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且合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组)和同期行相同治疗但未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22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出血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民族、高血压史、糖尿病病史等相关因素,评估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分析,出血组年龄≥70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GCS评分<8分、病变部位为丘脑及下部、大小便失禁患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非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性别组成、民族组成、抗凝治疗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年龄≥70岁等9项指标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GCS评分<8分、病变部位为丘脑及下部、大小便失禁4项指标均属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70岁、GCS评分<8分、病变部位为丘脑及下部、大小便失禁等因素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高血压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中性粒细胞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AIS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共计177例。按溶栓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将177例患者分为低中性粒细胞组(<7.1×109/L )和高中性粒细胞组(≥7.1×109/L),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差异。结果高中性粒细胞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发生率高于低中性粒细胞组(17.0%比5.6%,P=0.016);校正年龄、性别、抗栓及抗凝药服用史、既往脑卒中病史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是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3.622, 95%CI 1.099~12.203,P=0.035)]。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 中性粒细胞 出血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脑白质疏松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头颅CT检查结果,应用Van Swieten量表(vSS)评分判断患者脑白质疏松的程度。根据治疗后24 h内复查头颅CT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患者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44例患者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23例(15.97%),未发生出血转化121例(84.03%);出院后90 d预后不良61例(42.36%),预后良好83例(57.64%)。与非出血转化组比较,出血转化组患者的中、重度脑白质疏松者所占比例,D-二聚体水平、尿比重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脑白质疏松(OR=0.281,95%CI:0.105~0.753,P=0.012)、D-二聚体(OR=1.654,95%CI:1.100~2.489,P=0.016)是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血转化者所占比例,治疗前随机血糖、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二聚体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尿糖阳性者所占比例均较高,TOAST病因学分型分布也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395,95%CI:1.213~1.605,P=0.000)及白细胞计数(OR=1.292,95%CI:1.040~1.606,P=0.021)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合并中、重度脑白质疏松、D-二聚体较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易发生出血转化。基线NIHSS评分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高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易预后不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脑白质疏松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中心 2019年 4月— 2019年 8月所收治的 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 成像( SWI)是否出现微出血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没有发现微出血的患者 50例,设定为对照组,发生微出血患者 50例,设定为试验组, 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高血压情况普遍,两组患者腔隙性梗死数量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平均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高血压、年龄、腔隙性梗死数量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属于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脑微出血 危险因素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脑出血转化(H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接受rt-PA溶栓的173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HT组(46例)和非HT组(12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量指数(BMI)、既往史(包括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冠心病)、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舒张压、血红蛋白、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溶栓时间、责任梗死、CT低密度灶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酸(SUA)、纤维蛋白原(Fib)等资料,比较是否发生HT组和不同预后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发生和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eGFR(mL·min-1·1.73 m-2:87.53±14.32比121.47±32.49)、SUA(μmol/L:324.89±70.43比383.08±89.21)均明显低于非HT组(均P<0.05),Fib(g/L:2.99±0.57比2.58±0.49)、年龄(岁:70.32±5.87比65.28±7.09)、高血压比例〔76.1%(35/46)比51.2%(65/127)〕、糖尿病〔71.7%(33/46)比48.8%(62/127)〕、溶栓前NIHSS(分:13.42±2.97比10.18±1.85)、溶栓时间3.0~4.5 h比例〔52.2%(24/46)比38.6%(49/127)〕、CT低密度灶比例〔50.0%(23/46)比22.0%(28/127)〕均明显高于非HT组(均P<0.05);预后不良组eGFR(mL·min-1·1.73 m-2:92.08±22.37比116.59±24.57)、SUA(μmol/L:332.58±59.03比370.34±63.46)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Fib(g/L:2.91±0.46比2.68±0.52)、年龄(岁:71.26±5.42比64.08±7.48)、BMI(kg/m2:24.32±3.68比23.18±3.16)和高血压比例〔69.7%(46/66)比50.5%(54/107)〕、溶栓前NIHSS(分:12.98±3.02比10.32±2.14)、溶栓时间3.0~4.5 h比例〔57.6%(38/66)比32.7%(35/107)〕、CT低密度灶比例〔40.9%(27/66)比22.4%(24/107)〕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364.5 μmol/L是HT的保护因素〔优势比(OR)为0.607,95%可信区间(95%CI)为0.493~0.732,P=0.012〕,年龄>69岁(OR值为2.470,95%CI为1.438~5.291,P=0.020)、溶栓前NIHSS评分>12分(OR值为5.072,95%CI为1.793~12.468,P=0.001)、发病至溶栓时间3.0~4.5 h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3.854,95%CI为1.600~5.816,P=0.005),未观察到eGFR和Fib对HT的独立影响(均P>0.05);eGFR>102.5 mL·min-1·1.73 m-2(OR值为0.663,95%CI为0.544~0.782,P=0.005)、SUA>352.7 μmol/L(OR值为0.714,95%CI为0.603~0.825,P=0.014)是预后的保护因素,年龄>70岁(OR值为1.642,95%CI为1.173~3.512,P=0.038)、溶栓前NIHSS评分(OR值为2.108,95%CI为1.356~4.438,P=0.022)、HT(OR值为3.852,95%CI为1.819~9.054,P=0.001)均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SUA是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和预后的保护因素,eGFR是预后的保护因素,但与HT无相关性,溶栓前Fib与HT和预后不良均无相关性。