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思想,强调摒弃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主体间的理解。现存的师幼关系,由于其哲学指导思想的局限性,在强调师幼交往的情感性、对称性以及交往主题等方面显现出诸多不足。以主体间性为哲学依据搭建的、以理解为导向的新型师幼关系,强调主体间的精神交往,通过反思、对话与互动,在包容与接纳对方的同时敞开自己的心扉,以实现双向的沟通与融合。

  • 标签: 师幼关系 理解 主体间性 胡塞尔
  • 简介:自远古到西周时期为中国法制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制和秩序,虽为后世中国法制和秩序肇定了雏形,但不无原朴、草创、蛮昧、多禁忌的早期特质。这一时期的中国法制和秩序的基本旨趣与特征,可以概括为彰显天命天法、追求天人沟通,重视血缘纽带、注重敦睦亲族,注重庶人参政、忆恋原始民主,强调顺俗为治、注重礼法习惯,以政治法律为兵戎之延伸等五个方面。进一步阐析中华法制与秩序的早期特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民族个性或民族精神的认知。

  • 标签: 天法天罚 敦睦亲族 庶人参政 兵刑合一
  • 简介:在学术、科学与批判三重权力角逐的高等教育场域,知识人分化为一个复数的群体。本文认为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是最为核心的分类。在三种知识隐喻的框架下,本文剖析了文化政治认同的心智基因,以及其间文化与政治之分合演变的历程;指出工业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技术认同成为垄断性旨趣,并分析其知识基础、社会基础与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知识人需要用责任伦理所支持的沟通行为来整合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高等教育也需借此免于启蒙的理性狂妄与服侍的被动茫然。

  • 标签: 知识人 文化政治认同 技术认同 责任伦理
  • 简介: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的视阁下,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状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落后的俄国能否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论述。今天,当我们寻求它的直接理论意义时,它早已消逝在历史烟云的纵深处;而当我们透过厚重的时空帷幕,发掘其所蕴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价值,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光辉依然照耀着当代社会主义者的现实行程。

  • 标签: 跨越 “卡夫丁峡谷” 意蕴 理论意义 方法论价值
  • 简介:传统主流自由主义倾向于主张“消极自由”,而拉兹和森对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进行了重新审视。拉兹在对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自主”的自由,主张政府在促进公民的自主方面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森通过考察自由主义在自由问题上的局限性而提出了“能力”的自由,主张扩展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拉兹的“自主”和森的“能力”均可归入“积极自由”的范畴。由于他们在积极自由理论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可被视作积极自由的理论“复兴”。

  • 标签: 积极自由 自主 能力 复兴
  • 简介:摘要: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科研意识薄弱、管理体系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加强科研意识培养、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中小学教育 科研管理 问题 策略
  • 简介:基于现代社会的问题与危机,莫斯回溯古式社会的交换形式——“总体呈献体系”。找到了疗治现代社会病症的药方——社会的“总体性”构建——由德性自觉、经济理性和制度强力彼此交融而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并视之为引领社会进步和光明的根本指南。但各种多变而混乱的社会事实表明莫斯的现代旨趣呈现的是一种鸟托邦式的美妙幻想。

  • 标签: 总体性 制度 社会构建
  • 简介:《1787年宪法》,不仅规划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政治框架,而且其形成过程中代表们的旨趣,也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弄清楚制宪会议上,代表们为何甘愿汗流浃背而乐此不疲,怎样反复激辩而最终达成一致,出于何种考虑设计联邦政府的架构等问题,是理解《1787年宪法》、感悟美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 标签: 1787年宪法 制宪会议 旨趣 联邦政府
  • 简介: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源头,也是促进中世纪欧洲社会和文化向近现代转型的核心知识机构.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愈发需要对一些重大历史和理论问题进行廓清,中世纪大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因此而凸显.探究中世纪大学,不仅是发掘历史,更是丰富理论、引导实践.研究者必须勘察问题,明确意义,明晰理路,促进理论探究不断发展,为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

  • 标签: 中世纪大学 历史视野 现实导向
  • 简介:明清更迭之际,整个社会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尤其对学人来说,在立身、为学等方面做何取向,更是关系到思想、学术、文化走向的大问题。大儒孙奇逢之孜孜于学问的探寻、道统的赓续、文化命脉的传衍,从而谱写出很不平凡、"别有天"的人生篇章,无疑是学人众多取向中的一类典型代表。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杨天放作词、尹晔谱曲的《夏峰歌》,则对孙奇逢的这一立身、为学旨趣,做了既通俗易懂又简洁凝练的展现。因此,通过考察《夏峰歌》的创作、流传情况,以及由此观照孙奇逢的立身为学旨趣,或可对深入探析他的人生风范,观察明清之际的士林风气、学术走向等,提供一个研究的视角和维度。

