食控制及降血糖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后,配合应用正确的运动疗法,全部病人尿糖转阴,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而出院。

  • 标签: 配合应用 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 运动疗法 尿糖 饮食控制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回声跟踪技术(ET)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T2DM患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共37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64.50岁。应用ET检测患者颈动脉参数,包括血管的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及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增大指数(AI),分析其与病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合并症的相关性。结果病程与Ep、β、PWVβ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C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AI无相关性;年龄与β呈正相关(P〈0.05),与Ep、AC、PWVβ、AI均无相关性;是否合并有高血压与Ep、β、AC、PWVβ、AI均无相关性;HbA1c、IR及BMI与Ep、β、AC、PWVβ、AI均无相关性。结论T2DM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主要与病程相关,年龄因素在内皮功能变化中也起到一定作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之后,即使良好控制血糖也难以将其逆转。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管内皮功能 回声跟踪技术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90例肝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63例,女性27例;年龄13-81岁,平均年龄47.7岁。按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5组,即1-7d组、8-14d组、15-21d组、22-28d组、大于28d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留置1-7d组46例患者,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率为23.9%;8-14d组56例患者,不良反应19例,不良反应率为33.9%;15-21d组25例患者,不良反应11例,不良反应率为44.0%;22-28d组41例患者,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率为43.9%;大于28d组22例患者,不良反应12例,不良反应率为54.5%。渗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各组间无差异。结论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留置时间相关,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并发症呈增加趋势,留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4d,是否延长留置时间取决于临床工作中患者实际情况。渗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留置时间无关。

  • 标签: 人工肝 中心静脉导管 留置时间 血液净化
  • 简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有毒物质潴留,引起活性维生素D(VitD)相对或绝对不足、小肠功能受损、钙吸收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排磷明显减少、磷的摄入增高、透析清除有限等原因而普遍存在高磷血症。高磷血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疗效观察 血磷 肾小球滤过率 高磷血症 常见并发症
  • 简介:观察生物治疗联合化疗对结肠癌患者体内IL-10表达的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生物治疗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对结肠癌患者IL-10的影响,并检测结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IL-10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生物治疗加化疗组较单纯化疗能更好的降低结肠癌患者IL-10的表达,外周血IL-10在化疗前呈强势表达,化疗后IL-10表达减弱,甚至有向Th1类细胞因子漂移的趋势.表明化疗可降低结肠癌患者IL-10的表达,化疗加生物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抑制肿瘤生长,有助于改善预后和康复.

  • 标签: IL-10 患者 结肠癌 生物治疗 表达 化疗前
  • 简介:本文从两方面跟踪观察了37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前、治疗1月、1年、2年后)连续高频节段(SHFCS)的变化。(1)SHFCS数量的变化,37例心肌炎患者初诊时,共有117个SHFCS(人均3.16±1.61),治疗1月后SHFCS减少到87(人均2.35±2.12),1年后人均2.00,2年后复查人均1.33。对照组24例正常女青年的SHFCS数不变,基本保持稳定(P>0.05)。(2)按崔氏[1]提出的sHFCS判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标准,初诊时,37例患者中有34例阳性(占91.8%),治疗1个月后,阳性人数为19(占51.35%)。由此可见,SHFCS有可能成为一个诊断心肌炎和评估药物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

  • 标签: 连续高频段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正常人
  • 简介:分析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与移植物功能稳定肾移植受者外周血基因表达差异,探索CAN免疫致病机制。从GEO数据库获取GSE12187和GSE22229两个肾移植受者外周血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集,选取其中13个CAN样本为实验组,15个移植物功能稳定的样本为对照组。以SAM筛选两组样本的差异表达基因。应用DAVID及GENECODIS网络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的MiMI插件进行差异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SAM筛选出上调基因168个,下调基因141个。基因富集结果显示,上调基因主要为调控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基因,而下调基因参与广泛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Cytoscape软件的PPI分析筛选出19个CAN相关核心基因。CAN患者与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存在显著差异;CAN致病机制涉及免疫细胞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及细胞增值、凋亡、迁移等广泛的信号传导通路变化;免疫细胞在基因的转录、RNA加工、翻译及蛋白质代谢等环节的改变可能在CAN的致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TAGAP、EIF3F、NUDT21、PAPOLA、RPL等CAN核心基因的免疫调控机制需要深入探索。

