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55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55例患者中男性183例,女性177例,中位年龄59岁(5~85岁)。1年生存率为87.0%,2年生存率为69.5%,3年生存率为61.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χ2=11.020,P=0.001)、临床分期晚(χ2=13.005,P<0.01)、Karnofsky评分<80分(χ2=8.722,P=0.00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χ2=10.946,P=0.001)、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χ2=5.918,P=0.015)、吸烟(χ2=6.981,P=0.008)是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行肿瘤切除术(χ2=3.842,P=0.050)、使用利妥昔单抗(χ2=8.041,P=0.005)是DLBCL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DLBCL患者中,年龄≥60岁、临床分期晚、Karnofsky评分低、LDH升高、β2-MG升高、吸烟的患者预后差,行肿瘤切除术和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预后较好,患者应定期复查,尤其应该检查上述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生存分析 预后
  • 简介:1病例简介患者,57岁,因"乏力食欲减退半年,腹胀进行性加重半月"入院。患者为绝经期妇女,半年来食欲减退,厌油腻,伴有乏力,纳差,无恶心、呕吐、大便异常。10余天前开始自觉腹围渐增大、腹胀,呈进行性加重,1周前开始出现足部、踝部水肿,以及憋气、气短,伴发热、腹痛、盗汗。查体示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部扪及实性包块15cm大小,上界达剑突下,质硬,边界不清,移动性浊音(+)。

  • 标签: 非霍奇金淋巴瘤 生殖器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一线R-CHOP方案治疗后,30%~40%患者仍会复发,小部分患者达难治,即使接受干细胞移植,很多患者仍不能得到治愈,且许多患者并不适合高强度化疗或移植。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了针对PD-1/LAG-3、CD20/CD3、CD19/CD3的双特异性抗体及CD19抗体偶联药物、CD47拮抗剂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用于治疗复发难治DLBCL,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复发 难治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48例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结果: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5%和69%,五组分析表明,R-CHOP治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CHOP组患者(89%vs.70%,P<0.05)。单变量分析表明,年龄>60岁、ECOG评分≥2分、Ⅲ-Ⅳ期、IPI评分≥3分、单纯CHOP化疗方案和无放射治疗均与患者总生存率差相关。此外,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与患者更差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结论:年龄>60岁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一个重要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结果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具有高度异质性,识别高危患者尤为重要,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笔者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从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和PET/CT多方面对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预后
  •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亚型,发病率随增龄增加,但部分老年患者由于高龄、体能状态差、并发症多等原因不能耐受一线标准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的治疗。老年综合评估可判断适合标准剂量R-CHOP的老年患者;还有一些减低毒性方案可尝试;各类新型药物的出现也为老年DLBCL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老年综合评估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标本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3-4um切片,光镜观察。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即用型工作液,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结果36例DLBCL中结内占52.8%,结外占47.2%,胃DLBC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类型,占结外淋巴52.9%,无论发生于结内或结外,肿瘤均由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构成,细胞弥漫分布,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CD20,83.3%(30/36)病例Ki67>40%,36.1%(13/36)表达MUM1,69.4%(25/36)表达bcl-2,38.8%(14/36)表达bcl-6,13.8%(5/36)病例表达CD10,少数病例表达CD5(1例)及CD30(2例),细胞不表达CK、CEA、CD3、ALK、EMA。GCB型13例(36.1%),non-GCB型23例(63.9%)。随访2-34月,17例建在,9例死亡,10例失访。结论DLBCL是发生于结内、外的大B细胞弥漫性增生形成的一组侵袭性淋巴,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类型,占54.5%(36/66),也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类型,具有发病部位广泛,免疫表型复杂等特点。临床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及淋巴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骨髓侵犯病例资料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提高细胞学工作者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骨髓侵犯的进一步认识;虽然近年来随着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但是骨髓形态学仍然不失为确定恶性淋巴患者骨髓累及的主要手段。

  • 标签: 骨髓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欧美国家,DLBCL的发病率约占非霍奇金淋巴(NHL)的31%[1],在亚洲国家占NHL〉40%[2]。

  • 标签: 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7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发生于皮肤者)、头痛头晕及行走不稳(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咳嗽咳痰(发生于肺者);光镜下表现血管腔内充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以淋巴细胞选择性的在血管腔内生长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方能正确诊断。

  • 标签: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放化疗治疗原发大B细胞淋巴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将2021年10月-2022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8例原发大B细胞淋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实施单化疗治疗方法,n=24)和观察组(实施放化疗治疗方法,n=24),对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相较对照组有着更高的满意度(P<0.05),且观察组原发大B细胞淋巴患者相较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同时观察组的原发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有较明显的上升(P<0.05)。结论:放化疗治疗对于原发大B细胞淋巴患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提升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治疗的有效性,但是同样存在着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需要临床应用上注意并发症的监测预防。

  • 标签: 放化疗治疗 原发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病例:患者男,57岁,因"间断腹部不适伴排便次数增多半年.间断血便1个月"于2010年10月20日由门诊收入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半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粪质软,色黄,无水样便,未予重视。

  • 标签: 结肠肿瘤 淋巴瘤 套细胞 结肠镜检查 诊断
  • 简介:肠道T细胞淋巴(intestinalT-celllymphoma,ITCL)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发病年龄轻,无明显的乳糜泻,EB病毒检出率高,回盲部、升结肠和降结肠受累多见是我国患者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报道不同。ITCL由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且易复发,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极差,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疱疹病毒4型 临床特点 早期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NLPHL)经治疗后复发并向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THRLBCL)样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NLPHL和THRLBC鉴别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NLPHL治疗后复发并向THRLBCL样转化患者的治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经ABVD方案治疗后复发,再次经病理活组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THRLBCL样转化,经R-CHOP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结论NLPHL化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是否存在向THRLBCL样转化的可能,需及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富含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 转化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大B细胞淋巴7例,套细胞淋巴2例,不能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1例。临床均以持续性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的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显著的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的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的呈轻链限制性B淋巴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的早期诊断。

  • 标签: 淋巴瘤 B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 简介:目的通过图像分析观察中心母细胞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CB—DLBCL)分子亚型之间的细胞核的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先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将CB,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组(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组(non-GCB)两组,然后通过图像分析对两组细胞核的形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CB与non—GCB的11项细胞核形态参数之间均存在差异,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中截面积以GCB高于non-GCB,截面周长、截面长径、截面短径和截面平均直径以non.GCB高于GCB。描述细胞核的形状不规则程度的异型指数allotypeindex、圆偏度circularskewness、圆球度sphericity、圆形因子sphericalfactor、规化形状因子normalizedshapefactor和形状因子ARshapefactorAR均显示,non—GCB细胞核的不规则程度显著大于GCB。结论本文证实non—GCB与GCB的细胞核形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细胞核的不规则程度明显大于后者。这与non-GCB临床预后较差相符合。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亚型 细胞核 形态参数 图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淋巴治疗与预后,并分析治疗对该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淋巴细胞淋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进行积极治疗,并且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和受累淋巴结数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患者无生存期比常规化疗患者的生存期长,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淋巴细胞淋巴而言,不应过于积极的治疗,需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作出相应干预,开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淋巴细胞样 淋巴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