  • 标签: 孙奇逢 夏峰歌 杨天放 尹晔 兼山堂
  • 简介:2015至2016年间上海博物馆的“吴湖帆收藏大展”中有一卷传元代钱选《蹴鞠图》,然该图存在颇多疑点。第一,吴湖帆在其所藏《蹴鞠图》拖尾上抄录了明代文徵明的题识,其中人物的特征与画面完全不能吻合。第二,该《蹴鞠图》上收藏印最早为明人,且钱选自题书法和款印均有许多疑点。第三,《蹴鞠图》是否有超越画面之外的文化涵义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探索历史情境与人物服饰、相貌和活动特征的方法,从宋人较为可信的文献史料出发,结合正史载录,重新还原了画中六人的真实身份以及人物关系背后的政治隐喻。同时,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君臣蹴鞠图”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的视觉母题之一,历代有不少文人曾为该母题作过题跋和诠释,文中解释了宋代后人对“六人蹴鞠”图式的认识与原作之意的差别。最后,本文对吴湖帆先生收藏该画并加以题识的原意作了说明。

  • 标签: 钱选 蹴鞠图 赐紫 服色
  • 简介:马廷锡,学者称心庵,与孙应鳌、李渭并称黔中王门后学"理学三先生"。心庵为学自始追随阳明心性之学,尤以静坐为其功夫。其历学有三:一曰"师事朗州蒋信,讲学于桃冈精舍数年";二曰"与清平孙应鳌等为性命交";三曰"于渔矶构栖云亭,静坐其中三十余年,有悠然自得之趣"。然渔矶期间,心庵又以三事为其业志:一是教人功夫以静坐澄心而体认天理;二是讲学不辍而有"悠然自得之趣";三是著《渔矶集》《警愚录》,读之使人卓然有"朝闻夕可"之意,以至于可以"不愧龙场"。

  • 标签: 阳明 心庵 蒋信 孙应鳌 朝闻夕可 不愧龙场
  • 简介:十八大报告以"三个倡导"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它明确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复兴目标,明确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根基,明确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准则。中国处在人口数量、资源消耗程度以及对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都超大规模的"四超时代",我们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兴国、立世、育人,决定着中国要到哪里去、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这些价值观念真正融入全民族的心灵和血液之际,一个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必将成为现实。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向未来 兴国之魂 四超时代
  • 简介:摘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校武术作为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在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倡导“五育并举”的多元育人理念,将武术教育纳入其中,旨在通过武术的独特魅力与教育功能,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平衡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学校武术“五育并举”多元育人的价值旨趣、现实困囿与实施路径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学校武术 “五育并举” 多元育人 价值旨趣 现实困囿 实施路径
  • 简介:正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论题之一,也是先进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但自马克思恩格斯宏大的历史视野看来,正义并不是伴随人类始终的不可卸脱的价值追求,而是一种可以被超越的历史观念。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将超越正义的思想疆域,驰入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行程。

  • 标签: 正义 共产主义 社会发展
  • 简介:文化哲学视界中的“文化”范涛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研究领域中“文化”范畴的特定规定性,作为文化哲学研究之对象的“文化”必须具有人本性和总体性的特征。与之相一致,文化哲学在基本旨趣上不是对文化现象的一般描述与解析.从根本上在于通过对文化的探讨,在最深层次意义上探讨人本身及其存在。因而,文化哲学就不能定位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或部门哲学,而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 标签: 文化 文化哲学 旨趣 定位
  • 简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统单向度“灌输”教育方式已明显落后于当前开放多元、复杂多变的形势情境需,而灵活性、互动性、生活化隐性教学功能效应日渐凸显。增强“两课”教学互动性、提升教学实效性必须走出单向度教学模式,掌握教学主客体双方目标心理并消弥主客体心理差距与隔阂、有效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互动模式、科学设置“两课”教学互动效果评估机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两课”教学 互动性
  • 简介:在当代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上,有两位作家堪称一对电视界的巨擘。一个是张胜友,一个是刘郎。近些年来,他们撰稿或编导的电视专题片、政论片不但饮誉电视界,而且更令亿万电视观众击节赞叹。然而,他们创作的题材、关注的焦点、艺术的旨趣和语言的风格却全然不同一。显然,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他俩的创作,将富有实际意义和开拓价值。

  • 标签: 刘郎 胜友 电视片 艺术旨趣 语言风格 电视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