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一、民国时期中学语文师资基本状况在当代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被认为是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体理解是: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当代语文教学改革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同时强调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鉴于此,要考察民国时期鲁迅作品教学和学生接受情况,不能不对民国语文师资状况略有了解。

  • 标签: 中学语文 教学活动 民国时期 鲁迅作品 学生 语文教师
  • 简介:近年来,关于民国时期教育的讨论越来越热,有赞扬褒奖之声,也有贬抑指责之词。遗憾的是,其中大多数评论缺少客观翔实的证据,在激起人们艳羡或愤懑的情绪后,总让人觉得还缺点什么。说白了就是,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任何讲理或评论都应讲求一点证据,否则很难令人信服。

  • 标签: 农村教育 民国时期 证据 评论 贬抑
  • 简介:民国时期正是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全面"围剿"之时,中华文明面临陈寅恪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陈缘督等一大批爱国画家秉承中国画艺术理念,主张"精研古法、博择新知"以及"提倡风雅,保存国粹"的宗旨与思想,起到了对传统国画的守护和对近代中国画航灯指南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陈缘督将西方画中国化、西方题材中国符号化

  • 标签: 民国时期 国画家 绘画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中国画
  • 简介:这是一幅跟旧上海有关的油画。画中人物叫郝思蓓,是葡籍俄人。油画右上端和左下端,均有落款。右上端题:"上海葡籍俄人郝思蓓先生",左下端落款为:"翁佑堂爱普庐电影院同仁鞠恭"。显然,这一幅油画人物肖像,是郝思蓓创立的电影院同仁们,在某一个节日送给郝思蓓的礼物。关于郝思蓓,《上海年华》记载:"1910年,爱普庐活动影戏院在北四川路海宁路以北建成开幕。"并附有郝思蓓年青时的照片,

  • 标签: 油画艺术 旧上海 四川路 翁佑 人物肖像 画中
  • 简介:民国时期,张岱年对王阳明思想进行了独特而细致的分析。他信取辩证唯物论并以之判定王阳明哲学是主观唯心论的做法,实质上是以西学在解释中国哲学。他以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三个哲学'部门'对王阳明思想的架构,是以哲学的普遍性对其思想的探究,使得阳明学真正具有了哲学的意义。此外,张岱年以一些具体哲学问题为基点分析王阳明思想的源流,并与其他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同异比较,提出许多新见。

  • 标签: 民国 张岱年 阳明学
  • 简介:民国前期,中西思想碰撞、新旧文化交替,晚清以来形成的同光体、汉魏六朝诗派、中晚唐诗派、桐城诗派等复古的诗派依旧活跃诗坛,新兴的南社及后来的白话诗派风头正劲;至三四十年代,学界对宋诗的整体评价纷纭错综,或唐宋持平,或尊唐黜宋。正是在这一文化生态环境与诗学背景下,此期新编宋诗总集既赓续了传统诗歌总集的旧模式,又在编撰缘起、审美取向、呈现形态上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新成就。

  • 标签: 诗歌总集 民国前期 宋诗 文学环境 成就 编撰
  • 简介:  似乎因集体的自卑,不够自信,加以不少研究者秉承官方意识形态的旨意,全身虚火的民族主义发炎,我们总是患有"文明独有症".一旦别人说到某事物的时候,总是说我们古以有之,实则二者扞格凿枘,少有相通之处,却强加比附,以逞老子先前阔过的优越感.说到大学,就提到汉朝的太学,其实太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可谓牛头不对马嘴;提到图书馆,自然也免不了老子也当过图书馆馆长的陈词滥调,且视东汉白虎观、唐之集贤院、宋之崇文馆、清之文渊诸阁等为现代图书馆先驱等"长我志气"的无稽之谈.我无意抹杀中国历代官方为保存书籍所作的努力,但保存书籍的目的却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流通,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知识的传播,以利愚民之需.……

  • 标签: 四川例 图书馆四川 民国图书馆
  • 简介: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济慈于20世纪二十年代被引介入中国。民国时期的研究者对其诗学和美学思想、诗歌文本阐释和生平等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其中不少观点和结论和当时的西方济慈研究最新进展产生了良性共鸣,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外济慈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民国时期中国济慈研究与同时期西方济慈研究以及20世纪后半期中外济慈研究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展示民国时期济慈研究的历史全貌及其对当代中国济慈研究的贡献与启迪。

  • 标签: 民国时期 济慈研究 比较 贡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国故'、'国学'、'中学'、'古学'、'国粹'、'国故学'等歧异名词,'国学'、'中国[学]'、'古学'三者,就是'国故学'

  • 标签: 区分国学 国学国故 国故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8
  • 简介:青年鲁迅的国民意识主要是以日本为指向的,的可能性——事实上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已经进行了此类尝试,仙台鲁迅

