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比较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创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创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21.82%;x2=8.294,P=0.004).创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63.03%,x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7%vs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微创穿刺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血肿粉碎清除术 GLASGOW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创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室型丘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脑出血治疗方法,包括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细胞,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创侧脑室引流,丘脑血肿〉10ml者行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的血肿清除时间、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肿清除时间缩短,临床疗效好,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创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型丘脑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微创 侧脑室引流 血肿清除术 丘脑出血
  • 简介: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CSVD)的范畴,不同类型CSV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是不同的,诸多研究显示,CMBs已成为影响卒中后出血转化、预后和复发、造成认知障碍以及年龄相关能力丧失的重要危险因素。CMBs与脑出血联系紧密,可作为某些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和出血预测指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CSVD的发生机制,对制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探讨CMBs发病机制(包括基因遗传学、组织病理学)、早期预警及干预的手段是解决上述医学难题的关键。本文重点对CMBs的定义及存在的争议、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CMBs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 标签: 脑微出血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小血管病 发病机制
  • 简介:2012全国侵袭神经外科和神经内镜技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侵袭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联合年会)将于6月1~3日在美丽的海滨花园城市福建厦门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大会主席张亚卓教授、于春江教授,田新华教授担任执行主任。

  • 标签: 微侵袭神经外科 神经内镜技术 学术研讨会 专家委员会 神经外科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差异性。方法将收治的62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研究,其中335例采用YL-1创穿刺手术,288例采用钻孔引流手术。结果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两种术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手术方式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穿刺组有1例患者因新鲜出血行骨瓣开颅。结论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钻孔引流术是经典术式,创穿刺术亦有明确疗效,且操作方法简便、创伤小,住院周期及花费少,在临床应用中可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
  • 简介: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的2011年“创神经外科新进展”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将于2011年5月14日在南京举行。学习班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就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功能性疾病等外科治疗的热点问题、创理念、创技术和发展前景进行广泛交流和研讨。参会者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10分。

  • 标签: 国家级继续教育 微创神经外科 学习班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脑功能性疾病 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观察囊化PC12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隔离囊技术将能分泌多巴胺的PC12细胞包裹后,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脑内,观察阿扑吗啡诱发病鼠旋转行为的变化,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区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明显改善,由移植前(11.88±2.04)圈/min减少为移植后(3.46±1.01)圈/min。移植后3个月,大鼠脑内囊完整,仍有TH阳性PC12细胞存活。结论囊化PC12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 标签: 微囊技术 PC12细胞 移植 帕金森病 旋转行为
  • 简介:目的探索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HICH)做创手术术前精确可靠的手术定位方法。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通过CT扫描及图像三维重建的方法定位脑内血肿、选择最佳内镜创手术入路行神经内镜创术治疗HICH患者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根据CT三维重建结果,术者可以准确设计最佳内镜创手术入路并实现颅骨钻孔部位的精确定位.减少手术前准备、麻醉及操作时间。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仅1.5h左右,手术失血量仅30~40mL,血肿清除率约为89.2%,且血肿清除后脑组织松弛,无需行玄骨瓣减压。结论HICH患者采用CT扫描、三维重建进行术前手术定位是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神经内镜创脑出血手术定位方法.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性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创血肿清除对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住院天数和经济支出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创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发病后1、3、6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临床痴呆分级量表(CDR)和汉语失语检查表(ABC)分别对神经功能、Et常生活能力、痴呆程度及语言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经济支出。结果1、3、6个月时,创组NIHSS评分、MBI指数、ABC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在3、6个月时,创组CDR分级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创组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创血肿清除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住院天数和住院期间经济支出均较少。

