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LEEP术联合干扰栓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7天行LEEP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术后加用干扰栓抗病毒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应用干扰栓抗病毒治疗后,可以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p〈0.001)、阴道流液持续时间(p〈0.001)、术处结痂脱落时间(p〈0.02);增加第12周创面治愈率(p〈0.05),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p〈0.05)。结论LEEP术联用干扰栓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痊愈时间,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频电刀行宫颈环行电切术 宫颈糜烂 干扰素栓
  • 简介:因为价格昂贵,干扰市场始终不温不火,年销量一直保持在5亿~6亿元之间,而国外市场上干扰早在十几年前即已突破20亿美元。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季节”之后,干扰终于在临床治疗SARS中大显身手,尤其以α-2b型干扰为原料加工成的鼻喷雾剂和ω干扰等新产品在临床治疗中疗效突出。这一新用途使干扰顿时身价倍增,并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青昧。

  • 标签: 国外市场 干扰素 国内 稳定成长期 临床治疗 SARS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采用干扰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干扰受体(interferon-α receptor,IFNAR)、干扰刺激基因因子3(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factor 3,ISGF3)、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KR)、核糖核酸酶L(ribonuclease L,RNase L)的表达水平。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1例CHB初治患者,18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α-2b治疗,23例患者给予普通干扰治疗。采用反转录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治疗前,治疗4、8、12、24周时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比较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上述指标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治疗24周时,25例患者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治疗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和PKR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48±0.129、1.169±0.125和1.047±0.091,分别高于无效组患者的0.591±0.021、0.689±0.059和0.791±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4、16.482、-5.346,均P<0.01);有效组患者PBMC中ISGF3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39±0.159和0.780±0.140,无效组患者分别为0.690±0.035和0.733±0.1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0、-1.443,均P>0.05)。基线,治疗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基线,治疗4、8、12和24周时,有效组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干扰治疗后,CHB患者PBMC中IFNAR1、IFNAR2、ISGF3、PKR和RNase L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可升高,其中IFNAR2和PKR在治疗早期(4周)即明显升高。

  • 标签: 乙型肝炎,慢性 α干扰素 抗病毒治疗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细胞г-干扰释放试验(TB-IGRA)和结核菌素试验(TST)在肺外结核血清结核病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0例肺外结核血清结核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TB-IGRA和TST的诊断差异和效果。结果100例疑患肺外结核血清结核病42例,TB-IGRA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率分别为78.00%、86.32%和94.67%,显著高于TST(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B-IGRA诊断结核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准确度更高。

  • 标签: 肺外结核 血清结核感染 T细胞г-干扰素释放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干扰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惠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型的影响,及其疗效与外周血DC表型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2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治疗前和治疗满4mo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并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重组人白细胞4和重组人拉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使DC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表型。结果干扰治疗4mo时DC的增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总量平均增加2.8倍;惠者DC表面CD80表达水平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而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在治疗前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01和p<0.01),治疗后DC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分别为p<0.05,p<0.05和p<0.01),而与健康对照未见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干扰完全应答组除CD80以外,DC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均相应高于部分应答和无应答组,且治疗后这四种分子与无应答组之间的并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1和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不成熟,功能低下,并可能影响干扰的抗病疗效;干扰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增殖和成熟,进而促进机体清除乙肝病毒。

  • 标签: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 树突状细胞 表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方法通过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mRNA和IL2mRNA的量来研究大蓟总黄酮能否促进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mRNA和IL2mRNA,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结果见表2,表明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细胞IL1和IL2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提高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介素影响 介素白细胞
  • 简介:方法通过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mRNA和IL2mRNA的量来研究大蓟总黄酮能否促进肿瘤小鼠细胞产生IL1mRNA和IL2mRNA,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影响  结果见表2,表明大蓟总黄酮对肿瘤小鼠细胞IL1和IL2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提高

  • 标签: 白细胞介素 介素影响 介素白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阿昔洛韦、α-干扰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阿昔洛韦及α-干扰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及多个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阿昔洛韦组与α-干扰组有效率分别为86.96%和82.61%,阿昔洛韦组与α-干扰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昔洛韦、α-干扰用于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无差异。

