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一线接受生物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情况,探索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间南京鼓楼医院一线治疗接受生物的30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资料。30例均采用替莫唑胺或达卡巴嗪联合顺铂方案的化疗,并序贯IL-2、GM-CSF和IFN-α细胞因子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9例进展。客观缓解率20%,疾病控制率7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3.0个月。脑转移(P=0.003)、肺转移(P=0.007)、高乳酸脱氢酶水平(P=0.000 2)和BRAF突变(P=0.001)为一线接受生物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不良因素。STMN1突变为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物的无进展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2), MYC突变为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1)。结论对于不适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生物将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而脑转移、肺转移、高乳酸脱氢酶水平、BRAF突变是一线接受生物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生物疗法 黑色素瘤/化学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SARS-CoV-2 生物传感器 纳米材料 空气传播 病原微生物监测
  • 作者: 马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1期
  • 机构: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检验科,北京101300
  • 简介:目的:粪便微生检验在儿童腹泻诊断中的效果及检出率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实施小儿腹泻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其实施粪便微生检验,从而明确其诊断效果。结果:通过对100例患儿实施粪便微生检验,可以知晓微生致腹泻患儿共计90例,在此期间腹泻病毒微生患儿30例,肠道真菌感染患者30例,寄生虫感染30例。结论:通过在小儿腹泻期间实施粪便微生检验,可有效鉴别患儿病症种类以及病源微生类别。从而为患儿下步治疗以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粪便微生物检验;腹泻;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肠-脑轴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微生群作为肠-脑轴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不仅参与维持肠道稳态和调节肠道功能,还可以通过肠神经系统与大脑直接交流并相互传递信息。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群的失调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及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清楚。本文围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肠道微生群失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及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及研究进展,综述了肠道菌群与脑结构及功能的关联性,旨在探究肠道微生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肠道微生物群 肠-脑轴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取样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也存在常驻微生群,且因人种、年龄、月经周期和疾病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并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等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但由于目前对子宫是否存在核心微生群及其构成情况仍未达成共识,且微生在子宫内膜癌致病中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仍需规范、标准、大规模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子宫微生群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寻求未来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课程思政是以各专业课程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理念。本文从树立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素材、设计课程思政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和引入量化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微生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情况。于2021年6月,在课程结束后对2019级4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整体满意度为93.6%(615/657),对课堂思政教学时长和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满意度分别为91.5%(601/657)和81.9%(538/657);对课程5项德育目标的达成满意度分别为89.8%(590/657)、93.3%(613/657)、92.4%(607/657)、92.7%(609/657)和93.6%(615/657)。医学微生学的课程思政实践达到了预期的育人目标,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 标签: 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感染性眼病是发展中国家重要致盲原因之一,病原微生检查是感染性眼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眼部组织取材困难、标本量少,实验室诊断阳性率偏低,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能力不足,缺乏眼部微生检测的标准化方法。为此,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组织专家和相关课题组通过讨论和临床验证,总结出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实践的病原学诊断路径,形成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该共识从常见感染性眼病临床表现和送检指征入手,规范眼部标本采集、转运、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强调眼科医师应与微生检验人员充分配合,正确选择适宜的微生检测方法,提倡床旁接种,同时针对刮片细胞学检查、传统微生培养、棘阿米巴培养以及核酸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提出建议。

  • 标签: 感染性眼病 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诊断 共识
  • 简介:摘要为探讨海南岛的小泡巨鼠肠道微生群落组成及其菌群多样性。2019年12月于海南医学院-香港大学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提取25只海南岛的成年小泡巨鼠(14只雄和11只雌性)粪便样本DNA,基于IonS5TMXL测序平台,利用单端测序(Single-End)的方法,构建小片段文库进行单端测序。通过对测序片段剪切过滤,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聚类,利用mothur方法与SSUrRNA数据库对OTUs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并进一步开展α多样性分析(Alpha Diversity)和β多样性分析(Beta Diversity)。结果显示,从25只小泡巨鼠肠道粪便样本中共得到高质量序列1481842条,归属为14个门、85个科、186个属。从门分类水平上,小泡巨鼠的主要核心生物群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46.04%),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5.34%);随后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7.09%),柔壁菌门(Tenericutes,7.38%),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67%);这5个门占所有菌门的97.52%。属水平上螺杆菌属(Helicobacter)所占比例最大,为12.44%;其次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11.39%),梭菌属(Clostridium,6.19%),支原体属(Mycoplasma,4.23%),黄杆菌属(Flavonifractor,3.52%)。综上,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海南岛小泡巨鼠肠道菌群结构复杂,菌种多样,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 标签: 肠道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操作分类单元 小泡巨鼠
  • 简介: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呈进行性进展,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2~3年,并且由于其发病率的增加,它正在成为全球医疗保健的经济负担。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许多临床研究,但仅有2种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可用于减缓疾病的进展。然而,IPF仍无法治愈。这使得IPF的早期诊断成为临床重点,目前没有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可以在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验证肺纤维化。因此,研究新的生物标志物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新疗法。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微生群生态失调参与IPF的发生及进展。本文探讨了目前肺部及肠道微生群与IPF的潜在关联以及改善微生群对IPF的影响。

