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病理学专业在教育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广阔知识面、扎实基本功、高素质、强劲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医学人才。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弱,因此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多角度打造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 标签: 病理学专业 教育新模式 实践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26例疑似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患者,观察分析其病理表现,以明确诊断。结果26例患者通过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的分析,最终明确诊断,25例患者确诊为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结论早期的病理诊断,有助于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及早确诊,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诊断,分析其病理学表现。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本院66例肺炎型肺癌患者,对其影像学检查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点。结果本次研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有46例,属于腺癌的有20例,影像学检查分类为单纯磨玻璃密度影、肺段与肺叶分布实变影各14例;磨玻璃伴结节影16例;肺段与肺叶突变伴随空泡并蜂窝状阴影、肺部实变纤维化合并肿块各10例;混合阴影2例。结论肺炎性肺癌患者在具体影像学类型上十分复杂,其影像学类型能够有效反映出相关病理变化,通过观察患者影像学变化以及病理学变化能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良好参考依据。

  • 标签: 肺炎型肺癌 影像学诊断 病理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特殊染色后,肝脏活检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予以探讨。方法以本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间的62例肝病患者的肝组织活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予以铁染色、Masson染色、D-PAS染色与网状纤维Gordon-Sweets嗜银染色,对肝脏组织的各部位所显示的颜色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经铁染色后,肝脏部位的含铁血黄素会呈现出蓝色;经Masson染色后,胶原纤维组会呈现出蓝或绿色,而肌纤维呈现出红色,上皮组织与细胞核则分别呈现出淡红色与蓝黑色;经D-PAS染色后,胆汁、卟啉、脂褐素、铜与铜结合蛋白依次呈现出褐色、深红棕色、红色、紫色;网状纤维经Gordon-Sweets嗜银染色后,会呈现出黑色细丝网状。结论经特殊染色后,肝脏组织中的不同色素颗粒与组织会显示出不同颜色,对相关疾病与以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特殊染色 肝脏活检 病理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卵管性不孕症临床症状与病理情况。方法选2013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分为2013年8月~2014年8月为A组,2015年9月~2016年9月为B组,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为C组,每组分别为30例。结果输卵管出现病变的情况主要是输卵管非特异性的慢性炎症所致使的管腔闭塞、或者狭窄为主,A、B、C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6.7%(17/30)、93.3%(28/30)、73.3%(20/30),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不孕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发病因素主要为输卵管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再次为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状、输卵管结合等。

  • 标签: 输卵管性病症 不孕症状 病理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病理标本的管理与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11月以后在我院手术室实施科学的病理标本管理制度作为观察组,选择2012年11月之前采用传统病理标本管理制度作为对照组,每组标本数量是210份,比较两组管理方法在实施后病理标本安全隐患的出现率及工作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病理标本安全隐患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工作效率上,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对手术室病理标本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可有效的降低病理标本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病理标本的送检质量及工作效率。

  • 标签: 手术室 病理标本管理 管理与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TI-RADS分类与病理结果对比,以此确定超声引导下甲状腺TI-RADS分类、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将9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284个结节进行分类结果同病理结果做对比对照,评价TI-RADS鉴别甲状腺良恶性准确率。结果284个甲状腺结节TI.RADS,2类36个,3类79个,4a类78个,4b类67个,5类24个。2类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3类病理诊断符合率94.2%,4a类病理诊断符合率92.6%,4b类病理诊断符合率67.2%,5类病理诊断符合率70.8%。结论超声甲状腺TI-RADS分类与病理虽然具有一定的误差现象,但仍然可以为该病诊治提供有立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 甲状腺 TI-RADS分类 病理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抗酸染色在结核病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结核病患者均进行抗酸染色检查,同时以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结核病中抗酸染色检查对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对各个部位结核病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抗酸染色检查对结核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30%、90.91%、96.00%,与临床确诊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684);抗酸染色检查对各部位结核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肺结核98.68%、淋巴结核94.12%、结核性胸膜炎96.15%、支气管结核94.44%、脊柱结核93.33%,其中,抗酸染色对肺结核(94.29%)、肺外结核(97.56%)的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4,P=0.424)。结论抗酸染色技术在肺结核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很高,可在结核病各个部位有效检出,对提高结核病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抗酸染色 结核病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预防接种的疫苗开展回顾性分析。对接种者所发生的异常反应进行调查和分析。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接种疫苗进行统计。结果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一共接种13426例,发生异常反应率为0.83%。其中一般反应发生率为76.78%,异常反应发生率为14.29%,心因性反应发生率为8.93%;异常反应中接种疫苗有白破、HIB、麻风、水痘、麻腮风等。心因性反应为流感疫苗、卡介苗。没有出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事故问题。接种后出现发热/红肿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血管性水肿、惊厥、过敏性皮炎、癔症、荨麻疹,各个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症状表现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进行了解后,加强监测,确保疫苗质量,规范工作流程,从而达到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出现,提升接种成功率。

  • 标签: 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以及临床处理能力。方法随机抽取本地区某医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急性输血反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共有35268人次输注了88439U的各种血液成分,其中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以及去白血小板;笔者观察到输血期间共有165例患者出现180次急性输血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7%(165/35268),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以及过敏性输血反应(ATR)占95.56%(172/180)。结论由此可见,在临床出现的急性输血反应中,主要是以FNHTR以及ATR为主,输注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最高。由此,给予患者合理输血、减少血液输注次数以及自体输血是当前减少输血反应的最好措施之一。

