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丹丘、丹丘山、丹丘子、丹丘生、丹丘羽人……是古诗文和道家文献经常提到的,尤其是被誉为茶圣的唐代隐士陆羽(733—804),先后四次在《茶经》和《顾渚山记》中引述《神异记》提及丹丘子,余姚人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的故事因此广为茶人熟知。专家、学者对丹丘子各有见解,有些则明显有误。综合多种文献,笔者以为丹丘子是众多仙家道人的通称或别号。

  • 标签: 通称 道人 《顾渚山记》 《神异记》 《茶经》 古诗文
  • 简介:鸠摩罗什(Kumarajiva,350—409年),又作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等,略称罗什,意译为童寿。据《高僧传》卷二、《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等记载: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父名鸠摩罗炎(Kumarayana),母名耆婆(Jivaka),兼取父母之名为罗什。七岁随母出家,

  • 标签: 译经 天台宗 鸠摩罗什 沙弥
  • 简介: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都重视心性说,但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探讨了这二方面的问题,认为就同而言,二者在普遍重视心性问题,对真常难心思想的汲纳、内省修持的方法一致性三方面表现出未。就不同而言,二者在心性思想重心、对心涵义理解的变异、心性意义界定的分殊、心性修养方法的差异四方面表现出来。这些同与异的不同方面,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误读”或理解而造成的。

  • 标签: 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 如来藏 佛教宗派 心性论 佛性说
  • 简介:基督教的历史,既是一部跨民族跨地区传布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信仰本色化、本地化、处境化的历史。这是基督教之本质属性及信仰生活的需求,是教会为使基督信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境遇中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努力,也是“本土”基督徒以自身的文化资源来表达心灵深处的信仰体验的历程。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相处境化的历程,我们称之为中国化的历程。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原因所在。

  • 标签: 基督教 中国化 基督信仰 文化境遇 文化资源 跨民族
  • 简介:四千年的中国镜文化蕴涵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此间,佛教文化东传入华,对我国镜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季羡林先生说过:“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从汉代、或者从魏晋开始,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宗教就更不一样了。”的确,镜文化与佛教文化系统,一个基于物质载体而沿续并不断充入新的文化内涵,一个本于纯粹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强化其传播接受,二者因惊人相似的同构关系而形成互动。

  • 标签: 佛教文化 传入 事物 哲学 宗教 纯粹
  • 简介:在道教史上,有不少崇道的女性,阐道演教,济世利人,为道教信仰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道教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8年,中国道教协会举办首期坤道专修班,来自全国12个省的62名坤道参加了培训。这期学员中,有3位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道长、孟崇然道长、吴诚真道长),还有在各省市道教协会及宫观静修的坤道大德,如张明心道长、刘崇尧道长、刁宇松道长、周至仁道长、唐嗣岳道长、李宗稳道长、李慧芹道长、江嗣真道长等。她们或承天禀命以育坤元,或尊道贵德以促含弘,或流行品物以施慈仁,或柔顺利贞以立巾帼,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

  • 标签: 道长 道教史 吴诚真 黄至安 道教信仰 中国道教协会
  • 简介:定者,即是令心专注于一境。《六门教授习定论》中云:“于所缘处令心善住,名之为定。由不散乱,不动摇故。”定种类甚多,然不出世间和出世间二大范畴。又“由习定故,能获世间诸福及以殊胜圆满果(解脱或成佛)。”且利益他人,也教令修定。“欲利益一切有情,令习世定及出世定,速能舍离诸烦恼故。”可见,不管自利或利他,都以修定为要,所以修道者对习定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试对世间定与出世定区别,二者各别修习以及由世间定到出世定转变作粗浅探讨。

  • 标签: 大正藏 诸法无我 作意 欲界 奢摩他 无分别
  • 简介:杜道坚(1237—1318)字处逸,自号南谷子,当涂采石(今安徽当涂)人,西晋著名学者杜予之后,少有超凡脱俗志,年十七辞母寄迹郡天庆观,师事虚白陈元实。后入茅山,于山岩树林间结草为庵,为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所重,授其大洞经法,成为茅山宗的嫡传弟子。

  • 标签: 杜道坚 茅山 传承 著名学者 超凡脱俗 上清派
  • 简介: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 标签: 基督教 儒家
  • 简介: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不迁义含俗谛义、真谛义双重论旨.以俗谛义解,物不迁义乃以俗谛破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义解,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义,契合般若空观.此二义前者为明为显,文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则对物不迁义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 标签: 《物不迁论》 佛教 澄观 镇澄
  • 简介:大觉义天是韩国天台宗的创始人,但他并不象一般的宗派祖师那样,只是弘扬一宗一渗,而是兼容并包,诸宗并弘。更可注意者,大觉义天对诸宗兼传并举,并非是以天台宗为中心,而是以华严宗为中心的,其所谓天台思想中实包含着浓厚的华严特征。正传华严,兼传天台,是义天佛学思想的总体性格。