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尿酸 纤维蛋白原 出血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探讨床旁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预测患者术后发生H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应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26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床旁超声测量患者术后7 d内视神经鞘直径(ONSD),根据患者术后7 d内头颅CT/MRI等复查结果将患者分为HT组(57例)、非出血转化(NHT)组(211例),按照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分型对HT组患者进行分型。比较HT组和NHT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NSD值对AIS患者术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分型HT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与NHT组比较,HT组患者的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长,取栓大于3次者所占比例较高、基线侧支循环评分为0分者所占比例较高,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较低,术后7 d内ONS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OR=1.012,95%CI:1.001~1.023,P=0.037)、取栓大于3次(OR=2.467,95%CI:1.107~5.501,P=0.027)、基线侧支循环评分(OR=0.578,95%CI:0.338~0.989,P=0.045)以及术后7 d内ONSD(OR=1.405,95%CI:1.008~1.082,P=0.019)是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ONSD预测AIS患者术后发生HT的最佳临界值为5.035 mm,曲线下面积(AUC)为0.777(95%CI:0.704~0.849)。脑实质出血(PH)-1型HT患者术后7 d内ONSD及ONSD≥5.035 mm者所占比例大于出血脑梗死(HI)-2型,PH-2型HT患者术后7 d内ONSD及ONSD≥5.035 mm者所占比例大于PH-1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7 d内ONSD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ONSD≥5.035 mm时易发生HT,其与HT的严重程度有关。床旁超声测量ONSD有助于早期评估前循环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HT的发生。

  • 标签: 床旁超声 视神经鞘直径 机械取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作者: 冯佳 晏维 韩平 赵汉卫 李维勤 侯云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430000 湖北,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050082 河北,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消化内科,430030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430000 湖北,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233015 安徽,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2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00 湖北,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210002 江苏,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全军急救与重症重点实验室,430000 湖北,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050082 河北,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急诊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及其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8例予血管内治疗后行平板CT检查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依据其是否存在局部平板CT高密度征及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进行分组,对比高密度征组与非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分析平板CT高密度征与出血转化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高密度征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形态特点及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为41.0%(32/78)。与非高密度征组相比,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高(6.5% vs. 53.1%),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明显更高[2.0(1.0,3.0)分 vs. 3.9(3.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5.6%(20/78)。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出血转化组患者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更高(31% vs. 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板CT高密度征是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23,95%CI:1.125~2.358,P=0.000)。(3)脑皮质及皮质下、基底节区、蛛网膜下腔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发生率分别为12.5%(4/32)、40.6%(13/32)、21.9%(7/32),出血转化发生率分别为75%(3/4)、53.8%(7/13)和57.1%(4/7),3个月mRS评分平均分别为4.5、3.0和4.0分;另有8例(25%)患者出现血管内平板CT高密度征,其出血转化发生率高达87.5%(7/8),3个月mRS评分均≥4分。(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开通时间≤6 h是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0.687,95%CI:0.193~0.936,P=0.044)。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平板CT高密度征提示出血转化高风险及较差预后,尤其是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域和血管内区域出现者;尽量缩减血管开通时间或许可减少平板CT高密度征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平板CT 高密度征 出血转化 血管内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流动力学与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关系。材料与方法纳入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证实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8例,搜集治疗前MRA数据和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基于MRA-CFD模型模拟血流动力学,获得血流动力学参数如下:血压(pressure)、壁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及壁切应力梯度(wall shear stress gradient,WSSG)。Rpressure、RWSS及RWSSG分别为大脑中动脉起始处与闭塞处正常管径压力、WSS及WSSG的比值。所有患者接受标准治疗。