  • 标签: 微创 脑出血 经济支出 住院天数
  • 简介:目的:调查基于信公众平台的延续护理在PICC带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PICC带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传统模式给予常规门诊维护和口头宣教。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关注信公众平台,实行网络化健康教育、多维度护患沟通、精细化门诊预约等新型延续护理模式,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PICC相关知识得分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得分(150.61±10.21)高于对照组(114.83±9.32),实验组PICC相关知识测评总得分(141.98±12.50)高于对照组(113.82±10.41),实验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7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信公众平台进行延续护理服务,方便、快捷、经济、实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微信公众平台 功能研发 延续护理 PICC
  • 简介:目的:观察信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剖宫产产妇8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比较最终结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2组产妇焦虑情绪均得到一定减少,但观察组减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生活水平及睡眠质量明显更高(P〈0.05)。结论:通过信干预可更加理解产妇意愿、需求,减少产妇焦虑情绪,提高其生活品质及睡眠质量,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微信干预 剖宫产 产妇 焦虑情绪 护理满意度 睡眠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4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分别采用创钻颅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0d时创手术组生活自理26例,保守治疗组14例,创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创组生活自理38例,保守治疗组21例,创组ADL评分亦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创手术组再出血6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5例,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20~30ml血肿,采用创钻孔引流+尿激酶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研究脂膜囊(LCM)靶向性聚集于大鼠颅内C6胶质瘤动物模型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大鼠分为两组:单次注射LCM组,多次连续注射LCM组,处死后获取大鼠脑组织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红O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LCM在肿瘤位点分布的特点.取C6胶质瘤细胞研究LCM在细胞内的分布特点。结果红O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内有LCM的聚集,且多次注射LCM组其LCM浓度明显较单次注射组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LCM主要聚集于肿瘤区,且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的胞浆中。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研究发现,LCM先结合于细胞表面,随后在细胞内再分布。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可能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结论LCM可靶向性聚集于肿瘤位点,其在肿瘤位点浓度与注射次数成正相关。其靶向性机制与LCM的脂质构成有关,还与脑肿瘤引起的局部血脑屏障破坏有关。LCM在肿瘤细胞内的代谢与细胞内的酸性成分有关。

  • 标签: 脂膜微囊 神经胶质瘤 动物模型
  • 简介: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为探讨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和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河南省禹州市人民医院自2005年2月-2008年5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随机平行对照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引流术 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探讨血胱抑素C水平在SHR大鼠脑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发生后的变化。方法30只SHR大鼠,随机分为CMB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在脑实质内注入10μl自体股动脉血制作CMBs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予相同干预,但不进行注血。在造模前、后行SWI扫描检查。在造模前、造模后3h、6h取自体股动脉血检测胱抑素C水平;取血后用断髓法处死大鼠取脑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造模后CMBs组大鼠SWI检查清晰地显示脑部点状血肿,与病理检查结果吻合。造模前两组血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h、6h,CMBs组的血胱抑素C水平为(0.31±0.03)mg/dl、(0.36±0.05)mg/d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0±0.03)mg/dl、(0.10±0.03)m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在大鼠发生CMBs后血胱抑素C水平逐步升高,与SWI及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合,可以作为CMBs的敏感生物学检测指标。

  • 标签: 胱抑素C 脑微出血 SHR大鼠 磁敏感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创术对清除血肿后脑水肿患者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11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内科治疗组60例、创术血肿抽吸引流组53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脑出血后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浆ICAM。1含量。结果创组和内科治疗组血清ICAM-1含量均升高;两组治疗后第3、7天的含量与治疗前(发病24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ICAM-1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术能降低血清ICAM-1水平。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术 细胞间黏附分子-1
  • 简介:患者,女,72岁,因“突发意识丧失1h”于2016年4月8日入院,查体:血压193/112mmHg.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反应消失,鼾式呼吸,GCS评分4分。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行64排CT薄层扫描(层厚0.625mm)示脑干出血,考虑高血压病引起。入院1h患者自主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双侧瞳孔散大。患者家属要求积极治疗,考虑患者高龄,脑干出血量大,预后极差,开颅清除血肿创伤大,向患者家属讲明病情后其同意行创穿刺外引流术。

  • 标签: 3D打印 脑干出血 微创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