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值.方法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值,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值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值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值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值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值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4段椎体平均骨髓CT值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值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值(P值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值均〈0.05).本�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虚拟去钙技术 骨髓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例正常成人足部肌腱韧带的能量CT(DECT)与MRI影像表现的比较.方法对20例正常人足部同时进行Simen能量CT和GE-1??5T-HDXT-MRI扫描仪扫描,CT球管电压分别为80KV、140KV,管电流260、60mAs,将140KV和80KV两组数据装入DE软件、3D软件进行后处理重建.GE-1??5T-HDXT-MRI使用HDT/RFOOT表面线圈-Configuration-QUADANKLE,扫描层厚3mm,扫描层距1mm,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T1WI,T2WI成像.结果能量CT经过后处理图像能够较好显示足部肌腱韧带全貌外形、边缘,MRI未能显示肌腱韧带的全貌外形、边缘,但显示肌腱韧带内部病变的信号变化明显较为敏感.结论能量CT与MRI能够很好互补显示足部肌腱韧带影像信息.关键词足部;肌腱韧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DualenergyCTandMRIimaginganalysisoftendonorligamentinnormalfootLAIQing-quanHUANGFangLIWei-chengWANGYiHUANGWen-hanHUANGQi-mingCT/MR2ndAffilliatedHospital,FujianMedicalUniversity,Quanzhou,FujianProvince362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study20casesoftheDualenergyCTandMRIimagingoftendonorligamentinnormalfoot.Method20caseswereexaminedbyDualenergyCTandMRI,DECTthetubevoltageof140and80KV,tubecurrentsof60and260mAs,Thereconstructedimageswerepost-processedbyDEand3Dsoftware.MRIslicethickness3mm,layerfrom1mm,lineaxialandcoronalscans,T1WI,T2WIimaging??ResultsDECTcanbecleardisplaythetendonorligaGmentinnormalfootafterpost-processedandMRIcannotdisplaybutitmoresensitiveinthesinge.ConclusionsThetendonorligamentinnormalfootwerecleardisplayedwithDECTthanMRI,whichwasadvantagesofrapidity、noninvasivenessandmulti-viwe.KeywordsFoot;Tendon、ligament;tomography;X-raycomputed;MRI中图分类号R6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41-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低管电压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CT检查的冠状动脉患者10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CT机进行扫描。低剂量组中2个球管的管电压均为100kV,常规组中2个球管的管电压均为120kV,两组电流都为330mAs。对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且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低剂量组的图像CNR呈现出增高的趋势,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的CTDIvol及ED均值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CT适当降低管电压的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法不但可以达到临床诊断对冠状动脉影像的要求,还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患者因检测所受辐射剂量,在临床中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 双源CT低管电压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量技术越来越成熟,临床应用的经验不断在积累。能量CT能提供多模态的定量参数,定量反应组织的成分差异和血供特征。基于双层探测器的能量技术,能真正满足“同源、同时、同向”的能量要求。本文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评论,旨在总结其应用经验,促进其临床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能量
  • 简介:摘要目的将能谱CT能量诊断方法应用于胆道系统X线阴性结石患者中,分析和评价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研究目标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开展分析和临床诊断的32例胆道系统X线阴性结石患者,分组方法参考随机数字法,常规CT诊断方法实施于参照组(16例),能谱CT能量诊断方法实施于实验组(16例),计算并研究2组患者的检出合计率、检验满意合计率。结果参照组患者的检出合计率参比于实验组患者计算得到的数值,P<0.05,表现出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参照组患者的检验满意合计率参比于实验组患者计算得到的数值,P<0.05,表现出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胆道系统X线阴性结石患者采取能谱CT能量诊断方法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能谱CT单能量成像 诊断 胆道系统X线阴性结石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能量直接去骨 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9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 能量直接去骨脑动脉 CT血管成像 (DE-CTA)检查,结合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结果进行回顾分析,以评估 DE-CTA在脑动脉瘤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所有 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 DE- CT及 DSA检查,无明显不良反应。 DE-CTA与 3D-DSA测量动脉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结论 DE-CTA作为一种快捷、简便、无创而又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的技术,安全性及准确性高,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动脉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诊断
  • 简介:极具创造性的SOMATOMDefinition,世界首台CT一种与您以往见过的完全不同的CT,一种将永远改变您对CT认识的CT,一种将在CT世界掀起一场革命的CT。她的问世再一次显示出了西门子在CT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创新的领导者地位。

