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管电压为70 kV时不同管电流及采集频次对CT颅脑灌注成像(CTP)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及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临床可疑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A、B、C组均50例,D组40例,均在发病6 h内行CT平扫及70 kV管电压颅脑灌注成像。A组管电流120 mA,B组和C组管电流均为100 mA,D组管电流80 mA。A、B、D组采集频次21次,C组采集频次17次。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评价图像质量,记录有效剂量(ED)。各参数组间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组CTP伪彩图灰质和白质灌注参数(CBF、CBV、MTT及TT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整体图像质量及颈内动脉图像噪声评级高于D组(P<0.05);A组颈内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高于B、C组(P<0.05);B、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均高于D组(P<0.05)。CT平扫及A、B、C、D组的ED分别为1.10、2.11、1.76、1.42、1.4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C及D组的E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16.6%(0.35/2.11)、32.7%(0.69/2.11)及33.6%(0.71/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低剂量CTP阳性率为93.5%(172/184),CT平扫阳性率为52.2%(96/184);对于超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低剂量CTP阳性率为72.1%(31/43),CT平扫阳性率为16.3%(7/43)。结论70 kV管电压CTP,适当减低管电流(100 mA)及采集频次(17次)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求。相较于CT平扫,低剂量CTP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更为敏感。

  • 标签: 脑梗死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栓塞误诊常见原因分析及第二代炫速CT肺动脉成像联合能量肺灌注在避免误诊中的临床价值以降低误诊率、病死率,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第二代炫速CT肺动脉成像联合能量灌注成像扫描诊断明确的肺栓塞的临床资料及误诊情况,就误诊原因加以分析.结果肺栓塞常见误诊原因为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认识或重视不足;肺栓塞常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且如合并心、肺慢性疾病掩盖了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第二代炫速CT肺动脉成像联合能量灌注成像扫描时间短,危重患者及急诊排查均可适用,它一站式检查同时完成CTPA及肺通气灌注扫描两项检查,在临床上可早期确诊急性肺栓塞,提高肺栓塞的临床确诊率及减少临床误诊率.结论加强对肺栓塞的认识,对疑似肺栓塞症状患者,特别对有肺栓塞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尽早行特异性检查如第二代炫速CT肺动脉成像联合能量灌注成像以提高确诊率和早期抢救成功率.关键词肺栓塞;误诊;第二代炫速CTAnalysisofclinicalmisdiagnosisin33patientswithacutepulmonaryembolismandSecondgenerationofHyun-speeddual-sourceCTmisdiagnosisofpulmonarylungperfusionImagingincombinationwithenergyinavoidingmisseddiagnosisanditsclinicalvalueBaotouofInnerMongoliaCentralHospitalJiaXiaoQingWangYuanChangXiaoYueYaoXingYanDingLinFangCode014040AbstractObjectiveStudyoncommoncauseofpulmonaryembolismmisdiagnosisanalysisandsecondgenerationHyun-speeddual-sourceCTmisdiagnosisofpulmonarylungperfusionImagingincombinationwithenergytoavoidmisdiagnosisofclinicalvalueinordertoreducerates,mortalityrates,increasedawareGnessanddiagnosisofpulmonaryembolism??MethodRetrospectiveanalysisof33casesofdiagnosedpulmonaryembolismofclinicaldataandmisdiagnosis,missed,misseddiagnosisanalysis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of33casesofsecondgenerationofHyun-speeddual-sourceCTofpulmonaryperfusionImaGgingincombinationwithenergyscanindiagnosisofspecificpulmonaryembolismofclinicaldataandmisdiagnosis,missed,misseddiagnosisanalysis??ResultsCommonmisdiagnosisforpulmonaryembolismofclinicaldoctorofpulmonaryembolismawarenessorinsufficientattention;pulmonaryembolismofteninsidiousonset,symptomsoflackofspecificity;andcombinedheartandlungchronicdiseasemasked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ofpulmonaryembolism??SecondgenerationofHyun-speeddual-sourceCTofpulmonaryperfusionImagingincombinationwithenergyscantimeisshort,criticallyillpatientsandemergencytroubleGshootingcanbeapplied,One-stopcheckbothCTPAandpulmonaryventilationperfusionscanchecksearlyintheclinicaldiagnosisofacutepulmonaryembolism,improvetheclinicaldiagnosisofacutepulmonaryembolismandreduceclinicalmisdiagnosisrate??ConclusionStrengthentheawarenessofpulmonaryembolism,thesymptomsofpatientswithsuspectedpulmonaryembolism,Especiallytohaveriskfactorsofpulmonaryembolisminthepopulation,shouldasfarasearlyspeGcificlaboratoryexaminationsuchasthesecondgenerationHyunspeeddualsourceCTpulmonaryangiographycombinedwithdualenergyperfusionimaginginorGdertoKiemyprwoovredsthediagnosisrateandearlyrescuesuccessrate??pulmonaryembolism;misdiagnosis;SecondgenerationofHyun-speeddual-sourceCT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11-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自动管电压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在第3代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3月至12月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可疑冠心病,并行CCTA检查的220例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113例)采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根据CT给出的自动管电压设定对比剂用量,注射时间为10 s;对照组(107例)依据指南推荐基于患者体质量选择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注射时间为12 s。两组受试者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方式。