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回顾外放射治疗肝癌已经有50年历史.肝癌放射治疗技术经历了全肝放射、局部放射、全肝移动条放射、手术定位局部放射、局部超分割放射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衍变.此外,放射免疫治疗、内放射治疗也在上世纪80年代后运用于临床.

  • 标签: 肝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进展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5年1月。2006年3月对167例儿童在全麻下行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前进行MRI定位扫描,其中男105例,女62例:年龄2-12岁。因性瘫痪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术148例.颅咽管瘤行囊液抽吸加内放疗12例,脑干肿瘤行活检6例.扭转痉挛行靶点毁损1例.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磁共振成像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转移速度(BMV)对立体定向放疗(SRT)转移瘤患者颅内新发转移后生存的影响,筛选适合挽救性SRT患者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6年间189例首次射波刀治疗后出现颅内新发转移的患者,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竞争风险模型评估神经性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并使用Gray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颅内转移后生存时间为8个月,影响患者转移后生存的因素包括递归性分区分析、ECOG PS评分与BMV。在低危组(BMV<4),接受挽救性SRT和全放疗的患者中位转移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9.5个月和7个月(P=0.020)。低危、中危(BMV4-13)及高危组(BMV>13)患者神经性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6%、15.1%和43.3%(P<0.001)。接受挽救性SRT治疗的患者发生第2次转移后,低危(BMV2<4)、中危(BMV2 4~13)及高危组(BMV2>13)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5、16.0、3.0个月(P=0.032)。结论对于首次SRT治疗转移瘤后出现新发颅内转移的患者,BMV是一个有效的生存预测指标,挽救性SRT为BMV低危组人群优先选择。

  • 标签: 脑转移速度 肿瘤,脑转移/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伽玛刀治疗囊性转移瘤患者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5年3月77例囊性转移瘤患者共计86个囊性转移瘤,依据囊液多少行单纯伽马刀治疗51例,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加伽马刀治疗26例,观察统计治疗效果,随访3年,统计远期生存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86个囊性转移瘤中7个完全消失,49个明显缩小,22个变化不明显,4个较治疗前增长。局部控制率95%,局部缓解率65%。随访1年生存率58.44%(45/77)、3年生存率23.37%(18/77)。结论伽马刀治疗囊性转移瘤简便有效,对囊液较多的的囊性转移瘤患者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后伽玛刀治疗,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伽玛刀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 囊性脑转移瘤。
  • 简介:目的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在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1月至2001年6月进行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200例,其中颅内动静脉畸形43例,动脉瘤39例,脑膜瘤30例,海绵状血管瘤27例,胶质瘤19例,神经鞘瘤8例,垂体腺瘤5例,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其他14例;脊髓肿瘤8例.结果病灶和重要解剖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在2mm以内,术后神经功能损害10例,占5.0%,无手术死亡.结论无框架立体定位手术对和脊髓手术,尤其是对切除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是微创神经外科的保障.

  • 标签: 微创神经外科 神经导航系统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 影像引导 微骨孔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进行研究,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期间,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均接受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一组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开展综合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Fugl-Meye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athel指数明显较对照组高,其Fugl-Meyer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

  • 标签: 综合护理 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在治疗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7年 3 月— 2018年 7月,将 84 例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 42 例(传统开颅手术);观察组 42 例(体位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73.81%、 95.24%( P < 0.05 )。 结论: 通过对胶质瘤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立体定向 微创手术 脑胶质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导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9月—2018年2月,此次研究对象择取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立体定向清除术,观察组则应用CT导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质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方式,可改善手术质量,提升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以及普及。

  • 标签: CT导向脑立体定向 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CT导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宜州市中医医院2012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操作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改善脑神经功能,且安全性好。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1声电联合刺激出现背景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手术的研究方向应该与植入者更高的要求一致。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语言显著依赖音调,精细听力的缺乏降低了语言的感知能力,植入者无法获得精细听力,如对音调的细微感知能力,便无法同常人一样去欣赏音乐。

