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TLS)患者,观察在实施CRRT治疗过程中配合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9月—2014年09月TLS患者30例。针对所有TLS患者于临床给予CRRT治疗。针对患者CRRT治疗12小时前的Peep、治疗后的Peep、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患者腹内压发生的变化进行认真分析,对TLS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观察完成护理后TLS患者获得的临床效果。结果针对TLS患者于临床选择CRRT给予治疗过程中,研究有效措施给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呼吸机参数获得了有效降低,自身血流动力学表现为显著的改善,同治疗前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2小时CRRT治疗的患者过程中,患者的腹内压未表现出任何的影响(P>0.05)。结论针对TLS患者,在给予CRRT治疗过程中,临床配合给予护理干预,患者的疾病情况获得了显著的改善,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表现为显著的改善,成功凸显CRRT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价值。

  • 标签: CRRT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提升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200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7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予以抗感染、补充血容量、止吐、退热、碱化尿液等对症治疗。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肌酐>442 μmol/L或者血钾>6.5 mmol/L,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9(4~25)d。37例患者出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值均降至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升高。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后,复查肾功能、电解质均恢复正常。结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首发症状多样,容易误诊、漏诊。早期检查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有利于及早确定诊断。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补充血容量、碱化尿液、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对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所致重度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能有效挽救肾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横纹肌溶解 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损伤 血液透析
  • 简介:莫能素(商品名瘤胃素、欲可胖)是抗球虫药物,添加于饲料中,主要是为了控制球虫所引起的动物疾病[1],亦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增重速率,因此在不少鸡鸭饲养场中广泛应用.但莫能素可以导致人体的横纹肌溶解.本院2001年10月至2003年6月收住3例因接触莫能素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莫能素 横纹肌溶解症 护理 抗球虫药物 糖皮质激素
  • 简介:1例84岁女性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口服辛伐他汀40mg,1次/d。用药10余年,患者出现全身肌肉酸痛、无力。入院体格检查:肌紧张度增高,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CK)4488U/L,考虑为辛伐他汀所致横纹肌溶解症,遂停用辛伐他汀,其他治疗药物继续使用,给予口服辅酶Q10。12d后复查,CK降至85U/L。

  • 标签: 辛伐他汀 横纹肌溶解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加拿大卫生部近期又收到6份服用罗苏伐他汀(rosuvastatin,CRESTOR)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报告,目前正对这些报告进行评估,特别是40mg剂量的罗苏伐他汀的安全性评估。在应用罗苏伐他汀治疗期间,患者如果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因素,有任何原因不明的肌痛、肌无力或痛性痉挛,或棕色尿、异色尿,应立即向医师咨询。

  • 标签: 横纹肌溶解症 罗苏伐他汀 安全性评估 治疗期间 危险因素 原因不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pregnancy)合并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我院收治两例妊娠合并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结果两例RM孕妇、均有CK、ALT、AST、LDH增高,一例急诊行剖宫产术,术后治愈;一例先治愈后行引产术。结论妊娠本身并不会引起横纹肌溶解症,但会影响RM的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妊娠 横纹肌溶解症 早诊断 早治疗
  • 简介:离子紊乱、低钠血症是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患者往往表现为乏力、恶心、嗜睡、烦躁甚至神志模糊、抽搐、昏迷等症状,过去常以低钠血症引起的一般性脑病作为解释。但随着MRI等技术的应用,临床上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治疗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意见。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PontineMyelinolysis,CPM)便是其中之一。外科医生是临床诊治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疾病,而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合理治疗。

