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宪法实施的主体具有多元,其内容主要是宪法文本和宪法法律在文义上的实现.宪法实施的机制包括“肯定性机制”与“否定性机制”,其指标体系涵括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等公权力部门的具体履职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履职行为是中国宪法实施的关键指标.从201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履职情况来看,中国宪法的实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其实施机制依然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肯定性措施”.

  • 标签: 宪法实施 评估指标 实施机制 实施状况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明确规定了船舶碰撞的法律概念。然而,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却存在着船舶“直接碰撞”和“间接碰撞”的争论,并由此导致了对同种事故的不同裁决。从文义解释、法律概念的生成及特征、立法技术等角度,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船舶碰撞的法律概念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明确船舶碰撞的法律概念,对统一船舶碰撞法律适用、维护司法法律权威有所裨益。

  • 标签: 船舶碰撞 直接碰撞 间接碰撞
  • 简介:对"非法证据"的概念进行界定是研究和正确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非法证据"的概念的把握和界定意义重大。对"非法证据"概念及本质若无清醒的认识,就难以科学地构建和有效地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基于此,本文对"非法证据"的概念进行了解构和分析,对传统观点进行了反思,并将与"非法证据"相关的概念——"瑕疵证据"进行了区分,对非法证据的取证手法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以期对实务部门正确理解和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非法证据 概念 瑕疵证据 取证手法
  • 简介:笔者认为,公诉权是指法定的专门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被害人的利益而代表国家主动追诉犯罪,请求审判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定罪并处以刑罚的一种诉讼权力,包括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变更公诉(改变、追加和撤回)、抗诉和不起诉。现阶段关于公诉权性质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学说:行政权说、准司法权说和法律监督权说。笔者认为,前两种学说都不符合我国公诉权的实际,在此采信法律监督权说。

  • 标签: 公诉权 性质 犯罪嫌疑人 法律监督权 概念 公共利益
  • 简介:在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过程中,不确定法律概念是划分司法权与行政权边界的重要标准。本文从与行政裁量的比较出发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以德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脉络为框架描绘了不确定法律概念从萌芽、确立及发展的路径,最后探讨了司法权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审查强度,着重论述了判断余地理论的理论依据、适用空间和审查标准。

  • 标签: 不确定法律概念 司法审查 判断余地
  • 简介:<正>一、关联交易与关联人(一)定义与体例在我国,有学者将关联交易定义为"公司与其关联人之间的任何财产、权利或义务的转移"。①这与我国沪深交易所发布的《沪深两市上市规则(2002年修订版)》(以下简称《上市规则》)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以下简称《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基本一致。此种界定以"关联人或关联方"作为切入点,亦即衡量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首先在于交易的另一方是否属于关联人的范畴。换言之,准确界定

  • 标签: 关联人 关联方关系 上市规则 少数股东 康采恩法 母子公司
  • 简介: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一个犯罪,其危害行为之全部或一部又基于另一罪过侵犯另一客体,而形成的一个危害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它可以发生在实行犯之间、实行犯与非实行犯之间,以及非实行犯相互之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想象竞合犯进行不同分类.

  • 标签: 想象竞合犯 实行犯 罪过
  • 简介:<正>关于法律概念的论争,有两个主要的观点。一个观点最初是由法律实证主义者提出的,认为对法律概念的阐述是一种"自我理解"中的活动,这要求分析者挖掘蕴涵在实践中的各种习惯、行为和行动的法律理解。笔者称此观点为概念的法律概念。与此相对的另一观点则认为我们应当选择最符合我们的政治目标的法律概念。笔者将这一观点称为解释的法律概念。在当前的

  • 标签: 法律实证主义 德沃金 法律的概念 法哲学 解释法律 公职人员
  • 简介:人身自由权是公民最重要的自由权之一.但是,目前在我国理论界及司法实践中,对人身自由权这个概念的运用并不统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准确地界定人身自由权的外延和内涵.人身自由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公民的身体活动及思维活动和精神安宁,不受他人非法限制和妨碍的民事自由权利,它包括身体自由权和精神自由权.