  • 标签: 耳蜗植入术(Cochlear Implantation) 声刺激(Acoustic Stimulation) 电刺激(Electric Stimulatio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对提高电极植入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DBS治疗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DBS治疗患者42例(84侧电极),为未矫正组,术后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并应用公式分别计算电极在X、Y、Z轴的偏差距离以及电极偏差值ΔP,并制定相应的靶点矫正规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19例患者(36侧电极)均参照此矫正规则进行靶点矫正,再行DBS治疗,为矫正组,术后复查头颅CT,并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后计算ΔP。将电极偏差程度按照ΔP≤1 mm、>1~2 mm、>2~3 mm和>3 mm进行划分。将电极植入靶点后无需术中调整定义为第1次穿刺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ΔP以及电极偏差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均未见脑梗死或脑出血。未矫正组左侧ΔP为(1.6±0.9)mm,其中X轴向内移(0.1±0.9)mm,Y轴向后移(1.0±0.9)mm,Z轴向上移(0.5±0.5)mm;右侧ΔP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1.2,2.2)mm,其中X轴向内移(0.2±0.9)mm,Y轴向后移1.0(0.3,1.5)mm,Z轴向上移(0.4±0.5)mm,计算所得的靶点矫正规则为双侧Y轴向均向前增加1.0 mm,双侧Z轴向均向下增加0.5 mm。矫正组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为94.4%(34/36),与未矫正组的77.4%(6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P=0.024)。矫正组的左侧ΔP较未矫正组减小(t=-3.507,P=0.001);但矫正组的右侧ΔP与未矫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矫正组与未矫正组比较,双侧电极偏差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可提高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小电极位置的偏差,对提高DBS电极植入精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电极,植入 偏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在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对提高电极植入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丘脑底核DBS治疗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DBS治疗患者42例(84侧电极),为未矫正组,术后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并应用公式分别计算电极在X、Y、Z轴的偏差距离以及电极偏差值ΔP,并制定相应的靶点矫正规则;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纳入的19例患者(36侧电极)均参照此矫正规则进行靶点矫正,再行DBS治疗,为矫正组,术后复查头颅CT,并进行头颅MRI与CT融合后计算ΔP。将电极偏差程度按照ΔP≤1 mm、>1~2 mm、>2~3 mm和>3 mm进行划分。将电极植入靶点后无需术中调整定义为第1次穿刺成功。比较两组患者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ΔP以及电极偏差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CT结果均未见脑梗死或脑出血。未矫正组左侧ΔP为(1.6±0.9)mm,其中X轴向内移(0.1±0.9)mm,Y轴向后移(1.0±0.9)mm,Z轴向上移(0.5±0.5)mm;右侧ΔP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为1.4(1.2,2.2)mm,其中X轴向内移(0.2±0.9)mm,Y轴向后移1.0(0.3,1.5)mm,Z轴向上移(0.4±0.5)mm,计算所得的靶点矫正规则为双侧Y轴向均向前增加1.0 mm,双侧Z轴向均向下增加0.5 mm。矫正组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为94.4%(34/36),与未矫正组的77.4%(6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P=0.024)。矫正组的左侧ΔP较未矫正组减小(t=-3.507,P=0.001);但矫正组的右侧ΔP与未矫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46,P=0.100)。矫正组与未矫正组比较,双侧电极偏差程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电极偏差的靶点矫正法可提高术中电极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小电极位置的偏差,对提高DBS电极植入精确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电极,植入 偏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胶质瘤患者接受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的胶质瘤患者40例开展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2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开颅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是95%,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0%,两组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胶质瘤患者接受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突出,患者自理能力改善明显,2年存活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立体定向靶向 微创手术 脑胶质瘤 治疗 临床效果 观察
  • 简介:背景与目的: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radiotherapv,SRT)与全放疗(wholebrainradiationtherapy’WBRT)是治疗转移瘤的主要手段。本文旨在探讨伽玛射线大分割SRT加或不加WBRT对肺癌有限转移瘤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转移瘤(1~4枚)患者66例,其中单纯SRT30例,SRT+WBRT3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对各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区别:SRT组与WBRT+SRT组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2.1与1313个月,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216)。Logrank分析显示卡氏评分(P=0.017)和颅外病变的控制情况(P=0.032)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SRT是非小细胞肺癌有限转移瘤患者有效治疗手段.单纯SRT可取得与WBRT+SRT相似的生存期.

  • 标签: 脑转移瘤 肺癌 全脑放射治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22年01月至2023年10月接收胶质瘤患者78例,按手术方式设为常规组(行常规开颅手术,39例)、试验组(行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39例)。比较手术疗效、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疗效比常规组高(P<0.05);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总分、Barthel巴氏指数总分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NIHSS总分降低,Barthel巴氏指数总分升高,并且试验组患者NIHSS总分比常规组低,Barthel巴氏指数总分比常规组高,(P<0.05)。结论: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疗效确切,能够显著减轻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使其生活质量提升。

  • 标签: 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 脑胶质瘤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为提高深部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总结其手术技术要点。方法2000年3月~2011年10月年共有222例患者进行了DBS手术,其中帕金森病207例,特发性震颤5例,肌张力障碍10例。刺激靶点355个,其中丘脑底核325个,腹中间核14个,苍白球内侧部16个。穿刺点锐性切开蛛网膜和软脑膜、合理应用微电极记录、术中应用戴立体定向仪复查磁共振、延伸导线与刺激电极接头埋置和固定在枕骨骨槽内、脉冲发生器在锁骨上固定是本组手术技术的要点。结果本组术后1年、3年、5年UPDRS评分,关期改善率55.8%,53.4%,45.2%;开期改善率22.5%、23.2%、20.4%。并发症包括无症状性皮层出血、电极过深、皮肤破溃感染等。结论严谨和细致的外科操作,掌握手术技术要点,可提高DBS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 标签: 脑深部刺激 手术技术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胶质瘤患者接受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的胶质瘤患者40例开展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2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开颅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是95%,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0%,两组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胶质瘤患者接受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突出,患者自理能力改善明显,2年存活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立体定向靶向 微创手术 脑胶质瘤 治疗 临床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应用于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胶质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神经功能改善评分和2年内的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为(79.63±3.68)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为(29.67±1.1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53.6±1.49)、(39.7±2.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年内的存活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胶质瘤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自理能力和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2年内的生存率,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较为科学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信采纳。

  • 标签: 立体定向靶向 微创手术 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使用脑立体定向超早期微创冲水法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并对治疗使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出现了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76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把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使用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的方式,而治疗组的患者则是使用脑立体定向超早期微创冲水法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安全性以及手术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使用脑立体定向超早期微创冲水法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组的患者当中,手术治疗成功的患者有35例,其中有3例患者进行中转开颅手术,手术的成功率为92.1%,对照组的患者当中手术成功的患者有38例,手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要高于治疗组的患者,但是对照组的患者当中患者平均住院治疗的时间为12.5±1.5d,术后有5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并发症,但是治疗组的患者当中患者平均的住院时间为8.5±1.5d,而且治疗组的患者当中仅1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使用脑立体定向超早期微创冲水法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较少等多种优势。

  • 标签: 脑立体定向 超早期微创冲水法手术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