  • 标签: 阿昔洛韦 &alpha -干扰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干扰联合羟基脲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46例。将这4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采取α-干扰联合羟基脲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马利兰联合羟基脲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生命体征、血象、骨髓象等。结果观察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总有效率是73.91%,高于对照组47.83%,两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对比不同方式的治疗效果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使用α-干扰联合羟基脲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上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干扰素 羟基脲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简介:摘要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人群中感染广泛,但主要影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分,干扰在早期抗病毒免疫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HCMV庞大的基因组使其能够合成多种蛋白组分,甚至可利用宿主细胞自身成分共同参与抵抗干扰信号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最终在宿主体内形成长期潜伏感染。现就HCMV在逃避宿主干扰信号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干扰素 干扰素刺激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型流感病毒对缺少唾液酸残基巨噬细胞的侵染情况,并初步分析其对IF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PR8、Memphis、Aichi三种甲型流感病毒株以相同的病毒滴度分别侵染MHS肺泡巨噬细胞,对照组(NC)加等量PBS,24 h收集上清及细胞样本。采用RT-PCR法检测实验组病毒的负载量;普通倒置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实验组及NC细胞病变;实时荧光定量RCR法检测实验组及NC巨噬细胞样本中IFN-β、IFN-γ及Toll样受体3(TLR3)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HS巨噬细胞被3株甲型流感病毒株侵染后,镜下均观察到细胞病变,Aichi病变程度最强、Memphis次之、PR8最弱。在细胞和上清样本中检测到Aichi和Memphis核酸拷贝数较高(Aichi:胞内Ct=14.93,上清Ct=19.05;Memphis:胞内Ct=17.15,上清Ct=21.39),PR8拷贝数较低(胞内Ct=26.86,上清Ct=29.31)。与NC比较,3株病毒均诱导IFN-β高表达(Aichi/NC=210、Memphis/NC=93、PR8/NC=33),同时抑制IFN-γ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4.00和2 637.00,P均<0.001)。此外,Aichi诱导TLR3表达量升高(Aichi/NC=5.03),与N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P=0.031)。结论尽管巨噬细胞表面缺少甲型流感病毒唾液酸受体,但仍可通过其他途径被病毒侵染,并影响其胞内病毒RNA识别受体和IFN的表达,不同毒株之间的侵染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 标签: 流感病毒A型 巨噬细胞 侵染 生物学功能 高表达 诱导 受体识别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 T细胞试验( TB-IGRA)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9月到 2018年 1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且进行 TB-IGRA检测的共 2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这些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以及其临床诊断,将这些患者分成结核病组 (98例 )和非结核病组( 134例),结核病组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组,分别检测其 γ-干扰释放水平。结果:结核病组 γ-干扰释放的阳性率( 88.78%)明显高于非结核病组的( 2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327, P<0.05 );肺结核病组的阳性率( 89.02%)与肺外结核病组( 87.5%)的 Fisher精确值为 1.000,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B-IGRA对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病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结核病的实验室辅助诊断之一。

  • 标签: γ—干扰素, T细胞,结核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聚乙二醇干扰对慢性丙肝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肝患者8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α-2b,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α-2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以及CD4+/CD8+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以及CD4+/CD8+的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CD8+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可以显著提高慢性丙肝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丙肝 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实施化疗+干扰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此研究借助回顾性方式展开,选择我院2018.5-2020.8内50例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其中对照组(23例,常规化疗)和观察组(27例,化疗+干扰);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治疗疗效分析:观察组高达92.59%,对照组仅65.21%,且观察组患者PES和OS时间较长,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实施化疗+干扰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疗效并增加患者生存周期。

  • 标签: T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成人患者 化疗 干扰素 疗效 生存周期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与干扰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对其信号转导、抗病毒作用以及在临床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综述,仅供参考。

  • 标签: 干扰素 信号转导 抗病毒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