  • 标签: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离子紊乱 低钠血症 临床表现 激素 发病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监护室(ICU)疗患者高血症发生情况,并分析诱发ICU疗患者高血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343例疗患者。统计ICU疗患者高血症发生情况,将发生高血症的ICU疗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高血症的ICU疗患者纳入未发生组,并设计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分析ICU疗患者高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43例ICU疗患者中发生高血症127例,发生率为37.03%。发生组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评分)、疗方式、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APACHE-Ⅱ评分低、面罩吸氧、合并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是ICU疗患者高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ICU疗患者发生高血症的风险较高,其中年龄≥60岁、APACHE-Ⅱ评分低、面罩吸氧、合并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可能是ICU疗患者高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氧疗 高氧血症 面罩吸氧 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
  • 简介: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以致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压疮是神经内科、肿瘤科和骨科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脊柱损伤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病人.据统计,在美国39%的脊髓损伤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压疮[2].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些病人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但病人需更长时间卧床的事实也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压疮的护理与治疗就更为重要.临床上治疗压疮的方法众多,而局部给治疗则是常用的联合治疗手段之一.但临床实际应用中浓度、操作方法各异.为了探讨压疮局部疗的效果与最佳流量,达到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我科对不同浓度局部疗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 标签: 局部氧疗 氧流量 压疮 血液循环障碍 心脑血管疾病 联合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自制罩眼部吹治疗角膜水肿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23.1月——2023.6月到本院治疗角膜水肿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组分作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护理价值。结果:实验组术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自制罩眼部吹护理技术对角膜水肿患者护理,可缩短患者水肿消退的时间,推荐运用。

  • 标签: 自制氧罩眼部吹氧 角膜水肿 水肿消退时间
  • 简介:摘要由于航海环境的高风险性,海员在航海中会面临诸多危险,并可能患上各类疾病。其中中毒就是在航海高压环境下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中毒会对人体诸多器官、组织、细胞、活性物质和酶等产生影响和危害并表现出相应症状,对海员履行正常工作及保持身体健康都有较大威胁。预防中毒的关键在于对中毒机制的研究,诸多因素互相影响使得中毒机制更为复杂多变。加强对中毒的研究和认知,是保护航海人员生命健康的重要途径。作者对中毒的临床症状、发生机制及近年来航海环境中毒的预防治疗措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航海环境 氧中毒 机制 预防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厌培养和需培养在血培养中的应用,分离菌阳性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200份标本采用自动培养监测系统进行需和厌培养并分离菌株。结果共检出27株细菌,阳性率为13.5%,其中需培养检测出的细菌20株,阳性检出率为10%,厌培养检测出25例,阳性检出率12.5%。细菌检出时间为2~50h,其中2~24h检出细菌22株,24~48h检出细菌6株,48h以后检出细菌2株。结论需和厌血培养用于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病等病原体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血液标本应同时做需和厌培养,以提高临床细菌的阳性检出率。

  • 标签: 厌氧培养 需氧培养 血培养中的应用
  • 简介:摘要γ-丁内酯为无色透明液体,用于生产环丙胺、吡咯烷酮等药品,也用作工业的溶剂、稀释剂、固化剂等,被列为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管控。临床上接触γ-丁内酯较少,对其戒断反应研究也不充分。本文报道1例γ-丁内酯戒断反应患者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危及生命;经过积极治疗,患者最终康复。总结γ-丁内酯戒断反应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提示γ-丁内酯可能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

  • 标签: 物质戒断综合征 γ-丁内酯 横纹肌溶解
  • 简介:摘要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骨溶解是所有骨肉瘤(传统型、髓内和骨膜骨肉瘤)的共同病理改变。但骨溶解的具体机制不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骨溶解是一个生理性骨重建被劫持利用及过度骨吸收的过程,破骨细胞作为人体内唯一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在骨肉瘤骨溶解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破骨细胞即可通过分泌高浓度的酸性物质和胶原酶主导骨溶解,也可通过与骨肉瘤细胞相互作用协同介导骨肉瘤骨溶解的发生和发展。同时,骨溶解是骨肉瘤病理过程的关键部分,可促进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抑制骨溶解对打破此循环进而抑制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骨肉瘤细胞与破骨细胞间的具体调控机制以及骨肉瘤的其他细胞是否也参与了该病理学过程仍不清楚。目前治疗骨肉瘤骨溶解的药物主要有双膦酸盐、小分子抑制剂和天然化合物等,但其疗效及机制尚未明确,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往对肿瘤性骨溶解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转移性骨肿瘤,而近年来针对骨肉瘤骨溶解的研究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对破骨细胞和骨肉瘤细胞在肿瘤介导的骨溶解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这两类细胞作为治疗靶点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更深刻地理解骨溶解在骨肉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为骨肉瘤相关骨溶解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