  • 标签: 肾移植 慢性移植肾肾病 基因表达谱 基因富集 蛋白质相互作用
  • 简介:在未来医生将使用“电子鼻”有效地诊断患者的疾病。这项电子技术是基于人类和其他动物嗅觉系统而成功研制的,该研究是在近日欧联盟信息社会技术项目会议上公布的。

  • 标签: 电子鼻 疾病 患者 诊断 医生 嗅闻
  • 简介:目的研制一台可以应用于外科的臭氧冲洗仪,并进行臭氧对大肠杆菌的杀灭实验。方法在臭氧相关性质和臭氧技术的发展成果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处理器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研制臭氧冲洗仪。使用PIC单片机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进行体外实验,配制5种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菌液,将臭氧气体作用于这些菌液。配制臭氧水,使用纸片法作用于大肠杆菌。观察实验结果。结果研制出了臭氧冲洗仪样机,仪器的运行情况良好。对5种浓度的菌液,臭氧气都能够实现很好的灭菌效果,灭活率均在40%以上。臭氧水对大肠杆菌抑菌的作用很明显,抑菌环直径为1.52cm,而对照组为0cm。实验验证了臭氧对大肠杆菌的杀灭效果。结论该仪器操作简便,为臭氧冲洗法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但与进口仪器仍有差距,需继续改进研制的产品样机。

  • 标签: 臭氧冲洗仪 臭氧 PIC单片机 杀菌
  • 简介:目的研究微创单髁置换术后经引流管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对单髁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1月~2013年7月采用MI—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夹管4小时组(n=50)与氨甲环酸+夹管4小时组(n=50)。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术后48小时引流量、并发症与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经引流管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早期夹闭4小时组的总引流量显著低于仅早期夹管4小时组,而术后Hb、Hct值显著高于仅早期夹管4小时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夹管4小时组在各时间点(术后24、36和48小时),其引流量明显多于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早期夹闭4小时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术后48小时Hb明显减少(P〈0.05),术后48小时Hct值有明显差异(P〈0.05)。经引流管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早期夹闭4小时组与早期夹管4小时组比较,术后2天和7天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两组间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相关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经引流管局部注射氨甲环酸能够显著减少MI—UKA术后的失血量,且不增加相关的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微创 单髁置换术 氨甲环酸 引流管夹管 出血量
  •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其临床意义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32例(研究组),同时选择单纯肢体骨折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受伤后第3天、第10天检测血清中VEGF、PDGF含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VEGF及PDGF在受伤后第10天出现升高趋势,与受伤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发现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在受伤后第3天、第10天的VEGF、PDGF平均含量高于单纯肢体骨折的患者(P〈0.05)。结论肢体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VEGF、PDGF较单纯肢体骨折患者明显增高,并且有随伤后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为进一步探究其临床意义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肢体骨折 脑外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骨密度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产检和住院的孕妇,分为2组。正常孕妇160例(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8.91岁,平均孕周27.12周。临床确诊为GDM的患者156例(GDM组),年龄27~35岁,平均年龄30.72岁,平均孕周27.64周。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孕妇右侧跟骨骨密度,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DM组孕妇骨密度检测结果中声幅衰减(BUA)、超声速度(SOS)、硬度指数(S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DM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比例分别为15.38%、5.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A1C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GDM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且跟骨超声骨密度、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A1C相关。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超声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
  • 简介:通过比较脑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脑脊液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并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以寻找肿瘤特异脑脊液蛋白.以脑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的脑脊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pHgradient,IPG)2DE分离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后,用ImageMaster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得到肿瘤患者脑脊液蛋白点924个,正常脑组织蛋白点607个,匹配512个,匹配率分别为55.4%和84.3%,去冗余后发现,有35个蛋白点只在脑肿瘤患者脑脊液图谱中出现.肿瘤患者脑脊液和正常对照脑脊液双向电泳图谱有明显差别,但是本实验尚未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所以未找出肿瘤特异蛋白.

  • 标签: 脑肿瘤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