  • 标签: CT 界首 临床应用 技术创新 领导者 西门子
  • 简介:目的:探讨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底或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与颅底血管或矢状窦之间的关系,根据肿瘤与血管关系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之间的关系(包裹或推挤),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所见符合。术中对血管保护完全,无大出血,术后无脑梗死、脑出血。根据Simpson切除标准:2级切除16例,3级切除5例,4级切除4例。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术后随访6-24个月,22例患者无复发;4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CT三维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的关系,有利于术中血管的保护,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 术前评估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采取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重建诊断痛风结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选的患者均为2020年全年本院收治的疑似痛风结节患者共计82例,针对全体患者先后使用常规CT检查以及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及重建。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结果 能谱CT的灵敏度92.86%(65/70)、特异度58.33%(7/12)、准确率87.80%(74/82)均显著高于常规CT组灵敏度61.43%(43/70)、特异度75.00%(9/12)、准确率60.96%(50/82)。结论 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和重建本身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痛风结节的影像学检查方面,能够很好地分辨关节周围的结节性质,在对于痛风结节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准确度也更高。

  • 标签: 痛风结节 双源能谱CT 混合能量扫描 重建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肌灌注成像应用于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超检查及心肌灌注成像诊断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率。结果彩超诊断率为88.57%,明显比心肌灌注成像97.86%更低(P<0.05);单支病变LVEDD明显比多支病变更低,而LVEF明显比多支病变更高(P<0.05)。结论心肌灌注技术扫描快、成像清晰,应用于心肌梗死中诊断率较高,适用性强,值得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心肌灌注成像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DSCT)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62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剂量组,n=31,100kV,FBP)和B组(Flash模式低剂量,n=31,80kV,SAFIRE)。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和B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CTDIvol、DLP和ED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CT在Flash模式下采用低电压联合SAFIRE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而且能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 标签: 冠状动脉 低剂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迭代重建
  • 简介:目的:利用CT的大螺距模式对主动脉全程扫描成像,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旨在研究CT大螺距模式行主动脉全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接受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2例,B组58例。A组使用大螺距扫描模式,B组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图像质量评价分客观和主观两种方法,客观评价包括图像噪声及信噪比,主观评价由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辐射剂量统计使用设备自带的数据记录。结果:大螺距模式主观图像质量评分(2.66±0.51)较常规扫描组(2.14±0.4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9,P〈0.01);客观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扫描时间大螺距模式组(1.61±0.23)s,比常规扫描组(6.52±1.41)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41,P〈0.01);大螺距组有效辐射剂量(3.97±1.07)mSv,对比常规扫描组(15.18±2.5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2,P〈0.01)。结论:大螺距模式主动脉全程扫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及运动伪影少等优势,可替代主动脉检查常规扫描模式。

  • 标签: 大螺距 双源CT CT血管造影 主动脉 辐射剂量
  • 简介:目的评价Guy's评分联合术前能量CT(DSDECT)预测肾结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效果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81例肾结石患者术前结石Guy's评分等级、DSDECT预测的结石成分、PCNL术后Guy's评分不同等级的结石清除率以及不同成分的结石清除率,统计分析Guy's评分联合DSDECT预测不同Guy's评分等级、不同结石成分清除率的准确性,比较术前DSDECT预测结果与术后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结果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判断DSDECT对结石成分的诊断效率。结果181例患者行一期PCNL术的结石清除率随着Guy's评分等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考虑Guy's结石评分系统(GSS)等级时,草酸钙、磷酸钙两种结石成分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59.4%、76.3%,无统计学差异(P=0.089)。联合结石成分与GSS等级共同分析时,GSSⅠ级、GSSⅢ级和GSSⅣ级者,两种结石成分的结石清除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Ⅰ=0.758,PⅢ=0.064,PⅣ=0.974),仅GSSⅡ级者上述两种结石的清除率分别为60.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同一种结石成分,结石清除率随着GSS评分等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SDECT与红外光谱仪两种方法分析62例肾结石的结石成分:44例混合结石,18例为单纯结石。两种方法对混合结石的分析符合率为90.9%,对单纯结石的分析符合率为94.4%。DSDECT分析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的准确度分别为0.844、0.823、1、0.952。结论术前行DSDECT能准确预测肾结石的主要成分,Guy's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PCNL术效果,术前DSDECT联合Guy's评分评估结石情况,是对Guy's评分预测PCNL术结石清除率的重要补充,可为肾结石是否选择PCNL术提供一定的建议。