  • 标签: 自由权 人身自由权 民事权利
  • 简介:法律战是既服务于政治斗争、又服务于军事斗争的一种斗争形式或作战样式.法律战概念的形成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其内涵十分丰富,法律战在当今军事斗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法律战 概念 内涵 作用
  • 简介:法典一词在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很少出现。《孔子家语·五刑》:“礼度既陈,五教毕修,而民犹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此文献中所说的“法典”,是各种法令典章的简称,是以刑法禁令为主的法令典章的汇编,与晚清时期受西方法律思想影响的近代法典概念在性质和形式方面都很不相同。在《法经》基础之上发展演变形成的律典,具有贯穿律文的总则,是组织严密的系统的立法文件,与近代意义的法典较为接近。但律和典在古代法律文献中极少组成一个词连用。

  • 标签: 晚清时期 法典 概念 法律文献 论著 西方法律思想
  • 简介:公共性是哈贝马斯庞大交往行动理论体系的基石型概念,尽管其表达晦涩深奥、思想偏于保守,但对于分析民主法治国诸多现象却极具价值。我们应从多个方面对哈贝马斯关于公共性理论本身的历史生成、内在矛盾与当代转型进行解读,厘清公共性表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疑惑,以期能够深刻把握其思想精髓。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性 公共领域
  • 简介:有组织犯罪的产生最早可以溯源到1282年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市产生的家族式的犯罪集团,意大利被称作"Mafia"(中文称其为"玛啡亚"),即黑手党之意,自此有组织犯罪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发展,并渐成蔓延之势.

  • 标签: 有组织犯罪 特征 犯罪形态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 类型
  • 简介: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按不同口径将党规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中共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口径界定的党规;第二层次是按照中共党内法规备案口径界定的、第一层次之外的党规;第三层次是“党的规矩”中不具有规范形式的不成文规矩。三个层次的的党规是互不包含关系。按效力等级划分,中共中央制定的“党章”效力等级最高;中共中央制定的其他形式的党规效力居第二位;中共中央各部委制定的“部委党规”,居于效力等级第三位;中国共产党各省市自治区委员会制定的“地方党规”居于效力等级第四位。三个层次、四个效力等级的党规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赖以规范自身的党规体

  • 标签: 党规的概念 党规的范围 效力等级 党规体系
  • 简介:公知常识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专利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中并没有清晰的定义。但是,公知常识在评价专利的创造时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因此在专利授权、确权的审查程序、无效程序、诉讼程序中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中国专利局、法院、学术界、实务界对公知常识的讨论一直比较多,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梳理,各方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1)公知常识的概念及范围;(2)涉及公知常识的举证规则。事实上,对于公知常识举证规则的争议源于对效率和公平的取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考虑当前的司法政策,本文对上述争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还简单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专利局对公知常识的相关规定。

  • 标签: 公知常识 专利创造性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 简介:行政协助在行政执法中广泛适用,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其表现之一为概念认识不统一,主要分为行为论和制度论。行政协助是行政主体的一种活动方式,且制度是一系列行为规则的组合,应当立足于行为来界定行政协助概念。通过辨析行政协助行为属于行政行为还是事实行为、单向协助抑或双向协助、有无隶属关系、私主体可否作为行为主体等分歧观点,并借鉴行政行为法律特征的分析,可以重新把握行政协助概念及其要素。

  • 标签: 行政协助 行政行为 法律制度 事实行为
  • 简介:自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简称"两院两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两院两部《通知》")以来,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2011年修改《刑法》和2012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对社区矫正的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规定。为了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全面系统的社区矫正法,而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的概念,就成为一项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本文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 标签: 社区服刑人员 概念 社区矫正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法》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犯罪构造理论在刑法学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现代刑法的诞生,自此犯罪被牢牢地与刑法法规连在一起,罪刑法定原则亦从宣言走向实践。可以说,作为刑法学支柱的犯罪构造理论,其重要体现在对刑法学知识体系的正当建基。回顾刑法学的发展沿革,从古典犯罪论体系到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目的主义犯罪论体系再到目的理性主义犯罪体系,犯罪构造理论走出了一条从纯粹的事实到不断融入规范因素的轨迹,而对于犯罪构造理论中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廓清在当下刑法学界显得尤为必要。

  • 标签: 犯罪构造 事实 规范 教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