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白细胞(interleukin,IL)-9是一种多来源、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其受体(IL - 9 receptors,IL-9R)亦可在多种细胞上进行表达。二者发生特有异性结合后,可有效介导机体的肿瘤免疫、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关于IL-9的研究在免疫学和免疫病生理学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下将对比作一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9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生物学效应
  • 简介:摘要白细胞35是一种近年来新发现、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分泌,具有强大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IL-35能够通过调控效应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抑制Th17细胞的增殖等方式发挥其免疫调控作用,对多种疾病及诱导免疫耐受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IL-35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IL-35 Treg 免疫抑制 Th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氧暴露下A549细胞中小干扰RNA(short interference RNA,siRNA)干扰红系衍生核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后,Nrf2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白细胞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正常A549细胞株根据是否使用siRNA干扰、是否暴露于高氧环境(95%O2+5%CO2),分为常氧实验组、常氧对照组、高氧实验组、高氧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中Nrf2、GST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高氧对照组和高氧实验组在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使用方差分析检验各组之间基因相对表达及A549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与常氧对照组相比,高氧对照组A549细胞Nrf2、GST基因表达升高、IL-1β基因表达下降(P<0.05),常氧实验组Nrf2、GST基因表达下降、IL-1β基因表达升高(P<0.05)。(2)常氧实验组和高氧实验组Nrf2、GST、IL-1β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高氧对照组相比,高氧实验组Nrf2、GST基因表达下降、IL-1β基因表达升高(P<0.05)。(4)与高氧对照组相比,高氧实验组A549细胞凋亡比例在24 h、48 h及72 h增高(P<0.05)。结论siRNA干扰Nrf2后,通过调控GST和IL-1β的表达抵抗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

  • 标签: 小干扰RNA 红系衍生核因子相关因子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白细胞介素1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干扰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儿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干扰,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及多个临床指标上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0.77%和73.0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干扰用于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阿昔洛韦单用临床疗效无差异。

  • 标签: 阿昔洛韦 干扰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活血益气汤对α2b-干扰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活血益气汤联合利血生组50例为治疗组,地榆升白片联合利血生组50例为对照组,α2b-干扰治疗过程中当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2.0×109/L时分别加用上述药物。结果活血益气汤组较地榆升白片组能够明显改善α2b-干扰所致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减少,能够降低因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而停用α2b-干扰的发生率,从而使α2b-干扰抗病毒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结论活血益气汤与地榆升白片均能提高α2b-干扰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活血益气汤提升效果显著且持久,能够降低因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而停用α2b-干扰的发生率,效果明显优于地榆升白片(P<0.05)。