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对比剂用量的差异,t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客观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两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主动脉根部的噪声值分别为(27±4)、(26±5)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7,P=0.284);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5±0.10)、(1.18±0.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31,P=0.818);两名医师评分组内一致性尚可,测量值ICC均大于0.50;试验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为(2.2±0.6)mSv,较对照组[(4.6±1.8)mSv]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07,P<0.001);试验组的对比剂用量为(35±7)ml,较对照组[(46±6)m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99,P<0.001)。结论基于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制定对比剂注射方案,不仅计算简单,还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行CT检查的400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发现冠状动脉先天变异者为350例,其中男性240例,女性110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8岁,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主要观察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起源、走行与分布。结果350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包括左右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65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60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40例、左回旋支与左前降支双开口20例、副冠状动脉10例、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动脉窦30例,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发育不良21例;左冠脉主干、前降支、右冠脉动脉畸形并畸形血管多发动脉瘤1例;右冠脉扩张并左室瘘一例,冠状动脉瘘20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者18例,起源于左冠状动脉主干和(或)前降支10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并左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及降主动脉—肺动静脉瘘一例,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及左侧胸廓内动复杂动静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52例。结论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标签: 双源CT 冠状动脉变异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三维成像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活检病理证实为胃癌的48例患者,在空腹、低张和胃充盈状态下行全胃扫描,观察病变及其周围情况,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评价病变检出率。结果CT三维成像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77.8%,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总检出率为91.7%,对淋巴结转移及胃周浸润的准确率分别为83.3%和100%。结论CT对胃癌的术前分期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临床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双源CT(DSCT) 胃癌 术前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桥(MB)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中的检出率及形态特征。方法对312例常规体检或怀疑冠心病者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结果312例中发现65例(20.83%)共68段MB,全部位于左前降支。结论DSCTCA对MB的检出率较高。

  • 标签: 双源CT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单能量CT平扫对肾上腺乏脂性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在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0例肾上腺乏脂性腺瘤与转移瘤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使用单能量CT平扫进行鉴别,20例患者共有32个病灶,其中有8例乏脂性腺瘤(CT值大于10HU,经病理检验得出),有12例转移瘤(经5~6个月随访证实)。对单能量CT值进行观察。结果在40~80keV的水平下,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的单能量CT值相比较,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在90~140keV的水平下,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的单能量CT值相比较,组间差异不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对比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的有效原子序数,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单能量CT平扫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 标签: 单源双能量 CT 平扫 乏脂性腺瘤 转移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多参数成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病理证实非小细胞肺癌5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整序贯放化疗,前后一周内行CT增强扫描。按疗效分为治疗缓解组和治疗无缓解组,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数据动静脉期碘覆盖值、碘浓度值、病灶最大径、病灶平扫CT值平均值、患者动静脉期均一化比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缓解组和无缓解组放疗前后最长径变化率分别为(-17.98±5.96)%和(10.29±7.46)%;平扫CT值平均变化率分别为(-22.81±10.35)%和(-10.21±3.64)%。治疗缓解组动脉期标准化碘及碘覆盖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无缓解组标准化碘及碘覆盖值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静脉期两组内标准化碘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缓解组治疗后动脉期标准化碘及碘覆盖值明显小于治疗无缓解组(P<0.05),而静脉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多参数成像技术可作为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的有效手段,对早期患者疗效评估并完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双源CT多参数成像 非小细胞肺癌 放化疗 价值研究