  • 标签: 书简中心 仙台书简 仙台鲁迅
  • 简介:摘要民国教育,处于中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时期,有许多好的教育理念,民国教材更是在现今引起热议,《开明国语课本》充满儿童气息的文学方式以及坚持的儿童本位理念,还有严谨的教材编纂以及编辑态度,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开明国语课本》 民国 社会 基础教育
  • 简介:清朝同治年,是西北回民的白俩年。然而,谁也无法尽解为主的机密。其实,白恩在时光暗美的拨转中已然显迹。同治三年仲夏(公元1864年7月)的一个晚夕,中原大地上的湖南邵阳,正沐浴在一片月光的皎洁里,夜风夹杂着几缕淡淡的稻香扑面而来。在这美丽的夜晚,世居此地的经学大家马彦希阿訇的家,正沉浸在一片忙碌的喜悦中。突然,一声"哇哇"的男婴啼哭划向静谧的夜空……一个生命呱呱坠地了。史家说,正是这一声生命的破啼长啸,宣告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中国百年回族史,并以断代史成支流的形式响亮地汇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因为,这个

  • 标签: 新式教育 教育部长 回族 日本人 中国教育 经堂教育
  • 简介:杨三姐是民国初年女性维护妇女自身权益的先驱。早在1918年她就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命官司,状告她二姐夫高占英谋害她二姐,让杀人犯高占英伏了法。这是民国初年一件轰动一时的妇女维权案件。

  • 标签: 民国初年 官司 人命 自身权益 杀人犯 妇女
  • 简介: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自诞生以来对其进行改编的文艺形式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戏曲改编也绵延不绝。从清代至民国期间是“红楼戏”创作的高峰,在此期间有众多的经典作品诞生流传。晴雯的形象的转变,从中折射出的是不同主题思想的呈现和审美旨趣的不同。

  • 标签: “红楼戏” 晴雯形象 审美旨趣
  • 简介:摘要清末,清政府封建统治被推翻,《大清报律》被废除,新闻自由呼声高涨。民初,孙中山带来民主共和之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民国暂行报律》,给无章可循,无律可遵,政党报刊泛滥,报业秩序混乱,舆论氛围嘈杂的报界,进行有力的措施规制。但是,受到报界组织和人士强烈反对,《暂行报律》只存活短短三天就夭折。本文旨从《暂行报律》历史风波,探析报界反对报律之原因,折射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家自由主义新闻自由观念,只看报律惩治作用,未全面认识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之关系。最终,对新闻自由理想化和幻想化导致了不可逆转的悲剧。

  • 标签: 《暂行报律》 新闻自由 法制
  • 简介:在世纪末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可能用同时代人的感觉,基于自己所处的常情来看巴金的小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需要小说还原到作品的同时代,即还原到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形中进行考察。

  • 标签: 民国时期 中国 文学 女子教育 巴金 《寒夜》
  • 简介:瞿秋白汉语现代化探索意义下的文字改革是他第二次赴俄期间正式启动的。他的中国字拉丁化方案是对“赵氏方案”做“相当的修改”,约花“一年的时间”完成的。“瞿氏方案”吸纳了瞿秋白“字眼”(“词儿”)研究的成果,对声调做大刀阔斧的“模糊处理”,简明便利,是后来“新文字运动”的理论基础。所以,从本质上说,“瞿氏方案”并非一个精确的现存汉语的实录描述方案,而是一个未来汉语规划建设方案。瞿秋白在民国汉语规划建设上的建树,是其“文化救国”思想的重要落脚点。

  • 标签: 瞿秋白 汉语规划 瞿氏方案 文化救国
  • 简介:从女性主义视阈解读郭沫若民国时期的历史剧,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相交织的复杂状态,一方面,出于郭沫若的理性创作动机,作品中多时代精神的投射和西方现代文明的信息。另一方面,郭沫若思想意识中传统男权文化的毒素,左右了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性别关系的设置。他把女性形象的依附性和工具化特质作为肯定和赞美的品质,在男女性别关系的设置上沿用封建男权文化的男尊女卑性别模式,流露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绝对支配权。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了郭沫若的意识表层,但真正塑造郭沫若灵魂的仍是中国封建男权文化。

  • 标签: 郭沫若 建国前历史剧 性别模式 性别态度 审美形态
  • 简介:清末明初,随着西洋电影进入中国,作为上海通俗小说创作主体的鸳蝴派文人恰在此时创作了一批影戏小说,通过自己的观影经验重述电影情节,改写成小说,在大众刊物上发表。这一类小说除广告效应之外,中外小说范式的拉锯以及影像到文字的叙述变化,都突出反映了一个时代文学理念与形态演变的轨迹。

  • 标签: 影戏小说 通俗文学 小说范式 叙事 影像
  • 简介:民国时期的西安文坛虽显荒凉,但也并非不毛之地。1930年代张恨水、王鲁彦、王莹等在西安的生活写作,1940年代曹靖华、丁玲、田间、臧克家、宋之的、叶以群、老舍、崔巍、贺绿汀、光未然、李初梨、沙汀、何其芳、卞之琳、端木蕻良、萧红、萧军、聂绀弩、徐懋庸、艾青、舒群、冼星海等的旅居记游,以及谢冰莹主编的《黄河》杂志,都曾给这座闭塞保守的古都带来生机和活力。1950年代中后期杜鹏程、王汶石、柳青、魏钢焰、李若冰等本土作家的涌现,西安始成为百花烂漫的文学之都和众所皆知的中国当代文学重镇。

  • 标签: 民国 西安文坛 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