根据治疗后48 h内随访CT或MRI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两组间临床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总共纳入38例患者,出血组17例,未出血组21例。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有更多的高血压患者(P=0.008)、更高的入院收缩压[(149.1±23.9) mm Hg与(139.3±16.3) mm Hg比较,P=0.024]及舒张压[(90.2±16.7) mm Hg与(87.7±8.5) mm Hg比较,P=0.008]、更高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16.6±11.1) µmol/L与(13.2±3.5) µmol/L比较,P=0.024]。出血组较未出血组,RWSS和RWSSG更高(P<0.05),而Rpressure无统计学差异(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r=-0.428,P=0.007)、RWSS (r=-0.341,P=0.036)与脑梗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及局部血管内RWSS与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有关,且入院时高血压及再灌注治疗前局部血管内高RWSS更可能导致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

  • 标签: 计算流体动力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异性与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及9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变化将患者分为有sICH组和无sICH组。在溶栓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与转归不良组(3~6分)。监测溶栓后24 h内血压,计算5个时间段(0~2 h、2~6 h、6~12 h、12~18 h和18~24 h)内血压变异性相关参数,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的最大值(maximum, max)、最小值(minimum, min)、最大最小差值(max-min)和均值(mean)。计算相邻血压的差值,分别计算并记录SBP及DB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 SV)、血压升高的连续变异度(SVrise)、血压降低的连续变异度(SVdrop)、血压升高值平方差的最大值(SVrisemax)、血压降低值平方差的最大值(SVdropmax)。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血压变异性参数对静脉溶栓后sICH及转归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1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位年龄71岁(范围38~92岁),男性66例(58.9%);中位基线NIHSS评分10分。17例患者(15.2%)发生出血转化,其中10例(8.9%)为sICH。90 d随访显示,73例(65.2%)转归良好,39例(34.8%)转归不良,其中7例(6.3%)死亡。sICH组高血压(P=0.029)、缺血性心脏病(P=0.012)、总胆固醇(P=0.033)、基线NIHSS评分(P=0.003)与非sICH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归不良组年龄(P=0.025)、性别(P=0.005)、心房颤动(P=0.003)、卒中病因学分型(P=0.003)、基线NIHSS评分(P<0.001)、sICH(P=0.003)与转归良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多个血压变异性参数在上述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SVdropmax、6~12 h DBPSV、12~18 h DBPSV、6~12 h DBPSVdrop、12~18 h DBPSVdrop是静脉溶栓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2~6 h SBPSV、2~6 h SBPSVrise、2~6 h SBPSVdrop、2~6 h DBPSV、2~6 h DBPSVrise、2~6 h DBPSVdrop是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血压及部分血压变异性参数与sICH及转归密切相关。密切监测血压及其变异性有助于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管理及转归预测。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压 血栓溶解疗法 脑出血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肠道血供情况,总结肠道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形态特点以及几种特异性缺血性肠病,旨在提高对缺血性肠病的认识。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理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有助于确定治疗原则。静脉溶栓治疗及血管取栓治疗是最有效的恢复脑再灌注的特异治疗方法。抗栓治疗、改善循环、降纤、扩容、神经保护、传统医药及对并发症的管理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康复治疗是促进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 二级预防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出血型烟雾病复发出血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1月至2019年1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成年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分析其首次发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复发出血的类型和部位,并对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11例成年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年龄(48.6±11.2)岁(范围24~8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27例患者(24.3%)复发出血,复发出血主要位于大脑后部(18例,66.7%)。复发出血组年龄显著低于未复发组[(42.19±11.0)岁对(50.61±10.48)岁;t=3.5,P=0.001],而合并颅内动脉瘤(29.6%对11.9%;χ2=4.73,P=0.03)以及首次出血位于后部(51.9%对28.6%;χ2=4.92,P=0.027)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复发出血类型及部位与首次出血常常不一致。对复发出血位于后部的患者首次出血部位进行的分析显示,首次出血位于后部(11/38,28.9%)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首次出血位于前部(7/73,9.6%;P=0.00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合并颅内动脉瘤(P=0.006)和首次出血位于后部(P=0.001)的患者更易复发出血,而血运重建术能减少复发出血(P=0.028)。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颅内动脉瘤[风险比(hazard ratio, HR)2.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5~5.16;P=0.038]以及首次出血位于后部(HR 2.93,95% CI 1.31~6.54;P=0.009)是出血型烟雾病患者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以及Cox多变量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颅内动脉瘤也是复发后部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HR 2.97,95% CI 1.06~8.26;P=0.034)。结论成年出血型烟雾病的首次出血与复发出血类型及部位常常不一致,首次出血位于后部以及合并颅内动脉瘤是复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烟雾病 颅内出血 脑血管重建术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加强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人。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VRS、PPI各指标评分均较低(P

  • 标签: 下肢缺血性疼痛 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策略是通过药物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的关键,但由于时间窗及适应证等因素,使得部分患者不能获益。NeuroFlo技术可使体内血流重新分布,增加颅内供血,促进梗死周围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拯救缺血半暗带,最终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主动脉 导管 脑血管循环 侧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