  • 标签: 肾结石 结石评分系统 双源双能量CT 结石清除率
  • 简介:摘要能量CT(DualEnergyCT,DECT)是采取具备两种能谱的CT对解剖及病变予以呈现并对组织成分进行鉴别的CT技术。本文主要从能量CT的基本原理、能量CT在胸部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展望三方面予以综述,分析能量CT在胸部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 标签: 双能量CT 胸部 应用 进展
  • 简介:目的研究低剂量扫描技术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均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将体重指数正常的120例患者按照参数不同分为A组(120kV、362mAs)、B组(100kV、362mAs)、C组(80kV、362mAs)。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结果三组的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相互比较差异较小(P〉0.05);三组间对比图像噪声、平均CT值、辐射剂量差距明显(P〈0.05)。结论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可获取到较好的图像质量,而80kV、100kV能够使辐射剂量降低。

  • 标签: 双源CT 低剂量扫描技术 冠状动脉成像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能量(CFA)技术定量评估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100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者36例(甲弥甲功正常组),甲状腺功能异常者64例,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者30例(甲弥甲亢组),甲状腺功能减低者34例(甲弥甲减组)。另选择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名(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CFA技术测定甲状腺实质感兴趣区内的血流参数:血管指数(VI)与Vascularity。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受检者VI、Vascularity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绘制VI鉴别诊断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减低、异常与正常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甲弥甲亢组、甲弥甲减组VI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VI、Vascularity均为甲弥甲亢组>甲弥甲减组>甲弥甲功正常组>健康对照组,且任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I:健康对照组与甲弥甲亢组、甲弥甲减组、甲弥甲功正常组比较,q=13.67、7.00、3.93,P均<0.01;甲弥甲功正常组与甲弥甲亢组、甲弥甲减组比较,q=10.35、P<0.01,q=3.27、P<0.05;甲弥甲减组与甲弥甲亢组比较,q=7.09,P<0.01;Vascularity:健康对照组与甲弥甲亢组、甲弥甲减组、甲弥正常组比较,q=15.23、10.16、6.58,P均<0.01;甲弥甲功正常组与甲弥甲亢组、甲弥甲减组比较,q=9.33、3.83,P均<0.01;甲弥甲亢组与甲弥甲减组比较,q=5.55,P<0.01)。ROC曲线显示,VI鉴别诊断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减低的阈值为9.526%,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76.5%,曲线下面积为0.733。VI鉴别诊断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与正常�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 红细胞能量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及重建对痛风结节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痛风结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将30例患者按照电脑随机法分组,观察组15例实施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及重建、对照组15例实施常规CT扫描,比较和分析两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痛风结节 双源能谱CT混合能量扫描及重建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拟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50例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进行过CCTA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CCTA图像上传到后处理工作站,经过2名影像科医师进行后处理和诊断,同时图像也经过AI软件进行后处理并生成诊断报告。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将AI的诊断结果与CAG的结果对照;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的诊断方面,将AI的诊断结果与医师的诊断结果对照;判断AI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AI诊断的敏感度为93.22%,特异度81.32%,阳性预测值76.39%,阴性预测值94.87%,与CAG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1,P < 0.001);在心肌桥的诊断中,AI诊断的敏感度为30.77%,特异度81.45%,阳性预测值25.81%,阴性预测值84.87%,与医师结果一致性差(Kappa =0.11,P=0.162)。结论AI辅助诊断在CT的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心肌桥诊断中尚存不足。

  • 标签: 人工智能 放射摄影术,介入性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双能扫描投影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心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