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正>锦屏、大像、禹迹三山,均为阆中县之名山。宋·何汝贤著《禹迹山院记》云:“吾乡江山名天下,载在图经者,若锦屏、大像,而禹迹居其首焉。”大像山又名仙穴山,在阆中县城东郊嘉陵江对岸,远视与塔山合为一体,因其山腰凿有高大佛像一尊,故名“大像山”。清人李元著《蜀水经》云:“汉水又北经仙穴山,山在(阆中)城东嘉陵江上,唐高士安隐居之所,有大佛像,有九层塔,亦名大像山,亦名塔子山。”清咸丰年间撰修的《阆中县志·山川志》云:大像山在塔山之右,自

  • 标签: 摩崖造像 石刻题记 阆中 禹迹 大佛寺 佛像
  • 简介:高平市建宁乡郭庄村关帝庙位于郭庄村中,坐北面南,一进院,现存有正殿、侧殿、厢房、山门舞楼及钟鼓楼,总占地700余平方米。据庙内现存碑刻,庙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1,明万历,清顺治、乾隆、道光、光绪以及民国屡有补葺,其山门舞楼建筑宏大,装饰华美。更重要的是舞楼后台墙壁以及隔扇背面留下了大量的舞台题记,其戏班之多、剧目之繁实不多

  • 标签: 洪武年间 明万历 于明 清顺治 村中 陵邑
  • 简介:<正>我们读《宋史·范仲淹传》,读宋人著述中有关范氏的材料,读《范文正公集》里他自己的诗文,总感觉这位北宋名匠是一位完人。在他身上,人们实在无法指其瑕疵。据载,范仲淹家世清贫,父早逝,母再嫁。他年青时居于醴泉寺僧舍读书,二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后入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

  • 标签: 范仲淹 迁客 伟人 《苏幕遮》 仁人 私情
  • 简介:范仲淹一生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为宋代学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主张通过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移风易俗,实现天下大治;将发展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联系。在教学内容上推崇儒家经典;在人才教育选拔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率先垂范,崇尚道德、厉行名节,改革科举,重视实学;开设武举,发展医学等专科,培养专业实用人才。范仲淹作为宋代教育改革的开创者,其兴教立学之功,杰出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影响了整个北宋的学风和世风,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启迪,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范仲淹 学校教育 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 简介:宋仁宗朝谏院成为独立机构,谏官由皇帝亲自除授,职能从规谏皇帝扩大到了监督百官。谏职已成为具有较高地位、广泛参与国事的要职。范仲淹曾任谏职,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强烈。在其影响下,士人谏诤精神空前高涨,并于庆历年间达到高潮,一时间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等人同任谏官,为新政开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仁宗朝也是宋代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谏诤精神高涨的同时,一场诗文革新运动也随之拉开了序幕。范仲淹集文人、学者、官僚于一身,他不但谏诤精神、责任意识强烈,同时也是诗文革新的关键人物之一。范仲淹的文学活动受到谏官经历、

  • 标签: 责任意识 文学活动 范仲淹 谏官 诗文革新运动 独立机构
  • 作者: /李士兵
  • 学科: 文化科学 > 传播学
  • 创建时间:2020-09-29
  • 出处:《文学欣赏》 2020年第6期
  • 机构:北宋一朝,抑武重文,安邦名将甚少,文臣贤士辈出,范仲淹与苏轼是其中的佼佼者。《宋史》及历代名士对范仲淹评价很高。《宋史》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范仲淹比苏轼年长 48岁,并没有提携过苏轼,他们没有直接交往,但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胸襟以及上承唐音,下接宋词的文学素养滋养了苏轼等后辈才俊,一定程度上对他们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范仲淹曾在兴化、陈州、苏州、邓州、青州等地任地方官,重视民生、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兴办学校;在朝为官时每每直言敢谏,奋不顾身,无人出其右;西北边防遭受西夏侵扰,他临危受命,与韩琦设“ 屯田久守” 军事策略,训练作战勇敢的军队,一举稳定边防;他善于识人,军事上发掘狄青、种世衡等一代名将,政治上提携富弼、张载等杰出人才,富弼成为北宋名相,张载成为宋理学创始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范仲淹与梅尧臣的《灵乌赋》,是两篇和题、和意的唱和赋。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被贬,梅尧臣作《灵乌赋》以寄,深表同情且为其鸣不平,并在赋中强烈地讽刺了朝中明哲保身的官员,更指出了朝政的弊端与荒谬。后范仲淹作同题之赋以"和",表达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坚定态度,为民请命、尽忠于国的决心至死不移。《灵乌赋》是文学史上唱和赋的代表作之一,研究它对认识唱和赋的成因、特点以及艺术成就颇有裨益。