  • 标签: 义天 天台 华严 教观
  • 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经济的全球化,地球变得越来越小,马可·波罗、哥伦布式的对异族文明的探索已成历史,人类的命运更加休戚相关。信息时代及经济的全球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距离,这并没有使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之间相互有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反之,人们比以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彼此之间外在的差异和内在的隔膜。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的差异性更加凸显。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伦理准则,加重了人们之间的陌生和距离。宗教战争、文化冲突在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文明冲突论”一时甚嚣尘上。与此相应的是,信息时代及经济全球化同时带来的是各种社会问题的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传统下的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感到,在世

  • 标签: “因信称义” “金规则” 宗教信仰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伦理准则
  • 简介:法瑶以佛性理为涅柴体,以体证宇宙人生本体为得涅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二谛范畴,论证了生死与涅柴不二,解决了生死与涅柴、世间与出世间之间的矛盾。法瑶主张渐悟成佛证涅架论,使渐悟说与道生顿悟说分庭抗礼,各有所宗;又主张应无缘论,认为一切应身佛乃至宇宙万物皆是佛性理(法身)的应感无穷、示现自在的结果,进而主张圣人应效法佛性理(法身),做到无心而应。法瑶的涅柴学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 标签: 佛性理 法身 涅槃 渐悟成佛 应无缘
  • 简介:2005年,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的《蓝海战略》一书,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合著的。“蓝海战略”是针对传统的“红海战略”提出的。所谓“红海战略”,是指在当今的世界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他们以各种竞争手段投入你死我活的“白刃战”,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红海。《蓝海战略》一书作者,

  • 标签: 《蓝海战略》 老子 工商管理学院 哈佛商学院 市场竞争 竞争对手
  • 简介:引言阿弥陀净土的西方净土变的制作,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①然而,此等早期作品范例现存者,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画面构成也很单纯,所画尊像的数目及景物的种类亦少。但进入初唐期后,正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所见,作品数量飞跃增长,而且出现了在覆盖全壁的大画面中图绘数量庞大的尊像和景物的新型范例。亦即可以认为,在中国的西方净土变历史上,唐代可谓是一个量与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划时代时期,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大画面范例,并在全国范围内流布的时期。

  • 标签: 弥陀净土 西方 流布 唐代 画面构成 早期作品
  • 简介:法兴禅师塔位于五台山佛光寺西北的塔坪上、解脱禅师塔前.法兴禅师,京洛人,7岁出家.精通《妙法莲华经》和《净名经》等.他志历名山,乐止林泉,遂隶名佛光寺,并建三层九间弥勒大阁.又塑佛菩萨像万尊,分置台山诸寺.他曾任五台山山门都纲.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圆寂,建塔于佛光寺西北一里.塔身平面六角形,下为石制六角束腰须弥座,上下各三层,中间无雕饰.其下为石制基台,年深日久,被土掩埋.塔身一层正面辟有方门,上为方形塔铭,记述了塔主的生平行履和建塔时间.铭上为砖砌的普柏枋和阑额,承托着仿木构的转角斗拱和颇浅的叠涩塔檐.一层和三层塔檐相似,二层和四层塔檐仿佛.一、三层的塔檐比二、四层的塔檐既厚且大.三层塔身正面也嵌有一块刻石,可惜文字漫漶不清.一、三层的塔身远远高于二、四层的塔身.四层塔檐上面,反叠涩内收而成塔顶.年长日久,风沙掩埋,现在看去犹似一个半圆形的塔顶.该塔敦厚稳重,形制特殊,实为罕见,而且现在已荡然无存,仅留一张影片了.所以说,它是一张弥足珍贵的资料.

  • 标签: 禅师 菩萨 五台山 解脱 西北 名山
  • 简介:1.导言中国礼仪之争(ChineseRitesControversy)是17-18世纪天主教在华传教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中国礼仪的论争。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Ricci)切实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对理解教义所造成的巨大障碍,从而开始刻苦研习中国经典,制订了"易佛补儒"的传教策略,利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等概念来论证

  • 标签: 中国礼仪之争 诠释学 利玛窦 在华传教 RICCI 中国经典
  • 简介:一段时间以来,陆续有人对明末翻译大家李藻的翻译思想进行归结,主要涉及翻译标准与原则等,经考察,相关意见经不起推敲,因为体现相关思想的文字要么找不着出处,要么属于张冠李戴,要么被误读。李藻谈论翻译的文字不少,从中不难捋出些许翻译思想,主要包括翻译的重要性、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翻译可能性等。

  • 标签: 李之藻 翻译思想 他人归结 辨误 新探
  • 简介:美国的中国道教研究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研究者的国际合作性使美国道教研究呈现出范围广、多重点、研究方法集各地精华等特点。研究者主要关注道教经典、仪式、宗派历史、炼丹养生以及与中国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关系,不断变化的研究热点体现了学者的社会关怀。

  • 标签: 道教 道德经 中国学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