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理差异的检验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确定心理差异是否存在,所用方法是平均数的差异检验和变异率;一类是确定心理差异的大小与重要性,所用方法是效应值。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心理研究中尚未广泛使用的变异率和三种效应值检验方法:ω2、d、BESD,这类方法弥补了方差检验中的某些弱点,它能显示出差异的方向与大小,并能比较、整合不同样本的差异值

  • 标签: 变异率 效应值
  • 简介:<正>我们党中央提出的清理精神污染问题,是一个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也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前途。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和言行中高度注意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和心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也很值得予以好好考虑一下。听说,在最近两次的心理学术会议上,许多

  • 标签: 心理学 污染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精神污染 马克思主义 不足之处
  • 简介:由于第一次在研究中成功地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斯塔伯克被列为宗教心理的先驱者之一。在威廉·詹姆斯和霍尔的指导下,专著《宗教心理》问世,这是史上第一本以宗教心理命名的著作。斯塔伯克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探究宗教心理的学科性质和对皈依进行科学研究。

  • 标签: 斯塔伯克 问卷调查 宗教心理学 皈依
  • 简介:从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研究得到的一般原则,常常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把独特个案的研究与普遍规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不是容易的。这里,实践优于一般理论是很显然的。应用心理家的任务就是把日常经验转换成普遍原理,以便提高其科学价值和生命力。

  • 标签: 实践 普通规律 独特个案
  • 简介:一法家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派,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起源于管仲、李悝,发展于战国时代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由韩非集其大成,这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统治。他们心理思想集中表现为把人心、人情、人性等心理问题看成是“正法之本”,即实行法治的依据,其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是《管子》和韩非。

  • 标签: 心理学思想 法家 意义 以法治国 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
  • 简介: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也没有纯粹的心理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但是若以西方心理观念来衡量,其心理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心理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 标签: 心理学思想 中国传统 情感问题 情感心理学 心理学观 中国哲学
  • 简介:<正>世界观是多科学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心理要不要对它进行研究,又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世界观在心理结构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现在仅根据苏联的某些资料,并且结合自己的一孔之见作一些评价。一世界观的研究与心理的关系心理要不要研究和讲授世

  • 标签: 世界观 心理学研究 心理结构 苏联心理学 共产主义信念 认识
  • 简介:本文对西方、苏联和我国有关技术培训心理研究的改革和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据此分析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员工培训心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新领域,不同的心理分支的学者们纷纷参与研究,目前,研究者们注重方法学的探讨,并特别关注对认知能力形成规律的研究,此外,由于国际技术交流的发展,跨文化培训的比较研究亦引起各国学者的兴趣,最后,笔者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技术培训心理研究的初步设想.

  • 标签: 心理学研究 技术培训 心理学家 员工培训 培训心理学 发展趋势
  • 简介:<正>十月革命后到三十年代末期,苏联教育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以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批判俄国教育心理遗产,确定重建教育心理的道路。维果茨基于1920年出版的《教育心理》,是十月革命后第一本教育心理专著,是苏联教育心理教材的里程碑。后来又写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00年)和《思维与语言》(1934年)。维果茨基对苏联教育心理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反对把普通心理的现成篇章移入教育心理,强调把教育心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分支来研究。他明确提出要重新审查教育心理

  • 标签: 教育心理学思想 维果茨基 十月革命 心理机能 苏联教育 三十年代
  • 简介:文化心理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已有30余年,但其研究成果对理解信仰改变体验的贡献却非常有限。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宗教的文化心理模型”,并以这一全新的理论框架对LewisRambo和CharlesFarhadian的著作《牛津宗教皈依手册》进行分析。该手册所汇集的论文以个体或/及其社群的重大信仰转变为主题,并对之做了广泛、多视角的讨论。本文对《手册》中与文化心理理论相符或相悖的案例加以分析,并着重探讨了自我、社群和宗教的本土化理解,以及如何应用本土化的视角去解读宗教信仰的改变。在宗教的文化心理视角下,文化、心理和宗教现象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结构。因而无论微妙细致或极端激进,从一种文化/心理世界向另一种文化/心理世界的转化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变。我们将引用《手册》中三个灵性信仰改变的事例(分别来自穆斯林、基督新教和传统犹太教)以及其他一些宗教的文化心理领域的研究对前述观点加以剖析。

  • 标签: 文化心理学 宗教 皈依 灵性信仰转变 改变
  • 简介:在积极心理的背景下,人格研究取向是更多关注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和正向特质,即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被称为积极心理健康,它不仅意味着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同时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很多研究已表明积极良好的人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影响,那么这种作用具体如何发生,影响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健康 影响
  • 简介:2016年,宗教心理学科继续平稳向前发展,成绩显著。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层面上开始宗教文化心理探索,研究方法取向丰富多样,宗教心理研究的学者队伍多元包容,包括宗教学界、心理界和宗教和心理工作者,研究人数持续增加,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整合研究的效果显著,共同为推动探索中国的宗教心理而努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 综述 文化心理学 宗教学 工作者
  • 简介:本文从宗教心理的起源出发,阐明了宗教心理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宗教心理问题研究落后的原因及重视和发展我国宗教心理的深远意义。

  • 标签: 宗教 宗教心理学 中国人 无神论
  • 简介: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管理心理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认为,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企业不断变革的情况下,组织变革、领导行为、激励机制和组织文化是管理心理的研究新热点,管理心理的发展趋势是:重视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并提出了管理心理研究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建议.

  • 标签: 管理心理学 发展趋势 组织变革 人力资源开发
  • 简介:“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 标签: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 简介:社会心理多种多样的知识来源及研究取向使得社会心理的知识显得颇为零散,因此,如何建构系统的社会心理知识体系就成为其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社会心理家史密斯和马珂在整合社会心理知识上的主要贡献:(1)提出了社会心理的八大基本原理,找到了将多样化的研究题目贯通起来的主线;(2)将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整合起来;(3)将基本理论和应用整合起来。然后,作者简要地讨论了他们的整合工作对我国社会心理研究的启发意义。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知识来源 社会过程 认知过程 学科建设
  • 简介:环境心理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它反对传统心理简单的刺激—反应因果论,提出以整体、生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即人创造环境、赋予环境意义,而环境又鼓励、限制和塑造人的活动和经验,并且校正过去心理研究过于疏忽环境的观点。强调人类主动处理以及塑造环境的能力,而并非只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刺激。本文以环境心理的基本内容、研究特点、理论观点为线索,介绍国外环境心理最新进展。

  • 标签: 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 新进展
  • 简介:卢梭在18世纪最先提到儿童教育中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原则,以后蒙台梭利和杜威把这些原则付诸实施,逐渐形成当代发达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尊重与平等,制约了我国教育改革.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弗洛伊德、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家的观点,以及笔者提出的两颗种子的观点.过去10年间,笔者在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过程中,提出了一套实施尊重平等教育的具体方法,在全国近20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进行实验,取得明显效果.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教师树立尊重平等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尊重平等;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态度的培养;德育的自我-他人模式;加强外控,引导内控;激趣、启思、导疑的教育原则;加强对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教师的前尊重平等教育.

  • 标签: 尊重平等教育 两颗种子
  • 简介: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1942-)美国心理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会主席。

  • 标签: 心理学家 马丁 习得性无助 终身成就奖 精神病理学 1998年