  • 标签: 活血益气汤 慢性乙型肝炎 &alpha 2b-干扰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干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DC联合干扰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HBsAg、HBV-DN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遵医行为、输注成功率、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满意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干扰治疗患者遵医行为、输注成功率、健康知识达标率、护理满意达标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有效提高治疗疗效。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自体树突状细胞 干扰素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α-2a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变化的发展规律,阐明中性粒细胞变化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3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分别于2周,4周,12周,24周,36周,48周,60周,7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BV-DNA定量等检测。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51.71%(12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4~12周。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开始下降,4周时下降明显,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中性粒细胞4周下降幅度超过0.4×109/L对SVR率有预测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4~12周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此阶段应加强随访、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发生。4周时中性粒细胞下降幅度对SVR率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性粒细胞 干扰素
  • 简介: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它不仅在多种肝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而且还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肝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而应用干扰抗病毒治疗能有效的缓解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因此,ICAM-1水平和干扰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关系成为近期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ICAM-1与干扰抗乙肝病毒应答的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干扰素 抗病毒 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喜炎平联合干扰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O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各4O例。A组采用喜炎平联合干扰进行治疗,B组则单独采用干扰进行治疗。评价A、B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总有效率97.5%,B组总有效率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4,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干扰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用明显,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喜炎平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对慢性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丙肝患者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皮下注射普通干扰治疗,观察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α-2a治疗,比较两组病毒学反应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快速应答48例,缓慢应答7例,对照组分别为36、1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应答32例、部分应答17例、未应答6例,对照组分别为14、20、21例,两组完全应答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持续应答33例,对照组为21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好转(P<0.05);与对照组治疗比较,观察组治疗后CD3+、CD4+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用于慢性丙肝能更好地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白细胞-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12(interleukin-12,IL-12)对于纯化培养条件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s)生存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自身免疫调节紊乱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抗小鼠Thy1.2抗体粘附两步纯化法,得到纯化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Thy1.2单克隆抗体联合神经微管蛋白-2多克隆抗体对RGCs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法鉴定RGCs纯度。TUNEL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计数细胞。实验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观察IL-4和IL-12对RGCs的直接影响;然后观察在NMDA兴奋性毒性作用下IL-4和IL-12对于RGCs的影响。结果正常培养条件下,除10U/mLIL-4外,IL-4和IL-12其余浓度组的RGC存活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083);当有NMDA存在时,1、10、100U/mL的IL-4和IL-12浓度组的RGCs存活率分别为79.2%、87.2%、69.5%及77.5%、76.4%和73.7%,均较单纯NMDA处理组的RGCs存活率62.25%明显提高(P〈0.0083)。结论纯化的RGCs培养条件下,IL-4和IL-12不具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具有增强细胞对抗NMDA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提示自身免疫调节紊乱可能损伤RGCs,与青光眼等发病有关。

  • 标签: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白介素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变化,探讨IL-17及IL-6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17及IL-6浓度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d、3d、7d和14d时血清IL-17、IL-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发病3d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IL-17及IL-6水平逐渐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明显升高,动态观察患者的IL-17、IL-6含量变化可能有助于监测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白细胞-17(IL-17);白细胞-6(IL-6);酶联免疫吸附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57-01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光谱加α-干扰栓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将106例尖锐湿疣患者切除病灶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光谱+α-干扰栓)50例及对照组(光谱组)56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随诊3个月,对照组复发率为30.36%,治疗组复发率为8%,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光谱加α-干扰栓是治疗尖锐湿疣较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尖锐湿疣 α-干扰素栓 光谱 性传播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聚焦超声加α-干扰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A.B两个对比组。A组单独采用聚焦超声治疗,B组采用聚焦超声加α-干扰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加用α-干扰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独采用聚焦超声治疗组(P<0.05)。结论聚焦超声是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种方法。但复发率较高,加α-干扰可有效控制尖锐湿疣的复发。

  • 标签: 聚焦超声 &alpha -干扰素 尖锐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γ干扰释放试验(T-SPOT.TB)对肺外结核快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结核杆菌感染T-SPOT.TB试剂盒对外周血标本检测,根据斑点数推测体内是否存在对结核杆菌反应的效应T细胞,对结核杆菌感染进行辅助诊断。结果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细胞阳性率,肺外结核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检测结核特异T细胞方法的敏感性为68.9%,特异性84%。结论T-SPOT.TB技术对隐性结核有诊断价值,有助于肺外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我市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 标签: 结核分支杆菌 T-SPOT.TB 肺外结核
  • 简介:15例小范围病理性瘢痕的病人局部注射干扰后,方法用干扰通过局部封闭或全身注射及外用干扰药膏的方法治疗39例病理性瘢痕患者,干扰不仅是局部还是全身应用治疗体表病理性瘢痕

  • 标签: 临床观察 初步临床 干扰素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干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进行治疗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均匀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应用α-1b干扰治疗,对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AST、ALT等肝功能指标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干扰可有效降低其血清病毒水平,提高肝功能,有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对治疗宫颈 HPV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 ,旨在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 48例宫颈 H P V感染患者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作为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治疗的作为观察组。对其治疗 3个疗程后 HPV转阴率的数据结果进行探讨分析。 结果 :在治疗 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 HPV转阴率为 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0.00% ,经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治疗宫颈 HPV感染采取重组人干扰临床效果显著。,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效果突出,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干扰素 HPV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