  • 标签: 急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过程中发生献血反映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起到预防献血反应发生机率,营造一个舒适美好的献血过程。方法在200例献血反应中收集数据,以不同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准备情况做比较,得出理论依据。结果其中轻度反应168例,占84%;中度反应26例,占13%;中度反应6例,占3%。

  • 标签: 无偿献血 献血反应 预防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反应曲线发生异常的原因。方法观察试剂空白、标准品、质控品及临床标本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和异常反应曲线,并对异常反应曲线进行分析。结果反应曲线能反应出生化分析仪不稳定、试剂变质、临床患者标本检测结果异常和标本性状等问题。结论分析生化检验反应曲线有助于正确分析检测结果和快速发现导致异常结果的原因,检验人员应熟练掌握并能很好地应用反应曲线。

  • 标签: 临床生化检验 反应曲线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滤泡性病变手术中病理诊断技巧,提高手术中病理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64例甲状腺滤泡性病变大体观察、冷冻切片、印片细胞学特征和常规石蜡切片诊断,分析误诊、延迟的原因。结果264例甲状腺滤泡性病变,手术中病理诊断确诊255例(96.59%),延迟诊断6例,误诊3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其中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印片细胞学的细胞核形态特征清晰,可协助冷冻切片诊断。结论联合大体观察、冷冻切片和印片细胞学,可对大多数甲状腺滤泡性病变做出正确的手术中病理诊断,尤其适合提高基层医院手术中病理诊断的准确率,甲状腺滤泡性癌少见且通常需要待石蜡切片确诊。

  • 标签: 甲状腺滤泡性病变 手术中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冷冻切片病理诊断及结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7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冷冻切片病理诊断及结果。结果本组68例患者通过冷冻切片诊断,结果显示,63例(92.64%)准确,2例(2.94%)误诊,3例(4.42%)延迟诊断。冷冻切片诊断确诊的63例,镜下可见甲状腺背景内异型肿瘤细胞团巢,与四周组织间未见渐进性过渡,57例间质硬化,53例间质浸润或者周围组织浸润,49例呈纤维血管轴心乳头结构,核沟与核内假包涵体明显,有呈柱状或者立方形的肿瘤细胞,可见宽广胞质以及形态不规则且大小不一的核体,另外,13例为砂粒体标本,21例组织标本伴有钙化表现。结论冷冻切片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准确率高,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冷冻切片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急诊患者共600例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每组300例,分别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和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急诊护理,比较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医护间配合度、疾病漏诊误诊率、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急诊患者的护理治疗工作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及满意度。

  • 标签: 治未病 急诊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0例粘液表皮样癌,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30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岁。其中高分化者28例,低分化者2例。肿瘤细胞CK、CEA、EMA、CK8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较少见的耳鼻喉肿瘤,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与其他肿瘤鉴别,掌握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

  • 标签: 粘液表皮样癌 耳鼻咽喉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与病理进行深入分析。方法选取了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40例乳腺癌青年女性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该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4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而后分析入选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最终对两组患者的病程以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相较于老年患者,青年患者的病程更低,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同时原发肿瘤直径较大,三组指标差异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率高,病情进展较快,危险性较高,因此应大力提倡自我体检、定期体检,力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青年女性患者 临床与病理分析
  • 作者: 张连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2-09-19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第9期
  • 机构:仁怀人民医院,贵州仁怀564500
  • 简介:目的:对早期宫颈癌磁共振影像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在早期宫颈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宫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磁共振检查结果和内镜下宫颈病理活检结果及术后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I检查分期Ⅰa1-2期患者4例,Ⅰb1期患者7,Ⅰb2期患者有12例,宫颈炎4例,宫颈正常磁共振表现3例;临床病理分期Ⅰa1-2期患者6例,Ⅰb1期患者有4例,Ⅰb2期患者有11例,CIN III期有6例,宫颈局灶炎性病变3例;MRI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6.66%。结论:在早期宫颈癌的筛查中,核磁共振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宫颈癌的治疗和预后中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可以将MR检查作为宫颈癌筛查及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 标签: 宫颈癌;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方法选取在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治疗的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选取的患者在手术中均实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手术后实行石蜡病理检测。结果根据研究发现,快速冰冻病理检测与石蜡病理检测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9.00%。其中分期准确率中,G1级的符合率为62.00%,G2级的符合率为70.00%,G3级的符合率为83.00%,病变部位浸润程度准确率中Ⅰ级的符合率为49.00%,Ⅱ级的符合率为84.00%,Ⅲ级的符合率为92.00%。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过程中使用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可以将子宫内膜癌检测出来,并检测分期的情况以及病变部位的浸润的程度的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快速冰冻病理检查 石蜡病理检测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收治的3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其病理形态。结果①病理分型32例患者中,单纯型14例,构成比为43.8%;伴有浸润性导管癌11例,构成比为34.4%;伴有导管原位癌5例,构成比为15.6%;伴有黏液癌2例,构成比为6.3%。②病灶成分分组及其淋巴结转移情况32例患者的病灶成分分组中,<50%组15例,构成比为46.9%;≥50%组17例,构成比为53.1%。淋巴结转移情况中,<50%组的阳性率为80.0%,≥50%组的阳性率为94.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③免疫组化结果中,雌激素抗体阳性例数27例,阳性率为84.4%;孕激素受体阳性例数25例,阳性率为78.1%;P53抑癌基因阳性例数26例,阳性率为81.3%;癌基因cerbB2阳性例数18例,阳性率为56.3%。结论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病理分析,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率,对病理活检、治疗以及随访观察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特征 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