  • 标签: 唱和赋 灵乌 凤鸟 景祐党争
  • 简介:在元代现有的五部涉及范仲淹的杂剧里,元杂剧作家怀着无比敬仰之情将其塑造成为皇帝赏识和依赖的股肱大臣,其中寄托了元代文人功名仕进的人生理想、整饬吏治的社会理想、深重的社会忧患意识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 标签: 元杂剧 范仲淹 文化蕴涵
  • 简介:范仲淹守卫国家西北边塞的功绩青史垂名,范仲淹作于西北前线的歌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同时,范仲淹在西北前线还有几首诗歌创作,展现其西北生活的风貌和心态,或含蓄隽永,或从容悠然,各有引人入胜之处。

  • 标签: 范仲淹 西北 边塞 诗作 《渔家傲》 诗歌创作
  • 简介:宋仁宗一朝人才济济,有'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还有欧阳修、韩琦等良臣。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都是那时走上历史舞台。众多名臣才子中,最受称赞的还是文武兼备的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断齑画粥不改少年之志OC仔:范仲淹爷爷,我是听着您'断齑画粥'苦学不辍的故事长大的呢.

  • 标签: 范仲淹 《渔家傲》
  • 简介:范仲淹善择官长、选贤任能、厚禄养廉、严于考核的选官思想,对于今天践行科学发展观、搞好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范仲淹 官员选任 廉政思想
  • 简介:高尔基曾经说过,文章起笔好比给一首乐曲定音,音定准了,演奏起来就和谐;定不准,就不和谐。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考场中,如何才能开好文章的头,让阅卷者“一见钟情”呢?

  • 标签: 技法 升格 作文 题记 个性 一见钟情
  • 简介:小停村位于河津县城东南5公里处。相传刘秀被王莽大将王匡追赶时,路经该村小憩,故名。该村西南接辛庄村,东面与万荣县南阳村隔沟相望,北与柴家乡北张村相邻,村子三面环沟,村中有沟。小停村民风淳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每年正月有社火,平时有逢六古会。

  • 标签: 题记 戏台 西河 精神文化生活 万荣县 社火
  • 简介:新文人画曾在上世纪90年代热闹过一阵子。当时画坛有关新文人画是"新的"文人画还是"新文人"的画的论争焦点,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是新文人画在后85美术思潮生成的核心问题。新文人画无疑是在水墨画经历西方写实主义改良和现代主义洗礼之后,对于传统文人画的一次巡礼与回归。在经历过"文革"与"85美术新潮运动"的新文人画家们,特别想把那种正儿八经的、有些道统观念的中国画推倒,以“戏弄”和“把玩”的心态来揭示他们理想精神的幻灭。是“新的”文人画还是“新文人”的画其实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从传统文人画里找到了“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的创作态度与生存方式。今天,新文人画作为一场运动,也许早已烟消云散,但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都曾拥有那段不可轻易磨灭的文化记忆。

  • 标签: 水墨画 艺术展 新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 题记 张卫
  • 简介:在中考作文中,我们的文章怎样才能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今天笔者便从题记和小标题两个方面讲一讲其在中考作文中的妙用。

  • 标签: 中考作文 小标题 妙用 题记 文章
  • 简介:舞台题记是戏曲演出时间、演戏班社、所演剧目等情况的原始实录,具体言之,是对某一舞台某年某月某些时日戏曲演出活动的实际记录。整体言之,即是某一舞台若干时期历次演戏情况的无意识组合;广而言之,则是某一区域能够统计出的舞台演戏情况的客观总汇。这些记在墙壁上的有关演剧活动的历史,不加修饰地反

  • 标签: 东岳庙 明清传奇 演出剧目 著录 中国曲 戏曲演出
  • 简介:第二、范仲淹的教育实践活动。范仲淹不是坐而论道、崇尚空谈的口头派,也不是只发公文下达指示而不问实效的官僚派。他视教育如万物之需要阳光雨露、人体之需要饮食衣物,须臾不能离也。终其一生把兴教育人,当作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职责,不遗余力地身体笃行。教育实践活动是他全部政治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造福于民、改变社会风尚的目的与手段,是改革弊政、挽救危局的重要武器,不论位居中央宰辅,还是身任知州

  • 标签: 范仲淹 教育思想及实践 教育实践活动 王安石 庆历兴学 学术思想
  • 简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近千年来,这句格言一直影响、教育着后人,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廉洁自律,自强不息。他的忧乐观内容博大精深,蕴涵了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忧患意识、入世精神,这些思想对现代人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 标签: 范仲淹 忧乐 文化 民本 入世
  • 简介:北宋以降,实学兴起,许多思想家提倡“崇实黜虚”,反对空谈心性,穷经无以致用。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北宋前期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名思想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局面,他力主改革。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九月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全面提出革新方案。宋仁宗“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宋史·范仲淹传》)。这便是

  • 标签: 范仲淹 “庆历新政 实学思想 宋仁宗 “新政” 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