  • 标签: 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微生物群 肠道微生物群 肠-肺轴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慢性间歇性低氧和睡眠碎片化改变为特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之一。已经明确的是OSA与代谢综合征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而胰岛素抵抗、肥胖、脂代谢紊乱等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成成分。近年来,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肠道微生参与OSA及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过程。本文就肠道微生与OSA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OSA相关代谢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微生靶向治疗提供文献支持和理论依据。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胃肠道微生物组 代谢综合征
  • 简介:摘要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其在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关注。寄居在肠道的菌群可通过肠道屏障与大脑之间形成双向通讯,即"微生-肠-脑轴"。肠道菌群可通过"微生-肠-脑轴"影响宿主的认知功能和行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手术和麻醉后的常见并发症,指患者经历麻醉和手术后存在持续的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或认知功能发生衰退等症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肠道菌群与POCD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研究手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目前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迷走神经途径干预POCD的发生。此外,肠道菌群组成异常还可损害肠道屏障完整性、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进而损害血脑屏障,加重神经损伤,导致神经退行性变。肠道菌群有望成为POCD治疗的新靶点和新思路。

  • 标签: 微生物-肠-脑轴 炎症反应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实践经验表明林下套种模式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而广为追捧,本文分析了不同林下套种模式对油茶幼林根区土壤化学特性及微生的影响。分别从土壤化学特性、不同微生磷脂脂肪酸含量、微生磷脂脂肪酸整体含量、各类群特征磷脂脂肪酸生物含量的影响角度阐述了不同套种模式对油茶幼林根区土壤的化学特性以及微生群落的影响。

  • 标签: 套种模式 油茶幼林 化学特性 微生物
  • 简介:摘要人体微生群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维持宿主的健康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近年来,随着对肠-脑轴的深入研究,微生群被发现可以以多种方式在人体精神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过程中也存在着微生群的改变。现已有大量以微生群为靶标干预精神障碍的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尚未有商品化的以微生群为靶标干预精神障碍的相关产品,且关于该领域的综述也较少。此文从微生群与机体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以及以微生群为靶标治疗精神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微生物群 精神障碍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86例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濮阳市中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8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粪便标本,统计分析腹泻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微生分布情况。结果186例腹泻患儿中年龄≤3岁者占80.11%;患儿均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其中稀水样便占74.73%,稀糊便占11.83%,黏液血便占13.44%;伴发热占60.75%,呕吐占73.12%;腹泻伴轻度脱水占52.67%,中度脱水占12.37%,重度脱水占5.91%;白细胞异常占17.74%,红细胞异常占6.45%。全部腹泻患儿大便样本细菌培养检出阳性30例,阳性率为16.13%,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为58.06%(18/31);病毒检出阳性99例,阳性率为53.23%,其中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为91.92%(91/99),病毒阳性检出率高于细菌阳性检出率(P<0.05)。单纯检出细菌感染28例,单纯检出病毒感染89例,其中病毒检出阳性患儿出现稀水样便、呕吐分别占76.40%、31.46%,高于细菌检出阳性患儿的53.57%、10.71%(P<0.05);出现黏液血便、发热、白细胞异常以及红细胞异常分别占4.49%、11.24%、15.73%、3.37%,低于细菌检出阳性患儿的17.86%、28.57%、53.57%、21.43%(P<0.05);病毒与细菌检出阳性患儿的腹泻次数、腹泻伴脱水占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以及腹泻伴脱水、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以病毒感染为主,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毒致病原。

  • 标签: 婴幼儿 腹泻 临床特征 病原微生物
  • 简介:摘要实体器官移植保存液受到污染是受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潜在因素,病原体可通过保存液转移至受者体内,从而造成感染。对器官移植保存液培养阳性与受者术后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早期用药预防术后感染提供指导。

  • 标签: 器官移植 保存液 感染
  • 简介:摘要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与眼表微生菌群关系紧密,眼表微生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是MGD的诱因或加重因素。MGD患者眼表存在多种潜在致病菌株,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棒状杆菌等,其眼表微生较强的免疫逃逸以及毒性作用影响MGD患者眼表的免疫反应。此外,眼表微生具有脂肪酶及蛋白酶活性,影响睑板腺睑脂的分泌及炎反应,加重MGD。(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24-327)

  • 标签: 睑板腺功能障碍 微生物组 病原体 菌群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口腔微生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口腔微生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科学技术观,领悟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内涵,树立服务国家需求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最终通过收集学生反馈,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

  • 标签: 口腔微生物学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因素对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明确诊断为KD的172例住院患儿,并将其分为KD合并感染组与KD无感染组,其中KD合并感染的患儿共有43例,KD无感染共有129例;KD合并感染组涉及的常见非细菌性病原微生包括: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病毒(CBV);对两组感染情况、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在172例KD住院患儿中,KD合并感染率为25%(43/172);两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共61例,总发生率为35.47%(61/172),其中,KD合并感染组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48.84%(21/43),KD无感染组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1.01%(40/1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合并感染组IgA(1.22±0.98g/L)、IgM(1.41±0.47g/L)、IgG(8.96±3.71g/L),均较KD无感染组IgA(0.88±0.76g/L)、IgM(1.16±0.48g/L),IgG(7.59±2.5g/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D合并感染组ESR(36.13±24.38mm/h)较KD无感染组ESR(27.46±19.44mm/h)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KD合并感染后急性期更容易出现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炎症反应更强烈,KD合并感染后冠脉损伤的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川崎病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感染 免疫球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