  • 简介:摘要涎腺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定性诊断至关重要,有助于临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及制定治疗方案,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目前能量CT的多参数定量分析,如虚拟单能图像(VMI)、基物质图、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等已逐步用于评估涎腺疾病,为涎腺肿瘤的定性、分期及分型提供了诸多量化指标。文章就能量CT的多种后处理参数在涎腺肿瘤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涎腺肿瘤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胆道梗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CT扫描,薄层数据进行胆道多平面重组,对梗阻原因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良性梗阻病变32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27例,单纯炎性狭窄5例,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3.75%、100%;恶性梗阻病变18例,其中胰头癌9例,胆管癌5例,胆囊癌侵犯胆管2例,壶腹部癌2例,CT定性、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8.89%、100%,总体50例中定性准确率92%,定位准确率100%。结论CT胆道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清晰显示梗阻扩张的胆道结构,提高对梗阻部位的定位、定性诊断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胆道梗阻 多平面重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成像技术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01月到本院接受门静脉检查的患者42例,依照检验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低剂量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常规剂量组,其中,图像噪声、SNR、医师1评分、医师2评分比较(P>0.05),门静脉CT值、CNR比较(P

  • 标签: 双低对比剂 能谱CT成像技术 门静脉成像 图像噪声 SNR CN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三代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简称骨髓成像)用于评价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骨外恶性肿瘤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2.4±10.5)岁]的椎体骨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同期均行CT成像与9 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以临床随访诊断或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及骨髓成像3种方法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在骨髓成像图像上测量骨髓密度(CT值),3种方法诊断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t检验比较椎体转移灶的骨髓CT值和正常椎体的骨髓C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骨髓CT值。结果48例患者共计598个椎体,确诊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椎体135个。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数为127个,常规CT诊断数为119个,骨髓成像诊断数为129个,骨髓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5.56%、94.82%、84.31%、98.65%和94.98%。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骨髓成像的阴性预测值(98.17%、96.60%、98.65%)和准确率(92.81%、95.82%、94.98%)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91、5.591,P=0.087、0.061);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骨髓成像的灵敏度(94.07% vs. 95.56%)、特异度(92.44% vs. 94.82%)及阳性预测值(78.40% vs. 84.3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2.190、1.811,P=0.583、0.139、0.178);病变椎体转移灶的骨髓密度较正常椎体的骨髓密度低[(−588.96±332.37) HU vs.(−55.03±75.62)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06,P=0.000)。骨髓密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临界值为−119.6 HU(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80%和96.50%)。结论第三代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可用于检测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源双能 虚拟去钙骨髓成像 椎体 成骨性骨转移瘤 全身骨显像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CT在肠梗阻放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22.6-2023.6月中选取出68例患者,对其实施CT以及X线检查,观察其临床运用价值。结果:CT检查肠梗阻疾病66例占比为97.06%高于X线检查47占比69.12%;CT检查绞窄性更梗阻诊出率45.45%高于X线检出率25.53%(P<0.05)。结论:在肠梗阻疾病中实施CT检查,能够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其临床运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肠梗阻 放射诊断 双源CT 价值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CT技术的发展使得扫描速度越来越快,对CT增强扫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同时准确评估病变器官的增强效果、动态增强时间及大剂量的团注等因素也提升了对留置针的使用要求。本研究通过对3种直径的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评估更合理的留置针使用方案。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直径 CT增强扫描 肘前静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超声超声、CT(DSCT)2种影像检查技术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方法采集分析2014年8月~2015年9月因腹痛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最后经手术证实为结肠肿瘤性肠梗阻,且在手术前均行腹部B超、及DSCT2种检查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断结果进行研究对比。结果与超声相比,DSCT对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及对梗阻部位的判断正确率明显更高(P<0.01)。结论与超声相比,DSCT虽然价格相对较昂贵,但分辨率较高,可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因而对诊断肠梗阻更为有效,值得临床医生推广使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需综合运用以上2种检查手段,不仅能快速、准确解决肠梗阻的诊断问题,还能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 标签: 超声 双源CT 结肠肿瘤性肠梗阻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实施能量CT(DECT)诊断具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早期痛风患者与60例非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早期痛风患者命名为观察组、非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命名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能量CT(DECT)检查措施,检查中以存在尿酸盐沉积为阳性、无尿酸盐沉积为阴性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能量CT(DECT)检测出的阳性结果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疾病时可采用能量CT(DECT)检测措施,对于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能量CT(DECT) 早期痛风性关节炎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0例临床无症状,但放射性心肌核素扫描(ECT)检查显示有心肌缺血改变的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灵敏性73.5%,特异性92.3%,阳性预测值71.7%,阴性预测值93.0%,准确性88.4%。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具有无创、经济、灵敏、特异、安全等优点,可以作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的首选筛查方法。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